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七尺男兒」究竟有多高 「七尺」另有何意?

作者:容乃加
在中華文化中「七尺男兒」彰顯什麼內涵意義呢?。(孫國明/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9373
【字號】    
   標籤: tags: , ,

換算今制,「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在中國歷代,度量衡不是不變的,然而不管尺寸標準幾度改變,堂堂「七尺男兒」的用法為何不變呢?身高不到六尺的晏子立德立言受人敬仰,而他八尺軀的車夫卻受妻子看輕。那麼「七尺男兒」鮮明的形象不僅指男兒的「七尺軀」,實際有什麼真意?指什麼內涵呢?

七尺軀(七尺身)很高嗎

先來看一個和身高相應的故事,出自《晏子內篇‧雜篇》。春秋晚期齊國宰相晏子是個著名政治家、外交家。為晏嬰駕車的車夫是個身長八尺的大漢。一天,車夫為晏嬰駕車出門,他的妻子在一旁剛好看到這一幕:宰相晏嬰的駟馬大車非常氣派,車頂上有著大車蓋,她丈夫掌控車子,鞭策駟馬馳行,意氣風發,洋洋自得。

這一天車夫出了任務歸來後,妻子竟然向他提出離婚的請求。事出突然,車夫嚇一大跳,疑惑不解,問她好端端為什麼要下堂求去呢?

妻子說:「君的主人晏子身長不滿六尺,在齊國為相,名顯諸侯。他本人非常謙虛,而且常常自居人下,不炫耀自己。反觀君身長八尺,只是個幫人駕車的僕人,卻一副自滿自足的神態,妾身因此想求去也。」這個故事後來有了很圓滿的結局,因為這個車夫很有自省和改過遷善能力,聽了妻子的一番話之後,從此自我約束、自我修持,去掉自我膨脹的心。晏子明顯看到他的轉變,感到奇怪,後來得知原因之後,就推薦這個車夫當上齊國大夫。

晏子是歷史上知名的政治家,又以身材矮小卻功業昭然,名垂後世。他身長不滿六尺,他的車夫身高八尺,這一對比,讓人印象深刻。身長不滿六尺,是遠低於標準的矮個兒;他的車夫是個身長八尺的高個兒,那麼,七尺男兒居其中,應該就是標準身材了,並不算高。所以說堂堂七尺男兒強調的並不是身高,那麼是表示什麼意義呢?

「七尺」代表什麼身分?

在《周禮》(約成書於戰國時代)中是以「七尺」表示成人的身分。《周禮》在「鄉大夫」的工作職掌中說到:「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周禮注疏》說「七尺謂年二十」。這個周代的規定,住在都城的二十歲到六十歲的人和住在鄉野十五歲到六十五歲的人是征役的對象。

周代的公家法規中用「七尺」來代稱成年男子,可以推論「七尺」應該是當時成年的標準身高。這種類似用法在《論語》和《孟子》中也可見到。

《論語‧泰伯》篇中,曾子說:「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周禮注疏》說「六尺謂年十五」,鄭玄注說,六尺之孤,是指年十五以下的孤兒。《孟子·滕文公上》篇說:「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這「五尺之童」就是指孩童的意思。

七尺軀是標準身高

在《後漢書》的馮勤(字偉伯)列傳中,說了馮家「身高」的家史,透露了「七尺」的訊息。馮勤是東漢光武帝時代的司徒,他的祖父馮偃是個矮個兒,身高「不滿七尺,常自恥短陋」。馮偃擔心子孫和自己一樣身材短小,在為兒子馮伉娶妻之時,特地挑選了身材高挑的媳婦,結果孫子馮勤真長成「長人」,身高八尺三寸。從這個史實中反映出的訊息是,七尺當是東漢時的標準身高;七尺之軀就是指成年男子的身軀,東漢書籍《論衡·吉驗》也提到「人身長七尺」。東漢光武帝年身高七尺三寸,東漢名臣馬援身高七尺五寸,都比標準身高高一些。

七尺軀換算成今制,實際有多高?

這個度量衡的尺度隨著時代變化。《蔡邕·獨斷》提到三代的尺寸不同,夏代十寸為尺,殷代九寸為尺,周代八寸為尺。那麼春秋戰國時代、漢代的七尺之軀換算成今制,實際有多高呢?

古制:一黍為一分,十黍為寸,十寸為尺。 (pixabay)

《漢書‧律曆志》說「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而基礎單位的「分」怎麼求來?是用中型的「秬黍」(黑黍)的寬度計算來的,「一黍為一分,十黍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 」。從出土的漢尺來看,一尺為23.1 公分 ,兩者的度量結果相符合。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各國度量衡並不一致,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採用一尺為23.1 公分的這個標準。換算成今制,堂堂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就是161.7公分,你覺得高嗎?

實際上,「七尺男兒」象徵意義重於身高意義,它傳遞的是一個負得起自我責任的成年男子的意義。這個七尺男兒能夠說話算話,能夠俯仰天地之間而無愧於作人的道德標準,不管身軀多高都是能頂天立地的,能夠為道義獻身的。

沈約《齊太尉王儉碑》描述「傾方寸以奉國,忘七尺以事君」,表彰的就是這種高貴的氣節。故而,在歷代中不管度量衡的尺寸標準幾度改變,堂堂「七尺男兒」的偉岸形象在中華子孫的心目中是鮮明不變的。你看身高不到140公分的晏子立德立言受人敬仰,而他身高185公分的車夫卻一度受到妻子的鄙視,就是個明證了。@*#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 人們講「靠山」是指人的後台撐腰的人事力量,「靠山」這一名詞是怎麼來的?它來自一段歷史中的真實故事。故事曉諭我們:不論居太平鄉或處亂世,作人能把住「良心」,不為名所俘,不被利益所誘,不畏強權欺壓,不懼邪惡逼迫,就是處世最好的靠山!
  • 在中華文化的川流中,「虛室生白」是中華文化的思想觀之一,它出現在道家思想中,也被歷代不同的人事物取用,歷來受到重視未有間斷,成了一種處世智慧。「虛室生白」出自何處?我們的先人怎樣用生命去實踐這種精神?
  • 從《列子》引出的這則故事,後來演變為「蕉葉覆鹿」,用來比喻世間的榮辱得失猶如夢幻,一切宛如鏡花水月;另有解讀則是比喻把真事看作一場夢而一再判斷失誤。
  • 如果您聽說誰家剛剛誕生了一個「千金」,當即知道這家的新生嬰兒是個女孩。說起千金的話題,這裏邊還有不少趣聞,不僅指貨幣,也曾指男孩,那什麽時候專稱發生了改變?
  • 母親節讓人想起康乃馨。在中國歷史上,其實早就有代表母親的花了,比康乃馨更是悠久,那是什麼呢?中華文化的母親節很有特色!
  • 常言形容人「病入膏肓」,或說「病在膏肓」是指一個人已經無藥可救了。病勢已入膏肓,命將危矣!膏肓是在人體的什麼地方?為什麼「病入膏肓」就無藥可救?這成語是出自哪本古籍?
  • 滿族,格格,清朝,夏瓊芬
    華夏民族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有著古老的記憶,這記憶來自秦漢三國、唐宋明清。五千年間,每一朝代都遺留下豐富的文化,鐫刻在華夏民族的基因裡。您或許曾想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看一看歷史的朝代中是否有您前世的身影,那麼在此之前,您應當獲得適量的知識儲備,以免在古代社會裡不小心冒犯了君子、唐突了佳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