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四)

終結孩子哭鬧 善用一個心法、三個策略

「社會性掌控」呼之欲出

文/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編者按:孩子老愛躺在地上哭鬧,父母該怎麼辦?臨床心理師提供教養祕訣:善用「一個心法、三個策略」。並指引家長,當小孩無理取鬧後,喊出「媽媽,我要抱抱!」,如何研判情境,在「抱」與「不抱」之間,做出最佳的決定。

「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回家!我還要玩,……」阿豪說完,馬上就躺在地上。

「你這孩子真的讓我受不了,每次都給我難堪,老是在人多的地方給我躺在地上。」

媽媽愈講愈激動。只見周圍的目光朝自己的方向聚集而來。

「真是丟臉死了,趕快給我起來。」

媽媽把音量壓低,盯著地上的孩子,迴避周圍投向自己的目光。「你動作快一點啦……」

阿豪依然不為所動,「我還要再玩!我還要再玩!」他邊喊著。

周圍的人愈聚愈多,竊竊私語著。

「孩子要玩,你就讓他玩嘛!玩個沙子會怎樣呢?」

「這孩子到底怎麼教的啊?寵成這樣,太任性了。」

「如果是我的孩子,早二話不說,手一拉就回家了。」

這些聲音讓媽媽真想在沙坑裡挖個洞,鑽進去。

孩子賴在地上哭鬧 啟動「社會性掌控」

我們來想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哭的時候,要躺在地板上?

孩子是否面對每一個人都如此?還是只針對特定的對象,比如面對媽媽或特定的老師時,才會躺在地板上?

如果是後者,也就是孩子會看「人」來決定躺不躺,首先要特別留意:是否只要孩子躺在地上哭,你就會做出一些孩子所「預期」你會出現的反應,例如:扶他起來,告訴他不要哭;或大人乾脆就妥協了──你要什麼,我就給你,你不要,那我們也算了。

再來,可以想一下:孩子躺在地上哭的過程中,除了哭之外,是否會邊哭邊說出他的一些需求?這些需求,有的是他想要的,比如「我要手機」、「我要出去玩」、「我要抱抱」,或者有些事情是他嫌惡的,例如「我不要吃菜」、「我不要拼圖」、「我不要寫字」、「我不要看醫生」等。

如果在那當下,孩子很明確地表達出了想要的或拒絕、嫌惡的,那麼躺在地上哭,是加強了孩子表達需求或不想做的力道。

若孩子常常躺在地上哭,觀察一下他躺的地方:是周圍都沒有人呢?或者他躺下去的地點,多半是人來人往的大門口?

有些孩子躺下去,主要只是「躺給你看」,還是會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因此,當周圍的人注意到自己時,有些孩子會覺得羞愧、不好意思,很容易就會起身。

然而,有些孩子特別挑人多的地方躺,這點釋放出一個訊息:人愈多,你愈怕、愈擔心別人的反應,因此,你就愈容易與孩子妥協。

[心法] 溫和對待 規範小孩的「自我主張」

對立反抗孩子往往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事情,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上與團體裡,有許多方面是需要被規範的。

因此,孩子得不時地調整自己與周圍環境間的關係,以符合規範。

當孩子表達出他的想法時,我們是否曾經接受?或者我們是用說服的方式,讓孩子願意順從指令?如果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的配合度及配合的意願,相對就會比較高。

至少,當孩子提出想法及要求時,我們不直接地斷然拒絕。

比如這篇開頭故事裡的阿豪,媽媽可以聽聽看為什麼他想要繼續在沙坑玩,聽聽孩子怎麼說。這當然不等於我們就要立即答應,我們也可以把自己的顧慮和考量讓孩子瞭解,並協調是否有其他的替代方案。

當我們以比較溫和的語氣與孩子對話、以比較幽默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當然也沒有必要再以憤怒、生氣的方式,挑戰大人的底線。

善用三大策略 終結小暴龍哭鬧

一、優先考量「安全」

孩子躺下去哭之後,是否做出了一些更加強烈的舉動?例如用頭撞地板、咬自己、打自己的頭等。

請注意孩子的情緒控管是否出現了明顯的失控,因而在那當下,他控制不了自己邊哭邊去撞頭,無法做出比較適當的情緒反應。

面對孩子的哭鬧反應,需要優先考量的是「安全」,例如讓孩子頭部不會受傷。在處理過程中,請特別提醒自己保持沉默,不要太過於嘮叨或講道理,以預防更加刺激孩子,或讓孩子認為大人出現了妥協的反應。

