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文藝復興作品值幾頭牛?

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發現趣味標價
作者:Wei J C
展場是從中世紀雕塑展廳通向現代藝術展廳的中庭。(Wei J Chir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1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都會美術館「相對價值:北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成本」展,展場位於從中世紀雕塑展廳通向現代藝術展館之間的中庭。

北方文藝復興指的是在十六世紀初以德國、尼德蘭(荷蘭)為主的區域所發生的人文與生活藝術活動,有別於以意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運動。由於當時航海業興起,沿海城市之間的交流頻繁,商業發達加上宗教改革,崛起的新教崇尚簡樸,不同於傳統天主教用繁複的視覺藝術來裝飾教堂。此時新的貴族階級對美術工藝品的需求也應運而生,從王室和教區擴大到新興的階層。

那麼,當時北方美術工藝品的市場價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相對價值:北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成本」,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策展人嘗試用這個展覽,引導觀者還原當時人是如何給藝術與工藝品訂價格的。

為了引起觀眾對古典藝術觀看的興趣,館方策展人在布陳這一展覽時甚花心思。

展覽設置在中世紀的雕塑大廳通往現代藝術展館之間的中庭展廳裡,意圖作兩個世界之間的橋梁。一共展出了六十三件十六世紀的美術工藝品,並附有標籤,標示每物件在當時市場上的「對等值」。

以展出物件為例

首先必須釐清當時的藝術品如何被評估出來,影響評估藝術與工藝品的因素有哪些?精湛的手藝,超前的技術,原生材料,藝術家的個人聲譽以及市場的需求,都是決定價格的因素。雖然早先,藝匠人只為特權階層工作,手藝人是不具名的。由於商業的繁榮,社會的變遷,這種情況很快發生了巨大變化。藝術市場也隨之寬闊。藝術品已不再為特權階級獨占。在公開的藝術市場上也可買到。在崛起的精英階層中,自然會相互比對與收藏。

在當時,畫家與匠人的地位區別並非像現代人對「藝術家」一詞的概念,這兩種人幾乎就是一種身分的合體。有時候一幅畫甚至用合作的方式完成,善畫風景的負責風景部分,善畫人像的負責畫中的人物。

展場中唯一的一幅油畫是十六世紀來自荷蘭地區——《逃往埃及的路上》(Rest on the Flight into Egypt,約120×105公分)(圖一),依照策展人說:「這幅畫在當時可能是放在市場上出售的,也可能是在藝術家的工作室櫥窗裡,或是在安特衛普(註一)著名的長達六週的展覽會上。」為了加強視覺上的衝擊,畫上的紫色衣服與塗於雕花畫框的金色顏料都增添了這件作品的價值感。材質顏料的高貴與否在當時是評價一件藝術品的因素之一。而金色和紫色的顏料屬於貴重的材質。

圖一:《逃往埃及的路上》( Rest on the Flight into Egypt), 1537─40年。(Wei J Chir提供)

很意外的是《逃往埃及的路上》在當時的標價是5頭牛。而另一件德國阿爾伯特‧杜勒(Albert Durer)的《殉道者聖凱瑟琳》(The Martyrdom of Saint Catherine)(圖二),一塊用梨木刻製的木刻版(約28×35公分),則相當於16頭牛的市價。

圖二:阿爾博特‧杜勒(Albert Durer)作品,一塊用梨木刻制的木刻版 。(Wei J Chir提供)
阿爾博特‧杜勒(Albert Durer)13歲時畫的素描。(Wei J Chir提供)

雖然一塊木刻版可能印製上千張畫,而當時杜勒一張A4大小的銅版畫《愁緒》(MelancholiaI)(圖三)相對可以賣到1/2頭牛。銅版畫製作過程比木刻版難度高,銅版也比一般木頭貴,造價自然高。

圖三:杜勒的銅版畫《愁緒》(Melancholia),1514 年。 (Wei J Chir提供)

一塊後人仿製阿爾博特‧杜勒素描作品的石頭浮雕《背著面的女體)(Female nude seen from behind)(圖四)約高12公分,因上頭鐫刻著杜勒的簽名,值9頭牛。這與當時杜勒在藝術上的成就聲名有關。儘管這件作品並不是杜勒做的,而是在他過世後不久,藝匠拿他的素描稿複製完成的。

圖四:一塊後人仿製阿爾博特‧杜勒素描的石頭浮雕《背著面的女體》(Female nude seen from behind) ,約高12公分。(Wei J Chir提供)

藝匠不分家

在當今,繪畫可以獲得很高的價格,但在文藝復興時期並非如此。當時擅長繪畫的著名藝術家,可能會選擇作為掛毯和彩繪玻璃的設計師,這種藝術形式最能吸引王室買家。所以那時候的畫家都有設計工藝品的技術。

