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才女蔡文姬:撫亂世琴歌 書悲憤情懷

作者:蘭音
圖為金代張瑀繪《文姬歸漢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48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這是一幅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的畫作,畫中主體是一隊艱難前行的人馬。略去了時空環境,我們依然能從人物貂冠胡裝的服飾,以及藏頭縮身的神態,感受到塞外的凜冽朔風和漫天黃沙。

畫卷的主角,是右起馬上第二位嚴妝盛服的女子。衣帽上的長帶向後遠遠飄揚,她卻昂首端坐,直視前方,是隊伍中唯一不為風沙所動之人。這條路對她來說,是一條永遠告別屈辱過往的歸鄉之路,也是一條骨肉分離椎心泣血的悲憤之路。

這就是金代畫家張瑀創作的《文姬歸漢圖》,那位女子,正是以悲劇命運和悲情才華感動了後世1800多年的亂世才女——蔡文姬。她在這條路上,創作了一支慷慨哀怨的古琴曲調,一首如泣如訴的抒懷歌辭。在那個以志深筆長、梗概多氣著稱的文學氛圍中,文姬以女子之筆力,寫就不遜於男兒風骨的蒼涼悲壯之作,成為建安時期乃至整個中華歷史上最特別的女詩人。

玉陷胡塵 才女的離亂生涯

蔡文姬,名琰,出身陳留的書香門第,是東漢名士蔡邕的掌上明珠。她的才華,主要來自蔡邕的遺傳和栽培。蔡邕本人,通經史、善辭賦、妙音律、精書法,是位飽學多才的文藝大家。而蔡琰,同樣「博學有辯才,又妙於音律」,尤其在琴上表現出驚人的天賦。

《畫麗珠萃秀》冊之「蔡文姬」,清赫達資繪,梁詩正題。(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她還是個孩童的時候,一天晚上聽到蔡邕正在彈琴,突然琴弦斷了。蔡文姬隨口說:「是第二根弦斷了。」蔡邕以為她不過是偶然說中,於是繼續彈琴,故意弄斷一根,藉此考察女兒的本事。蔡文姬不假思索回答:「第四根。」再次說中。驚歎於女兒辨琴之才,蔡邕認真教授她撫琴技藝,待她藝成後,還把珍愛的焦尾琴送給她。

生活在漢王朝走向衰亡的離亂年代,蔡文姬的命運也和國家命運息息相關。朝堂上,宦官集團與士大夫的鬥爭非常激烈,蔡邕在光和元年(178年),因彈劾宦官而遭誣告下獄,全家被流放朔方郡。九個月後,蔡邕遇到大赦,但是在啟程返鄉之際得罪了宦官親戚,再次被誣告。蔡邕為保全性命,只好亡命江湖,輾轉漂泊於吳會之地,客居十二載。

蔡邕獲罪流亡之際,正是蔡文姬初生之時。滿腹詩書、才藝超群的背後,是她年少的青蔥歲月,也是一段充滿顛沛流離的坎坷經歷。琴棋書畫這些文人雅事,對蔡文姬來說,大概是最佳的心靈慰藉和精神伴侶。

結束了早年的流離生活,蔡文姬成長為十幾歲的婷婷少女,京城卻出現了董卓作亂。蔡邕被強召為官,又在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誅後,受牽連而死於獄中。這時候,蔡文姬和河東人衛仲道成婚,但是不到一年就青春守寡,因無子嗣而歸寧於陳留娘家。年輕的蔡文姬,飽受喪父、喪夫兩重悲痛,而她人生中最大的悲劇,接踵而來。

董卓之亂後,興平年間,中原局勢更為動盪混亂,董卓部下的李傕、郭汜作亂關中,屬國南匈奴叛亂劫掠。蔡文姬所在的陳留也沒能倖免,她在戰亂中被胡騎所擄,遠離家園,沒於匈奴左賢王。她滯留胡地十二年,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流亡生涯。這十二年,本該是她生命中青春美好的錦繡華年,卻成了她身心煎熬的苦難記憶。

這個擁有美玉名字的才女,遠離親人和故土,在一個與本族生活習俗和文化信仰迥異的陌生世界生活。蔡文姬換胡服,改胡食,學胡語,吹胡笳,甚至有了兩個孩子,卻不改漢家兒女的信念,日夜思念著中原,渴望有朝一日重返故鄉。

直到建安十三年(209年),曹操統一北方,進位丞相,感慨名士蔡邕無後,孤女流落他鄉,於是派使者攜白璧一雙、黃金千兩,贖回蔡文姬。她日夜祈盼的心願終於可以實現了,但是她必須為此付出最痛苦的代價——捨棄未成年的兩個孩子,獨自歸漢。

最終,蔡文姬選擇民族大義和思鄉深情,辭別骨肉至親,踏上歸途。「文姬歸漢」一事,成為中華歷史上經久不衰的美談,它被文人吟詠過,被畫家呈現過,被戲曲家演繹過……後人感慨著她的遭遇,敬佩著她的氣節,更被她的傳世作品深深感動。

