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采風】日本文化之「躾」從何而來?

作者:脩實
日本武士文化興起之際,也是日本家庭觀念漸次加强的時期,故與日本教養文化有深厚的淵源。(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263
【字號】    
   標籤: tags: , , ,

日語書寫一般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日本人創造的表音符號,叫「假名」,分「平假名」、「片假名」兩種,二則是漢字。漢字中,有原封不動借用的,有簡化使用的,還有利用漢字的造字元素與規則,造出的日式漢字,例如:峠(山口)、雫(水滴)、辻(十字路口)等等。

日本造漢字中,有一個「躾」字,讀作「しつけ」(拼音發音 situke),意為通過教化、熏陶,使人具有道德,行為符合社會、集體的規範與禮法等。那麼,日本人為何要造出此字來呢?凡日本造字,皆因需而生,依用而住,「躾」字亦然。漢字雖浩如烟海,卻沒有僅用一字即可表達「躾」字意涵的。因此,日本人就將「身」與「美」組合,造出「躾」字,藉此表達人行為之高雅優美,合於禮法及為此所從事的教化之意涵。

日本教養文化「躾」之由來

「躾」字何時所造,眼下無從考證。但一般認為,其創造及使用,不會追溯到上古時代,很可能在13世紀至17世紀初。日本南北朝動亂時期(1336—1392年),也是日語從古體向近代過渡、演變階段,語言呈現出新舊重叠的二重結構,並漸次衍生出近代形態來。因此,一般認為,這個「躾」字很可能就是在武士文化興起、新舊語言更替的背景下誕生,並伴隨武士文化之增强而定型,普及開來。再者,鐮倉時代佛教變革使佛教大為普及,佛教用語中表示習慣性的「習氣」一詞,其發音接近「躾」,因此有學者認為「躾」或許是由「習氣」音變而成。

武士文化興起之際,也是日本家庭觀念漸次加强的時期,因此,子承父業,傳承家規等,便成為家族要務之一,而要想圓滿完成此事,「躾」自然成為不可缺失的課題。

武士文化興起之際,也是日本家庭觀念漸次加强的時期。(大紀元)

自「躾」之内涵被相對確定後,該教育一直頗受重視,被代代傳承至今。家教,雖旨意相同,卻因時代、社會、家庭背景不同,使其所含内容、實施方法等卻不盡相同,並無定式。例如,就教育方式而言,有以身作則的,有言傳身教的,有積極引導的,有訓斥體罰的,也有放任自流的。至於家教内容,小到基本生活技能,大到博學多才,高尚道德、崇高人格等等。

日本的教養文化強調「躾」之育,要使家中孩子行為高雅優美,合於禮法,成為一個能獨立生活乃至完美之人。(Shutterstock)

從民俗學角度看,日本的「躾」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演變過程。為了使孩子能成為一個獨立生活乃至完美之人,就必須使其具備一定的勞動技能、文化知識及正統的倫理道德。但從日本民俗學視角看,這些必備的技能與修養,很多卻又是通過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自然領悟、習得的,非家長依照嚴格的教育計劃實施所完成的,充其量是家長在過程中發揮了些許引導、啟發之類的輔助作用。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社會活動,耳濡目染,漸次懂得辨別是非,自知廉恥,體悟道理。因此,日本民俗學家柳田國男指出:從古籍中,幾乎看不到祖先是如何對待「躾」的相關明確記載。

江戶時代,尤其是末期,「躾」文化漸次明朗、固定。下面,從新舊時代跨越者的回憶錄中,管窺一下昔日「躾」的些許情景,這或許可對今日家教有所藉鑒,有所裨益。

商家之教

日本明治到昭和期間的國際知名的數學家小倉金之助(1885—1962年),明治18年出生於山形縣商家,據本人在《數學家回憶錄》中描述,他自幼受到了相當嚴格的「躾」教育。

日本傳統商店街一景。(Shutterstock)

其時,住在鶴崗城及士族街區的孩子們,大多自幼在家或私塾學習國語、漢文,但鄉下大多數家庭卻無此風習。但是,商家子弟的家教與士族子弟相比,卻毫不遜色。譬如,他家的家法就極為嚴格。吃飯時,只有祖父母可以在起居室内用餐,他和掌櫃、女傭以及其他人只能在厨房席地就餐。直到他上中學以後,漸漸地,改成獨自在祖父母和厨房之間的房間用餐。