繪畫也是工藝品的一種,與我們今天看待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不是一個概念。在杜勒旅行荷蘭的日記中寫道:「安特衛普玻璃畫家大師德克‧韋勒特(Dirck Vellert)邀請我參加宴會並介紹其他人與我認識;其中特別是亞歷山大的金匠,一個富有的、莊嚴的男人,在這場盛宴中,我感到很大的榮譽。」可見藝匠不分家,還相互分享資源與敬意。

從高端到低端

對科學與天文知識的好奇,是16世紀時北方文藝復興的特色,並充分反映在當時帝王收藏的工藝品中。飛馬在伸出的翅膀上,承載著看似失重的地球儀。《天體地球儀》(機械地球儀,Celestial globe with clockwork)(圖五),上面刻有星座圖,它將極其複雜的機械技術與美學結合在一起,精巧的工藝結合著對大千世界的好奇。這件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君主魯道夫二世的收藏,相對值是100頭牛。

圖五:《天體地球儀》(Celestial globe with clockwork)。(Wei J Chir提供)

一隻鑲有紅寶石眼睛的水晶鳥(圖六),相對值高達275頭牛。材質昂貴加上工匠精巧的美感,令它身價不菲。

圖六:一隻鑲有紅寶石眼睛的水晶鳥。(Wei J Chir提供)

展出的物件中屬於較高端的工藝物件,如桌上的鳥、鐘、鍍金的鹿、天球儀、珠寶、鸚鵡螺杯、掛氈、彩繪玻璃等,從這些物件可以看出北方藝術工藝品特有的理性與細膩。

除了這些高端工藝品,策展人也選了幾件低端工藝品例如上了釉的人臉陶瓶(Face Jug)(圖七),在當時的市場上這個裝水的陶瓶市值1/12頭牛。

圖七:描繪有人臉的陶製水瓶(Face Jug)。(Wei J Chir提供)

一頭牛是什麼樣的價值概念呢?

一頭牛在當時的價值為何?依據當時留下來的記錄,包括貝德福德郡(Bedfordshire)(註二)農民的家庭用品清單,威斯特伐利亞(Westfälischer Friede)(註三)製陶商的價目表,藝術家在法蘭德斯(Flandre)(註四)的租賃合同,以及對歐洲王室財產的估計,我們可以用這些資料來追溯藝術品的價格。當時有兩個並行的貨幣單位,黃金和白銀,以及歐洲各區域貨幣列如英鎊、先令和便士,但這些幣值單位對今天的人只會感到煩瑣,換算歸納為物資的話,在1550年左右,一頭牛市值175克銀,等於一名技術勞工在倫敦或安特衛普(註一)35天的工資,等於一個非技術勞工在倫敦59天的工資,等於27蒲式耳(註五)的小麥,也等於當時在布魯塞爾或安特衛普可買到5350條黑麵包。

這樣或許比較清楚為什麼用牛來做「對等值」了。

「牛」作為貨幣的價格

這個展覽,以「牛」作為貨幣的價格,用幾頭牛來標示每件作品的對等值,讓觀眾更接近那個時期人們對藝術與工藝的價值觀。策展人說:「現代人對古典藝術有成見,覺得古典藝術不像現代藝術那麼生動有趣,這跟展示的形式有關係。」的確,筆者恰是被每件物品用牛作為對等值所吸引。

即使在今天,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奶牛仍被認為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象徵,與體驗有機的生活品味有關。在整個歐洲(或全世界),奶牛市場價格仍然具有穩定性。

相對大都會美術館那些大型的展覽,這是一個小展覽,卻有著樸實細膩與學院風的元素——恰似北方文藝復興期的藝術風格。

安特衛普(Antwerpen)彩繪玻璃,《殉道的七個馬卡比兄弟與他們的母親》(Martyrdom of the Seven Maccabee Brothers and Their Mother),德克‧維勒特(Dick Vellert)作品,1530─35年。(Wei J Chir提供)

註釋:
註一:歷史上來說,安特衛普(Antwerpen)是比利時和荷蘭最重要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安特衛普也以高貨運量的海港與石油精煉廠聞名。自從1990年代起,隨著比利時王家學院的幾位畢業生逐漸成為國際上成功的設計師,安特衛普也成了世界公認的重要流行設計重鎮。
註二:貝德福德郡(Bedfordshire)在英格蘭。
註三:威斯特伐利亞(Westfälischer Friede),當年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管轄郡,在當今的德國境內。
註四:法蘭德斯(Flandre),傳統意義是指法國北部與荷蘭南部部分地區。
註五:不同的農產品對蒲式耳有不同定義,1蒲式耳小麥或大豆重量是60磅(約27.22公斤)。

——轉載自《藝談ARTIUM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