胡笳悲吟 中郎有女能傳業

唐人韓愈有詩曰:「中郎有女能傳業。」是說蔡中郎(蔡邕)之女蔡文姬,繼承了父親的才學和文化事業,光耀蔡氏一門。她在歸漢途中,懷著還鄉的喜悅和辭親的悲苦之情,將半生飄零的經歷和感受寫成琴歌《胡笳十八拍》。它既是傳統十大名曲之一,也是著名的抒情長詩和歌辭,完美展現了蔡文姬琴與詩的高深造詣,蔡氏才女之稱實至名歸。

圖為南宋 佚名繪《文姬圖》局部。(公有領域)

胡笳是匈奴族的樂器,以聲調悲涼著稱,在詩歌中常常描述為「悲笳」「寒笳」。蔡文姬將胡笳曲調寫入琴曲,賦予作品新穎別緻的異域風格,以及淒涼激越的情感色彩。作品的歌辭部分,聲情哀婉慷慨,語詞淒美綺麗,把她飄泊異鄉的孤獨屈辱與骨肉分離時的肝腸寸斷,表現得熾烈感人。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開篇兩句,用質樸而滄桑的語言點明天下動亂的時代背景,營造出廣袤蒼涼的情緒和氣象。這首詩的第一拍如同引子,描述叛軍作亂、百姓流亡的悲慘情景。在生不逢時的感嘆中,蔡文姬將個人故事緩緩道出。

「志意乖兮節義虧」「遭惡辱兮當告誰?」身為漢家才女,她最大的不幸是違背心願,失節偷生的精神魔難。「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第一拍的收束句直抒胸臆,強化了作者在困境中悲、怨、憤的情感,將濃重的悲劇氣氛推向極致。

從第二拍至第六拍,蔡文姬講述了遠歷險阻、被迫入胡的痛苦旅途。這一路上,她面對疾風揚塵沙的氣候,暴猛如虺蛇的胡兵,忍受著披氊裘、食腥羶的不適,天災國亂、歸途杳杳的悲苦。她感今傷昔,銜悲畜恨,用含滿血淚的心情,彈唱著一拍又一拍。

蔡文姬在荒寒胡地的生活,在第七拍至第十一拍,一一呈現。匈奴人崇尚武力,鄙視老弱,薄情寡禮;逐水草而居,時時遷徙,習俗乖異。這樣的生活,讓她越發感到痛悔孤苦。儘管在胡地成了家,她始終不能忘記漢朝。她更闡述了忍辱偷生的原因,是為了有生之年能重歸漢地,落葉歸根。

第十二拍起,詩歌的情感出現一絲溫暖和光明,匈奴歸順漢朝,漢朝的使者也帶著千金財物,贖回蔡文姬。她的人生終於出現了轉機。然而快樂只是一瞬間的,夙願成真的背後,是母子分離、永隔一方的人倫悲劇。

自十三拍起,琴曲驟然「弦急調悲」。臨別之際,幼子失聲痛哭,蔡文姬一步一徘徊,她只感到日月無光,失魂落魄。她的人如願踏上歸途,整個心卻留在孩子身邊。所以在夢中,她仍然和孩子們執手相伴,苦中有樂。「十八拍兮曲雖終,響有餘兮思無窮。」蔡文姬渡過舊的劫難,卻承受新的苦恨,人生一世總有缺憾。因而一曲身世悲歌唱盡十八段,悲慨深沉之情卻綿綿不盡。

這首詩的動人之處在於「真」和「苦」,即身世經歷之真和身心煎熬之苦。它的情感真摯而濃厚,氣勢貫注,氣魄雄偉,讀來頗有「才氣英英」之感。明代《詩鏡總論》如是評價:「讀《胡笳吟》,可令驚蓬坐振,砂礫自飛,直是激烈人懷抱。」

傳續古文 悲憤詩作揚風骨

人們常常稱讚母愛偉大無私,蔡文姬為何「狠心」地別子歸漢?曹操贖回蔡文姬,為的也是「中郎有女」,希望蔡文姬能夠繼承蔡氏家學。蔡文姬歸漢時,已是三十五歲的婦人,家族早已凋零,因而她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文人董祀為妻,終身才有了依靠。從此,蔡文姬以「董祀妻」之名走進正史,也能夠以新的身分繼續她身為才女的文化事業。

圖為南宋 陳居中(傳)繪《文姬歸漢圖》局部。(公有領域)

史書中記載了一段蔡文姬勇敢救夫的故事。隆冬時節,董祀犯下了死罪,蔡文姬不顧個人安危和尊嚴,披髮跣足至曹操府上,為夫君叩頭請罪。她的言辭清朗流暢,情感酸楚悲哀,堂上賓客都為之動容。最後,曹操頒布特赦令,追回董祀的判罪文書。

