中國團滅校外培訓業,華爾街為何蒙查查?

何清漣

【大紀元2021年08月11日訊】中國概念股在七月份那輪瘋狂下挫,還引發了中國股市A股的強烈震盪,至今仍然驚魂未定,投資者的檢討至今還是政策層面,而且他們不理解:讓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賺錢對中國是利好,習近平為什麼要打擊?

只能說,他們確實沒看懂:這是習近平20大之前的重要謀劃:今後中共政府將走資源超強控制路線,團滅校外培訓產業是實施新教育戰略的一步棋。華爾街眼中只看到中概股的危機,害怕更多的中概股公司可能會因為政策而被剿滅,無法理解習近平對教育產業與國家安全(政權安全)的考慮——這種政治帳,錢串子腦袋的投行界看不明白。

眾說紛紜:團滅校外培訓產業為哪般?

對於團滅校外培訓產業,國內說法紛紜,有媒體說是為了幫助中國家長減負,還有的評論進一步分析,減負的目的是為了讓中國人有經濟能力多生孩子,止住人口崩盤的趨勢;還有人認為是為了打擊資本勢力。更有人別開蹊徑,認為「優秀的教師與城市的中產,將通過校外培訓機構的勾兌,逐步形成一個知識與考試的壟斷聯盟」,這個聯盟將形成資源壟斷,產生極強的排外性,為了避免教育聯盟的「發達家庭」將底層家庭按在地上毆打,走向美國「垃圾公立精英私立」的教育之路,中央政府才打擊校外培訓產業——這一說法將中共這個統治集團設想成一門心思為底層著想,實在讓人腦洞大開。

在我看來,校外學科類培訓之所以成為首批取締的對象,首要原因是這個產業關係到中共對中國未來教育的戰略謀劃,恰好這類企業正好在海外上市而已。中共從毛澤東以來,從來未忘記教育事關未來,是培養接班人的行業。

教育戰略調整:學盡在官府

中國教育本來就學在官府,這次調整是為了「學盡在官府」。據我長期觀察,北京的考慮大概有三重因素:

第一重因素:1999年開始的教育產業化只是高等教育量的擴張,並未帶來高教質素的全面提升,同時造成大量失業大學生。

有兩個時間節點值得注意:

一是中國開始推行教育產業化的時間節點1999年9月。自那以後,全中國高等教育大躍進,絕大部分高校實行收費上學制度。最初幾年看起來是高校、政府與學生三贏:高教系統藉此脫困,教職工待遇大幅提高;政府以為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很多在原來的二八制精英教育體制下無法上大學的都獲得了機會,皆大歡喜了好幾年。

另一個時間節點,是2003年,那一年正是教育產業化首批擴招的大學生畢業之年,也是就業難首次被中國媒體大規模報道之年。高等教育產業化的尷尬在第一年批量生產文憑就出現了,因為社會的消化能力有限,就業機會並沒有迅速擴張到能為量產的大學生提供就業崗位,尤其是那些文科畢業生。從那之後,我幾乎每年都要追蹤大學生就業狀況,現在在網上還能找到《中國新聞週刊:畢業即失業?誰搶了大學生的飯碗》(2003年07月14日),文章說,2002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是53%,2003年全國212萬畢業的大學生在拿到畢業證的同時,還有106萬名大學生「暫未就業」。無情的事實顯示:中國出現了許多發展中國家還未遇到過的問題:在文盲率、半文盲率偏高的情況下,過早出現了知識型勞力過剩的局面。

北京很快就注意到這一現象。2005年10月28日,中國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規劃了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並隨之在11月7日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後來沒有極力推行,估計是國內政治狀態使然,2007年中共進入十八大人事安排,此後多年中國政治高層的軸心就是權位保衛(爭奪)戰,這種情況下,事關億萬青年未來、需要政府花很大精力的教育分流根本不可能推行,絕大多數二三流大學畢業生畢業即失業的狀態延續至今天。

第二重因素:中國從現實與美國教訓中省悟的教育短板。

在中美貿易戰中,北京以拖待變策略政治上是成功的,終於熬到川普離開白宮,而且判定世界局勢為「東升西降」(「東升」沒有,「西降」確切無疑),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在三件事情上,北京有所認識:

一、華為在西方尤其是美國的遭遇,以及中國在芯片上受制於人,意在「借用」西方主要是美國科技知識的「千人計劃」翻車,中國確實感到需要將教育資源集中投入精英教育,培養人才。

