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

民俗畫神品《清明上河圖》(1): 畫家與藝術表現

清明上河圖
作者:踏雪飛鴻
這是一幅被評為神品的民俗畫: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52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清明節到,連接古今九百年的一幅長畫卷,掀開人們的記憶——屬於清明時節的記憶,屬於真實民俗風情的記憶。什麼畫卷呢?它就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展現了九百年前世上最大都市——北宋汴京的清明時節景況。「清明」是清明節氣,「上河」有多種解釋:御河、汴京的汴河稱「上河」,上汴河街市趕集稱上河,另外一般河流的上游或逆水行舟也稱上河。當時汴京,八荒爭湊萬國咸通,人口有七十萬。清明節是當時寒食節的一環,對貴戚到庶民間都是很重要的一個日子,皇都人們在這時候傾城而出。

清明當日上墳掃墓祭拜的最多,接連在後面的二日也都有,早出晚歸。在北宋,清明節出城已經不僅僅是遵行掃墓祭拜的禮制而已,人們還做些什麼呢?從《清明上河圖》中,我們可以有個梗概的了解,那麼這畫中的描寫是寫實的嗎?還是加入了不少畫家的虛構情節呢?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畫家是何許人。

《清明上河圖》的畫家

《清明上河圖》在歷代中名氣實在太盛,因而出了不少同樣名稱的畫作,其中原創畫的作者就是北宋的張擇端(字正道),定武人士(今山東諸城人)。他的生年跨越北宋末到南宋初年,生平的時代舞台是宋神宗元豐八年到宋高宗紹興十五年(西元1085年—1145年)。

據清代王紱、嵇承咸《書畫傳習錄》介紹張擇端:少小讀書,青年時代到開封遊學,官至翰林承旨。他擅長畫界畫,尤其愛畫街市、舟車、城郭、橋徑等景緻,在界畫之外別成一家,因為失去官職,於是家居作畫、賣畫為生。

我們來看他的時代背景,在他人生十五、二十直到青壯年代,正好遇上喜愛文藝書畫的宋徽宗當朝,他在翰林院當官,而且是皇帝身邊起草詔書且獨承密令的翰林承旨,是天子家臣,和天子的關係非常親近。一說他完成畫作之後,就獻給了宋徽宗。這和他的出身時代背景是相合的,見《清明上河圖》卷後,金代張公藥(字元石)詩文:「通衢車馬正喧闐,只是宣和第幾年。當日翰林呈畫本,昇平風物正堪傳。」

不過,他為何失去官職?後人已經不知道了,而失去官職的他反而多了觀察世間百態的時間。張擇端寄居汴河岸鬧區大相國寺三年,觀察人物車船絡繹不絕的市集,從而繪下汴河濱到汴京大街的風華長卷。[1]畫卷的縱高24.8公分、橫寬528公分。

《清明上河圖》的藝術表現

《書畫傳習錄》總評《清明上河圖》所畫的人物景緻「皆曲盡其意態,而莫可數計,蓋汴京盛時偉觀」。後人也有讚美此圖內容包羅社會百態,是宋代社會的「百科全圖」,提供了後人了解北宋社會生活的圖景文獻。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東城門樓。(公有領域)

就是說此圖栩栩如生地展現了汴京的繁榮盛世景象,其中像是城郭的位置,宏偉的屋宇、低矮草廬、商鋪市集的樣貌大小,芳草樹木的景緻,馬牛駱駝的動態,以及屋中之人、路上的行者的神情和往返的舟車的模樣等等,都有淋漓盡致的表現。真的是如此,連汴河中航行的船隻上細部的釘子,畫家都把它寫畫出來了。

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見燕山張著跋)。《清明上河圖》長卷,採用了散點透視的構圖法,畫中有三個主場景,流暢地銜接,繁多的景物納入一圖的時空中,反映現實,宛然是北宋社會自由多貌的城市縮影。