他被定為本家未來的繼承人,因此,自幼在禮儀等方面受到了嚴格教育。早上要早起,早晚要到佛龕前給神佛敬香、點燈。祖父是虔誠的佛教徒,一年中一應祭祖等相關事宜,對他的要求都十分嚴苛。元旦早上,他要在兩點先於他人起床,汲取元旦淨水(乾淨的水),生火,烤年糕等。為在祖父母居室舉行一應儀式,一切準備必須由他一人獨自承擔。次日,直到傍晚,還要去數十家親戚、顧客家拜年等等。

優雅又耐勞的教養在家庭生活中養成。(Shutterstock)

武家之教

聞名於美國的日本作家杉本鉞子(1873—1950年),明治6年出生於武家,其父稻垣茂光任新瀉長岡藩總管。作為武士的女兒,她自幼受到良好但卻嚴格的武士式教養熏陶與訓練。

她在回憶錄《武士的女兒》中介紹,應祖母要求,幼年時她隨家中寺院的一位僧人學習漢文典籍,接受了和男孩子一樣嚴格的「躾」教育。例如,教師特意選擇在冬天最冷時節,長時間讓她做最難的功課,且在最冷的那天還要更加精進。其原因是:如果貪圖安逸,其心就接受不到來自上天之神力。嚴冬裡,屋内沒有火爐,溫度幾乎與室外相同,在這種環境下,還要長時間專心致志地習字。一天早上,她的手被凍得僵硬發紫,但自己卻沒有意識到這一切,當她發現有人在身後哭泣時,方才察覺到這一切。

在那般嚴酷條件下,依然堅持運筆習字,因而磨練了她頑强意志,通過一筆一劃專心寫字,掌握了駕馭自我思想的能力,也通過武士式教育,培養了她成畢生大業之精神力量。

她在自傳中寫道:自從接受訂婚禮品那日起,她便擔負起作為妻子應盡的「躾」責。婚後,一應生活,都是在如何做好家庭主婦與「躾」中度過的。她的身世,可謂武士式「躾」的一個典型縮影。

日本武士文化也是「躾」育的精神之一。示意圖。(Shutterstock)

名門望族  無言之教

日本明治到昭和時期的文明評論家、作家長谷川如是閑(本名長谷川萬次郎,1875—1969年),明治8年出生於江戶名門望族。他在回憶少年時所受到的家教時談到,其時的「躾」也就是現代的家庭教育,目的是使孩子掌握正確的生活態度,其可謂家庭生活之典型。但是,這一教育絕非通過訓斥等而完成的。

他回憶道,昔日,人們都有閤家看戲的習俗,戲曲中會有教化與訓誡等相關内容。所以,一般來説,訓教等都是通過社會層面完成的,不需要在家中直接實施。一些道德觀念,都是孩子們通過觀察、體會,並在實際生活中不斷修正而漸次自主形成的。

據他回憶,當自己有不當行為時,母親從不直接指出其不妥,而是以委婉的語言來啟發自己意識到不正。例如,跪坐時身體鬆懈,露出膝蓋時,母親就會説:「啊,你看,膝蓋出來迎你來了!」於是,自己立刻會收腿端坐。

他認為,在教育普及之前,這種家庭教育,對人生起到了莫大作用。其特徵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這種「躾」之教育。他還指出,這種家教絕非抽象空洞的,而是在生活中思想與行為的切實訓練,是將生活技能與道德完美相結合的過程。

他還回憶到,其時,即便是很小的商家,都像「大名」(封建時代的大領主)之家一樣,每家都有各自嚴格的家法,夫妻間、父子間,也都有相應禮節。例如,沒被家長召喚,孩子們是不能隨便進客廳的,進入客廳也要像客人一樣恪守規矩禮法。

傳統日本,即便是很小的商家,每家都有各自嚴格的家法、禮節。(Shutterstock)

毋庸置疑,「躾」乃日本育人之美好傳統,需傳承弘揚,發揚光大。從上述實例中看到,將家教的重點放在何處,似乎至關重要。在人之語言行為、知識技能、思想觀念、道德品質這一集合體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道德。只有築好道德之基,方能使「躾」之金字塔堅實穩固,端莊優雅,合禮禮法,美麗動人。@*#

─點閱【東瀛采風】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