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城市:維也納霍夫堡宮

經典藝術啟迪人心、超越生命、傳承不朽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氣勢宏偉的霍夫堡宮(Hofburg Palace or the Imperial Palace)位於維也納市中心。這張照片是聖邁克爾翼(St. Michael’s Wing),由約瑟夫·埃拉赫(Joseph Emanuel Fischer von Erlach)設計。典雅的立面造型靈感來自羅馬建築,最初是想模仿古羅馬廣場(Roman forum)。U字形建築搭配圓弧形廣場的設計,在於強調中間王室寓所(the Imperial apartments)的入口。(Mistervlad/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47
【字號】    

 霍夫堡宮(the Hofburg Palace)位於維也納市中心,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地位舉足輕重。這裡是哈布斯堡王朝(the Habsburg dynasty)的中心,最早可回溯到13世紀。

霍夫堡宮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宮殿建築群,包含18棟建築物、19個庭院和2,600間房間,簡直就是一座城中之城。1275年,宮殿原本是波希米亞國王奧託卡二世(King Ottokar II of Bohemia)建造的一座中世紀城堡,後來不斷擴建成規模龐大的建築群,到了1918年成為奧地利統治者的居所和王權中心。

如今,霍夫堡宮建築群包括:官方謁見廳、博物館、美術館、花園、西班牙騎術學校和教堂等。

霍夫堡宮的建築風格多元,從哥特式到新古典主義再到巴洛克風格都有。巴洛克元素無疑是霍夫堡宮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建築特色。富麗堂皇的巴洛克風格結合巴洛克晚期帶點俏皮感的洛可可裝飾風,都可在華麗的王室寓所(Imperial apartments)中欣賞到。

奧地利帝王法蘭茲‧約瑟夫一世(Emperor Franz Joseph)、綽號茜茜公主的伊麗莎白王后(Empress Elizabeth (Sisi))、他們的孩子及王室成員,每到冬季都會到霍夫堡宮居住。約瑟夫一世和王后的房間由許多家具裝飾成華麗的巴洛克風格,還有融合些許洛可可風的輕盈元素,例如:水晶吊燈上使用波西米亞水晶。其它引人注目的裝飾包括充滿佛蘭芒藝術品(Flemish artwork)的餐廳、有著精美掛毯的圓形房,以及配置路易十四風格家具的大迎賓廳等。

聖邁克爾翼(St. Michael’s Wing)

聖邁克爾翼由約瑟夫‧埃拉赫(Joseph Emanuel Fischer von Erlach)設計。優雅的立面造型靈感來自羅馬建築,最初是想模仿古羅馬廣場(Roman forum)。U字形建築造型搭配圓弧形廣場的設計,在於強調中間王室寓所(the Imperial apartments)的入口。

這是一棟宏偉的白色建物,立面以圓拱形窗戶和牛眼窗(帶圓框的小裝飾圓窗)裝飾,典型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外觀設計還參考了古典造型,正面以四對雙柱支撐上方的造型簷口( cornice譯註1)。兩層樓高的建物屋頂,可見銅製造型穹頂。

聖邁克翼是典型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正面以四對雙柱支撐上方的造型簷口。兩層樓高的建物屋頂,可見銅製造型穹頂。(Mistervlad/Shutterstock)

瑞士人門(the Swiss gate)

「瑞士人門」建於1552年,是瑞士翼(the Swiss wing,譯注3)的入口,也是霍夫堡宮最古老的部分,現今是王家珍寶館(the Imperial Treasury)所在。大部分立面在16世紀遵循文藝復興風格(例如:白色、對稱窗戶等)修改過。也依舊保留一些中世紀元素,例如紅色大門內用於吊橋的滾軸。

「瑞士人門」建於1552年,是瑞士翼(the Swiss wing,譯注3)的入口,也是霍夫堡宮最古老的部分。(Jean-Marc Pierard/Shutterstock)

大迎賓廳Large salon

大迎賓廳位在王室寓所內,以戲劇性的巴洛克風格裝潢。例如:天花板使用許多鍍金裝飾,門框以粉飾灰泥做造型,大型水晶吊燈垂掛,以及吸引觀者目光的精美飾品擺設,如紅色與金色相間的家具等。

大迎賓廳位在王室寓所內,以戲劇性的巴洛克風格裝潢。例如:天花板使用許多鍍金裝飾,門框以粉飾灰泥做造型,大型水晶吊燈垂掛,以及吸引觀者目光的精美飾品擺設,如紅色與金色相間的家具等。(Marcobrivio.photo/Shutterstock)