畫中有各式各樣、各行各業的人物,還包括外國人,到底出場人物有多少人? 房屋樓宇有多少棟?船隻有多少艘,車子幾輛、轎幾頂?樹木多少棵?看了文後的答案,看官可能也會驚詫吧。而且本圖取勝之處不僅在於人物景緻的繁多,而是這些角色在圖中都正在搬演著他們自己生活戲碼,且那些場景和景物,一橋一船、一樓一招,也都記錄著北宋的時代特色。

畫作的真與偽

《清明上河圖》的版本傳世的有五十幾種,怎麼認定哪一卷《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所畫的呢?原本的畫卷在宋徽宗時代收藏於宣和內府,後來北宋亡朝,此畫被金朝所得,畫卷的卷末蓋有金主的璽印。原版本在圖後有金朝大定丙午年(西元1186年)燕山張著跋文,認證這畫乃是原本真跡。在嘉慶帝時,清代內府《石渠寶笈三編》有收藏張擇端真跡《清明上河圖》的官方記錄。

那麼,後代人又怎樣能知道《清明上河圖》所繪的景象,寫實記錄了北宋徽宗時代的汴京生活百態與時空場景呢?除了畫家的生平與時代的重合,還有什麼文獻可資證明嗎?

北宋末期的民俗志《東京夢華錄》,是和張擇端同時代的孟元老留下的記載。(《東京夢華錄》作於西元1147年,張擇端逝世於西元1145年)孟元老於宋徽宗崇寧二年(西元1103年)隨父老到京師,那時張擇端十八歲。《東京夢華錄》中描寫記述的汴京地理景緻、街市店舖圖貌和民俗風物,在與《清明上河圖》兩相對照之下,可以找到許多文圖的對應和契合之處。這巧妙反映了《清明上河圖》無疑是北宋末期社會生活百態的寫真畫。包括北宋社會的城市形態、工藝與商業樣貌、經濟產業、市集活動、民風民俗、建築樣式和交通……等許多的面向,甚至是衝突和社會的問題。不過這幅畫並不是像地圖一般的寫真圖,而是藝術家精煉的寫真圖,畫裡當然蘊含有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圖中綵樓建築歡門是酒店的入門,宋朝《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晚年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序言追憶往日徽宗時代「太平日久……不識干戈,時節相次,各有觀賞」。就說那時代,人們腦袋中沒有「干戈」的記憶,人們在一個又一個相連而來的節慶中歡賞過活,《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節的汴京就是非常熱鬧繁盛的一個節日時空。

《清明上河圖》的時空

《清明上河圖》長卷依空間循序展現三個主題場:
從畫卷右邊進入《清明上河圖》的時空,先是走入鄉野風光,我們看到了掃墓回來一家人的車轎隊伍。然而,在這幅畫中,我們完全看不到墳墓,怎知道這家人是掃墓回來的呢?後續會有解說。

然後是架在汴河上的虹橋以及周圍的市集,連著展開的是城門內的景象。這裡展現了北宋汴京人在春天清明節時五花八門的活動。當時的人們都在做些什麼呢?這裡的景緻也有一些重要的看點,透出北宋生活經濟與產業特色的端倪,和社會深藏的問題,看官猜猜是什麼呢?(本文待續)

註釋:
[1]參見王怡波:從《東京夢華錄》暨《清明上河圖》鑑證北宋之隆替。華梵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2010年碩士論文

附錄:圖中有814人,牲畜60多頭,船隻28艘,大大小小屋舍樓宇百間左右,車20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表現了北宋的繁盛風情,也應現了當時的人文民俗和科技水準。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國作家史丹利‧霍洛維茨(Stanley Horowitz)寫道:「冬天就像蝕刻版畫,春天是水彩畫,夏天像油畫,而秋天是綜合四季的馬賽克(鑲嵌畫)。」幾世紀以來,詩人與作家用筆歌頌四季,而畫家用色彩使之流傳千古。
  • 聚會宴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古希臘,有一種稱為「會飲」(symposium)的特殊宴會,是當時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後,宴飲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十分盛行,並以不同的形式傳承至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