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建呼吸道類器官培養系統 揭示Omicron BA.5高度傳染機制

人氣 22

【大紀元2023年04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慧真香港報導)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利用人呼吸道類器官模型,評估Omicron BA.5及其它變異株在人體呼吸道細胞中感染和複製能力,揭示了BA.5變異株超強感染性和傳播能力的機制,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高傳染性的Omicron,相比之前的新冠變異株更容易逃避抗體的中和,導致免疫逃逸,從而增加在免疫人群中感染或再次感染的機會。科學家們思考,新冠病毒在演變過程中,是否強化了其在人類呼吸道細胞內生長複製的能力,導致傳播能力增強?Omicron變異株是否已適應了人類呼吸道細胞?

 為解開此疑題,港大醫學院周婕博士及袁國勇教授團隊,與荷蘭Hubrecht Institute的Hans Clevers教授合作,建立了全球首個源自肺成體幹細胞及鼻腔細胞的呼吸道類器官培養系統。團隊將長期擴增培養的類器官誘導分化, 建立了成熟穩定的鼻粘膜、氣道和肺泡類器官,成為研究呼吸道生物學,包括COVID-19在內相關疾病的最佳工具。

團隊在氣道類器官及鼻粘膜類器官中研究原始病毒株(WT)、兩種Omicron變異株B.1.1.529 和BA.5的感染和複製情況。結果顯示,BA.5感染類器官後產生的病毒滴度比WT和B.1.1.529更高,達到與造成流感大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 H1N1 (H1N1pdm)相當的複製能力。

團隊又將病毒感染後的類器官進行了免疫染色和共聚焦成像,結果顯示BA.5感染的鼻粘膜和氣道類器官中,病毒陽性細胞的數量明顯比B.1.1.529和WT增多。亦發現BA.5 感染後的氣道類器官和鼻粘膜類器官可以形成典型的多核合胞體,而WT 和 B.1.1.529 的感染並不能產生合胞體。

團隊總結說,BA.5的高感染效率和融合活性,使人鼻粘膜和氣道細胞形成合胞體並促進病毒的擴散,從而顯著增強了感染力和傳播力。

鼻粘膜類器官分別以0.01MOI的病毒量感染SARS-CoV-2 WT和BA.5。 感染BA.5的鼻粘膜類器官中病毒 (NP+) 的陽性細胞數量明顯比感染WT的類器官中為多(圖A)。而且,感染BA.5的類器官中會明顯地出現典型形態的合胞體(香港大學)。

責任編輯:鄭樺

相關新聞
港大孔繁毅倡設三傳染病中心應對疫情
香港大埔同秀坊火警一死七傷
林青霞獲港大頒名譽博士學位 深夜發文感恩
港大研發新納米片 消除99.72% MRSA骨髓感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