曹操感佩於蔡文姬的膽識和忠貞,送給她頭巾、鞋襪表示撫慰。他想到蔡邕家中藏書豐厚,於是詢問:「聽說夫人的父親保存許多典籍,您還記得嗎?」蔡文姬如實回答:「父親曾賜給我四千多卷書籍,可惜在戰亂中一卷都沒保留下來,我只記得其中四百多篇。」

這個答案仍然令曹操驚喜,他打算派人到她家中記錄下來。蔡文姬書法功底深厚,兼擅楷書、草書等書體,於是以禮法為由,請求親自默寫成冊,再送給曹操。後來人們將蔡氏整理的典籍與原文對照,沒有一字一句遺漏和錯誤。

再後來,蔡文姬的身影淡出歷史的視野,卻留下兩首特別的詩作《悲憤詩》,一為五言,一為騷體。與《胡笳十八拍》相似,它們講述了自董卓之亂以來,蔡文姬所經歷的身陷胡地、離兒歸國、三嫁他人等種種苦難,抒發了濃郁的憂傷悲痛之苦。其中五言《悲憤詩》是第一首文人創作的自傳體敘事長詩,可與《孔雀東南飛》並稱雙璧。

末世中,蔡文姬從大家閨秀淪落為異域囚徒,她以切身之痛,深沉之筆,再現了荒亂年代的真實景象。在敘事和抒情中,她以女子獨有的視角觀察世界,用女子獨有的心理感受世界,傳達出逼真生動的憤懣、哀怨與無助。這些作品,既是她生平遭遇的實錄,也是整個漢末百姓生存境遇的縮影。她的悲憤之作,不僅僅表達一己之悲,更是為了萬千百姓慘遭兵禍、整個國家衰落凋敝的大悲劇為抒寫。

三國是個英雄雲集的時代,也是傳奇女子輩出的時代。美貌賢德如甄宓皇后,智勇雙絕如義女貂蟬,國色天香如東南二喬,不一而足。蔡文姬則以沉雄質樸的詩歌,發揚了建安風骨,成為那個時代的第一才女。

參考資料:《後漢書》《楚辭集注》等。@*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彊。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尸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幾微間,輒言斃降虜:「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豈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音:力)罵。或便加棰杖,毒痛參並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三國演義》的開場白,好似點出了中國歷史那分裂、統一、朝代更迭的運行規律。不過在紛擾的亂世中,往往也會出現許多千古風流人物,激盪出深刻動人的生命故事!
  • 蔡文姬生於公元177年,名琰,字昭姬,後為避司馬昭諱,改為文姬,是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人)。蔡家是圉縣的大戶人家,家境十分富裕,圉縣人傑地靈,歷代名人輩出。其父蔡邕是一位大文學家,生平藏書甚富。他的《蔡中郎集》流傳於世,他參與書寫的「熹平石經」,為後世校訂儒家七經的刻石。蔡邕的書法「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的製作者。
  • 開談魏晉名士,總有一個風度翩翩的身影揮之不去。他醒時,巖巖如孤松之獨立;他醉時,傀俄若玉山之將崩。手揮五弦,目送歸鴻,是他最詩意的瞬間;柳下打鐵,自食其力,是他最真實的寫照。
  •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秋冬時節,朔風呼嘯,竹林凋零,青青子衿失了顏色。在這一年,竹林七賢的兩位靈魂人物——嵇康和阮籍相繼離世。動盪的魏晉時代,名士少有全者,史書形容「同日斬戮,名士減半」。更有後人說,嵇、阮之後,再無名士。江山代有才人出,歷朝歷代的名士層出不窮,只是少了嵇、阮那樣的人。
  • 知名的竹林七賢中有個人,他既不是才華最出眾的,也不是言行最高調的,更不是聲名最響亮的。但如果要找出一位最難得的好朋友,一定非他莫屬。
  • 曹丕,魏武曹操的次子。在古舊的史書中,他御之以術、矯情自飾,是十年奪嫡最終勝出的王者,也是三辭三讓登基開國的帝君。他給人的感覺,是那樣陰鬱、無情。
  • 那是建安末期的一個盛夏。以博學多藝聞名的邯鄲淳,作為曹家三公子的座上賓,正在欣賞一場演出。台上的主角是一個盛裝登場的胡人,胡舞《五椎鍛》、跳丸擊劍、誦俳優小說,十八般技藝看得人眼花撩亂。胡人笑問:「邯鄲先生覺得如何?」
  • 天下大亂之時,亟需一位真英雄治平亂世,開創大業。三國的第一男主角曹操,縱橫沙場,統一北方,奠定曹魏基業;雅愛詩章,自成風骨,開創一代文學。亂世英雄曹操,在被追尊為魏武帝的同時,更因其雄健筆力,成為一代文學巨匠。
  • 漢靈帝即位的元年,黨錮之禍剛剛過去一年,名列「三君」的大將軍竇武、太尉陳蕃相繼遭宦官毒手,隨後無數清流名士慘遭迫害,第二次黨錮之禍再掀腥風血雨。 「武等正直,而見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