二,外貿企業急需用工時,既找不到合適的技術人才,也難招到流水線工人(在家待業大學中專生嫌苦嫌累),這需要學習德國的初中後教育分流,通過成熟的職業教育體系為本國涵育人才。國內討論這個問題多年,了解在當今世界,不分流的典型是中國和美國;分流的典型是德國和英國,認為德國的分軌制教育,可以給中國以現實啟示。只是輿論認為中學分流讓不少孩子輸在起點,很多家長也接受不了孩子只有高中學歷,教育分流無法實施。

三、美國2020年以來暴露的教育短板與發生的一切,讓北京意識到教育必須「學盡在官府」。

美國教育與中國一樣不實行教育分流,不同的是公立私立並行,但幾十年來在教師工會的主導影響下,教書育人的簡單邏輯被徹底政治化、複雜化了。這種左派意識形態教育不僅讓教育投資回報相當低——美國第三條道路曾發布報告《市盈率溢價:衡量高等教育投資回報的一種新方法》。研究發現,沒有投資回報的學校絕大多數集中在營利性大學。例如,51%的營利性大學大多數學生的收入低於高中畢業生,這意味著就讀這些機構的學生並沒有通過高等教育獲得經濟獎勵 。報告沒提到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大學開設的文科教育填塞了反種族歧視、LBGT、變性、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理論,畢業後只能到政府與NGO及少數左傾跨國企業就業。

對這種狀態,美國政府沒法干預。因為美國基礎教育採取的是聯邦與州政府多重財政扶持的學區制度,每一個學校的領導機構有:當地教育委員會、州政府教育部、聯邦教育部管,還有學區中央辦公室負責人和他的那些下屬機構。多重管理下,是互不隸屬服從的教育規則體系。美國政府從不頒布統一的教學大綱、教科書,學校可以確定如何教學生。另一個美國主流媒體從來不肯談的現象是:自從1968年反戰運動以後,左派確立了體制內新長征路線,占領了大學、研究所等學術機構,美國新左派中堅人物托德·艾倫·吉特林(Todd Alan Gitlin)曾有名言曰:「我們浪費了政治——但贏得了教科書。」也因此,美國現在養成了一代信奉社會主義的青年人(2018年11月,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共產主義受難者基金會」和民調公司YouGov發布一項調查, 52%的美國千禧世代希望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要埋葬資本主義制度),耶魯大學的調查表明,65%的學生要廢除美國憲法

美國教育為美國培養了大批資本主義掘墓人這種狀態,中國政府絕對不會允許。但中國政府樂見美國如此困境,除了幸災樂禍地發表一些「美國將顏色革命的全套方式用在自身」言論之外,不會深入這個話題,因為沒必要提醒美國。但中國政府絕對會將美國教育現狀納入考量。

文化壟斷:教育不容外部力量染指

中共在毛時代是沿襲蘇聯的「三個壟斷」:政治壟斷、經濟壟斷、真理壟斷。改革開放的驅動力是放權讓利,有一點鬆動,變成政治壟斷、資源控制與輿論控制。但這控制的強度在習近平時代大大加強。近日,國內有篇651字的《中國校外培訓產業數據的帳本》,但揭示的信息已經足夠說明北京為何要打擊這個產業:

1、校外培訓市場規模已達 1.4 萬億,第一教育強國美國這一領域的市場規模只有 100 億美元左右。日本2020年全國所有 K12 教育培訓機構銷售額僅 42 億美元。

2、據統計,僅2020年就有多達100億美元的風險資本湧入中國教育科技行業,提供從K12輔導到小學數學、語言技能和音樂的教育服務。

3、據新東方教育的上市招股書,全國K12課外輔導學生總人數已從2015年的2.026億增加至2019年的3.253億。

4、根據胡潤財富研究院排名,全世界市值最高的 8 家教育企業,有 7 家來自於中國。

5、好未來的年收入超過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新東方超過上海交大、復旦大學,猿輔導超過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南開大學、蘭州大學。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在中共政府看來,校外培訓產業不僅已對「學在官府」的教育體制形成威脅,更威脅到中共政權的未來存續。一個產值這麼大、與國本、中共未來密切相關的教育產業,當然不能讓民間資本尤其是外國資本長驅直入。這點門道,深知中國政治三昧的國內分析人士能看明白卻不便直言,只有華爾街的風投行業看不明白。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朱穎

相關新聞
【名家專欄】掌控教育篡改歷史 左派要毀美國
大陸中小學開學 政治味濃 幼兒園也逃不過
【財商天下】中國取消復讀 一半人大學無望?
打壓校外培訓 中共控制思想「不留縫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