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斯勒的「美國母親」

作者:Wei J C
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灰與黑的安排》(Arrangement in Gray and Black)局部,57 X 64cm,布面油畫,1871年。(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4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母親的畫像 歷久彌新

他的「藝術家母親的畫像」——一位黑衣端坐的老婦人側面身影,已然成了美國早期文化的一種象徵。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1834年─1903年)這幅畫構圖精妙平衡,色彩簡約,有一種清教徒式的嚴謹與堅毅。母親的臉部畫得很柔和,這也是他的人像畫慣有的特色。作品之所以在美國大蕭條期間能撫慰許多人心,因為她的確是一種美好的美國母親形象,即使創作地點與收藏都不在美國。惠斯勒1903年於倫敦過世。

華爾街崩盤,1929,(Wall Street Crash of 1929)。(公有領域)

美國母親

美國郵政局於1934年借用了這幅「美國母親」發行了三分錢的郵票;1938年大蕭條近尾聲時,賓夕法尼亞州阿什蘭鎮也依照畫中人物建立了一座八英尺高的雕像:《向母親們致敬》。只是,前陣子美國發生的騷亂中,很多有傳統紀念價值的雕像都被毀壞,黑命貴運動者該不會把這座也砸了吧?

美國郵政局於1934年發行的三分錢的郵票,也借用了這幅「美國母親」的形象。(公有領域)

這個圖像一直被用於「家庭價值觀」中母性的象徵,尤其是在美國,在大蕭條期間曾經激勵了許多美國人。事實上,作品是在1871年畫家旅居倫敦時完成的,後來收藏於巴黎奧塞美術館(Museum of Orsay)。最初惠斯勒給她命名為「灰與黑的安排」(Arrangement in Gray and Black),顯然構思的重點是畫面的抽象形式。然而,更吸引觀衆的是人物本身,於是有了「藝術家的母親像」(The portrait of artist’s mother)或「美國母親」(Mother of American)等後人幫她取的名字。

惠斯勒的母親,安娜‧瑪蒂爾達‧惠斯勒(Anna Matilda Whistler),約1850年。(公有領域)

繪畫生涯

畫家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1834年生於麻薩諸塞州,卻與美國本土畫家有著完全不同的經歷。他沒有不辭辛勞地背著畫架在大自然中寫生並且把美國的壯麗山川介紹到歐洲,而是自幼跟著家人移居到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當時他的父親任職俄國的鐵路土木工程顧問。惠斯勒便在異鄉的帝國藝術學校學習了素描與繪畫,並且學了一口流利的法語。然而,十五歲時父親突然過世,惠斯勒只好與母親回到麻州,家中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十九世紀時的美國,有身分地位家庭的孩子不是進神學院學習當牧師就是進軍校,從小就愛畫畫又有點叛逆的惠斯勒顯然不適合當牧師,因此選擇了西點軍校。然而,畢業後服役沒多久,對藝術一直無法忘情的他終究還是在强烈的願望驅使下前往巴黎。

當時的法國印象派方興未艾,惠斯勒在那裡遇到了一些活躍的新派畫家們,畢沙羅、莫內、竇加、馬內等等,並跟他們有頻繁的接觸,尤其是與激進的現實社會主義畫家庫爾貝相交往。他遊走於倫敦與巴黎之間,然而,卻與巴黎印象派的理念漸行漸遠,也拒絕了竇加的印象派聯展邀請。其實他的畫雖有印象派的烙印,也有濃厚的浪漫派與象徵主義的氣息,畫風和技巧上又似乎受到蘇聯列賓畫派的影響,但他的藝術理念更趨向唯美主義。惠斯勒的畫風成了美國精英藝術的一種代表:對歐陸文化有著嚮往,卻走出自己的路。他在巴黎學習了版畫,這也成為他後來謀生的一種技能,他有他自己的一套美學。

惠勒斯自畫像(Arrangement in Gray: Portrait of the Painter),約1872年。(公有領域)

惠斯勒畫了很多關於倫敦的景色,尤其是泰晤士河風光。王爾德(Oscar Wilde)曾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在惠斯勒畫倫敦霧之前沒有人知道倫敦有霧。」(There was no fog in London before Whistler painted it.)可見他十分融入在倫敦的生活。王爾德掲示了藝術家常描繪一般人所沒注意到的事物,即使是圍繞在我們周遭的環境氛圍,例如天氣。1871年,惠斯勒的母親到倫敦來看他,發現他的生活一團糟,照料他之餘,還當他的模特兒,這張《母親的畫像》就是在那時期完成的。畫家本人非常滿意,這是他對母親的致敬——惠斯勒一生雖桀驁不馴,對母親卻敬重有加。然而沒想到的是,這幅作品送到王家藝術學院參展竟然落選,而這個展覽對當時所有的畫家意義非凡。總之,這幅《母親的畫像》在當時備受譏笑與冷落,原因是惠斯勒的美學理念與當時英國的社會氛圍格格不入。惠斯勒不喜歡在畫中表現多愁善感與裝飾華麗的敘事題材,而這卻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主流文化。

十九世紀末印象派開始在藝術領域占主導地位,然而惠斯勒也並未輕易隨和。雖然他大半生的創作與生活都在歐陸,但生前的作品很難給予明確定位。惠斯勒的藝術養成是獨特的,他有著美國人的自信,歐洲精英式的教養;他同其他歐洲藝術家一樣,對收藏東方藝術與手工藝品有著極大的熱情,從瓷器到織物,還包括許多日本浮世繪版畫。他多才多藝,涉獵廣泛,油畫、版畫、工藝設計、都有他的成績;由於跨足不同領域,朋友類型也多,有建築設計、作家、詩人和作曲家。關於他的設計,在華盛頓DC弗里爾-薩克勒美術館(Freer Sackler)有一間孔雀廳(The Peacock Room)可作為代表,這是他與一位英國建築師的作品。孔雀廳原址在倫敦,後來被在底特律的一富商買去,最後由弗里爾美術館購得,重新整理復原後於2017年對外開放展示。關於這個孔雀廳,可以另闢章節介紹。

此外,惠斯勒對音樂與繪畫的關係也有極大興趣,1862年的作品《白色交響曲第一號——白衣女孩(白色少女)》(Symphony in White No.1 -the white girl)可能是第一幅以音樂與色彩作為創作標題的畫作。

這些話題留在未來進一步探討。(待續)

惠斯勒《白色交響曲第一號——白衣少女》(Symphony in White No.1 – the white girl),1862。(Shutterstock)

——轉載自《藝談ARTIUM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靜謐地坐落在納拉甘西特灣(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國羅德島紐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將原本幽靜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壘。取名「小屋」(cottage)是為了對早期木瓦風格(shingle style)避暑別館的尊重。但事實上,這是一棟「適合王后」居住的頂級豪宅。
  • 哥特式雕塑家在創作每一件作品時心懷上帝。他們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繪了聖經與聖徒們的生活,成為教堂建築中重要的一部分──將上帝的訊息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 俄西俄斯羅卡斯修道院(Hosios Loukas Monastery)位在赫利孔山(Mount Helicon)西坡,靠近希臘中部古城斯泰里斯衛城(Acropolis of Steiris)。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群可說是十一世紀拜占庭建築的瑰寶,公認是希臘拜占庭藝術第二個黃金時代(或稱中世紀拜占庭建築風格)最引人注目的典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