二、採用「無招」更勝有招

若孩子總是用躺下去的方式表達情緒,其實也表示他明顯缺乏其他適當的情緒表達方法。因此,平常大人需要花時間,引導孩子遇到問題時,練習用適當的方式解決與溝通。

如果孩子還是常常躺在地上,那麼你真的要留意了,對於孩子來說,「躺在地上」還真的非常有效果,也難怪他動不動就使出這一招必殺絕技。

孩子處在「掌控」的狀態,這時的對應方法是,我們盡可能地繼續做當下在做的事情。必要時,把你原先對孩子強調的話,再說一次。

當小孩哭鬧一陣後,喊出「媽媽,我要抱抱!」,建議家長先研判情境,才能在「抱」與「不抱」之間,做出最佳的決定。(Shutterstock)

三、「抱」或「不抱」? 謹慎判斷再出手

「媽媽,我要抱抱!」當孩子這麼對你說,他是在對你情緒掌控,還是找下臺階?

孩子大哭大鬧地無理取鬧之後,眼看情勢不對,對你嚷著「媽媽,我要抱抱!」,面對這種情況,媽媽往往不知該如何是好,在抱與不抱之間,猶豫不決。

我們可以先思考,孩子是在什麼情況下大哭大鬧的。

例如,當他說:「媽媽,我要手機!媽媽,我要手機!」孩子是使用了強烈的情緒手段,想要讓你妥協,把手機給他。

這時,除非你想妥協,不然最好採取冷處理的方式,表情嚴肅,冷靜地看著孩子,這是在傳達這樣的訊息:「很抱歉,你用了這種不適當的方式威脅我,門都沒有,媽媽不吃這一套。」

孩子發現這麼做以前有效,現在卻拿你沒轍,你竟然沒有出現他預期的反應時,他便很容易脫口說出「媽媽,我要抱抱!」。

當孩子說出這一句話時,請仔細觀察他的行為表現。

第一種情境:孩子找臺階下,尋求和解

第一種狀況是孩子說:「媽媽,我要抱抱!」──講完之後,立刻張開手臂,朝你的方向前來,並且抱住你。

這時,對於這句「媽媽,我要抱抱!」的解讀,傾向於孩子在找臺階下,化解尷尬的氣氛。

因為他剛剛用了「媽媽,我要手機!媽媽,我要手機!」的方式,起不了作用,發現媽媽竟然沒有反應,頓時場面弄僵了,親子之間的氣氛凝重。

孩子走過來要你抱,建議你就好好抱著他,無論你的情緒在當下多麼激動起伏。你可以輕輕地,稍微把手放在孩子的背上,等待他的情緒略為舒緩,再以堅定的語氣告訴他,後續他應該要做什麼(可以確定的是,接下來不可能讓他玩手機)。

孩子大哭大鬧,雖然沒有獲得媽媽的妥協回應,但找了一個臺階下之後,這件事情就先到此結束。

第二種情境:孩子尋求翻轉失分局面

第二種情境是孩子說:「媽媽,我要抱抱!」──他卻待在原地不動,等著你,要你過去抱他。

在這種狀況下,對於這句「媽媽,我要抱抱!」的解讀,傾向於孩子想要第二次機會,藉由要求的方式,進行社會性掌控,希望能夠逆轉剛才他失分的局面。

當孩子說「媽媽,我要抱抱!」,而你也真的過去抱他,他發現你竟然妥協了,當下的局面便從原先的零比一,翻轉成一比一,打成了平手。

於是在延長加賽後,他很容易又拋出這一句「媽媽,我要手機!媽媽,我要手機!」,再度啟動掌控模式,要讓你妥協,交出手機。

在無理取鬧地吵完之後,這一句「媽媽,我要抱抱!」,正是反映出孩子懂得察言觀色、懂得瞭解媽媽的反應,使他在面對不同情境時,有了不同的思考及應變策略。

在「抱」與「不抱」之間,請家長謹慎判斷。(網站專文)

(本文摘編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寶瓶文化出版社)

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寶瓶文化出版社提供)

 

 

 

 

 

 

·教導孩子收玩具 臨床心理師:融入「玩」的元素

·孩子不聽話? 臨床心理師授三招管教技巧

·孩子易怒? 心理師:3招拆除地雷 4招逆轉怒氣

責任編輯:岳翔

相關新聞
當父母必學的10個教養小秘訣
不打也見效! 美國媽媽是這樣教育孩子
孩子情緒失控大鬧超市 睿智明星爸爸這樣做
兒科醫師:不用動怒 讓孩子停止哭鬧的方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