書房

從這間書房可以深入了解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的生平。書桌前方擺放他的最愛伊麗莎白王后的肖像畫,由弗朗茲‧克薩韋爾‧溫特哈爾特(Franz Xaver Winterhalter)繪製。這間書房也兼客廳使用(譯註2)。

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的書房兼客廳,書桌前方擺放他的最愛伊麗莎白王后的肖像畫。(Marcobrivio.photo/Shutterstock)

臥房

法蘭茲‧約瑟夫一世和王后的臥房很特別,乍看像是典型的巴洛克房間,如華麗的鏡子、水晶吊燈、天花板與牆面的鍍金飾條等,但卻有一些令人意外的元素。例如:木床造型簡單,壁爐旁的家庭祭壇(family altar)是新哥德式造型,由文森·皮爾茲(Vinzenz Pilz)設計。

法蘭茲‧約瑟夫一世和王后的臥房很特別,乍看像是典型的巴洛克房間,卻有一些令人意外的元素。例如:木床造型簡單,壁爐旁的家庭祭壇(family altar)是新哥德式造型。(Marcobrivio.photo/Shutterstock)

會議廳(Conference room)

會議室也位在王室寓所內,採收斂的巴洛克風格設計。金色水晶吊燈從天花板垂掛下來,而牆壁和門框則以灰泥粉飾塗層和鍍金邊條裝飾。室內主色調為藍色,表現在地毯、掛毯和椅子上,藍色搭配銀色非常雅緻。

會議室也位在王室寓所內,採收斂的巴洛克風格設計。室內主色調為藍色,搭配銀色非常雅緻。(marcobrivio.photo/Shutterstock)

忒修斯神廟縮小版(the Theseus temple)

人民公園(volksgarten)內的忒修斯神廟(the Theseus temple in the Volksgarten)是霍夫堡宮中一座新古典主義建築。建築師彼得‧馮‧諾比爾(Peter von Nobile)於1819至1823年間建造,是古雅典忒修斯神廟的縮小版。

忒修斯神廟位於人民公園內,是古雅典忒修斯神廟的縮小版。1819至1823年間建造,是一座新古典主義建築。(Mistervlad/Shutterstock)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the Austrian National Library)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的國家大廳展現巴洛克式建築的宏偉氣勢,如雙大理石柱和大範圍使用的鍍金設計等,是歐洲最大的巴洛克式圖書館。兩層樓高的大廳以木頭打造,天花板為穹頂設計,無不令人讚歎。屋頂及牆上的壁畫,由宮廷畫家丹尼爾‧格蘭(Daniel Gran)繪製。另外,牛眼窗(bull’s eye windows)的設計能將光線導入館內。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的國家大廳展現巴洛克式建築的宏偉氣勢,如雙大理石柱和大範圍使用的鍍金設計等,是歐洲最大的巴洛克式圖書館。(Diego Grande/Shutterstock)

譯註:
1.簷口為建築用語,指環繞建築屋頂上方的水平裝飾性線腳構造。簷口凸出於柱列之外,具有保護建物之用。但簷口不等同於屋簷,簷口通常有較多的裝飾。
2.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的書房是他每天辦公的地方,也兼家族的客廳,小孩一旦可以自己吃飯時就可以到這間書房一起午餐,有時多到8個孩子。他也是一位和藹的祖父,讓孫子在地毯上打滾,有時也給孫子用過的信封和色鉛筆讓他們塗鴉。
3. 瑞士翼即Schweizerhof” (the Swiss Courtyard,瑞士庭院),13世紀最早開始興建霍夫堡宮所在地,原本是有四座保衛塔樓包圍的城堡,現在城堡不存在了,只剩瑞士人門。

原文:Hofburg Palace: A City Within a Cit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位國際自由記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安德烈亞‧帕拉第奧(Andrea Palladio,1508年–1580年)是文藝復興至20世紀以前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在他設計的皮薩尼別墅(Villa Pisani)裡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在不使用豪華的裝飾和建材之下,通過簡單的幾何比例和做工來達到一個好的建築設計。皮薩尼別墅座落於巴尼奥洛(Bagnolo),位在意大利東北部的威內拖地區,是帕拉第奧早期的別墅作品,建於意大利文藝復興高峰的1540年代。
  • 「處死他!」「放了他!」當上千人在舞台上對吼時,可謂驚天動地。這是德國巴伐利亞州上阿梅高村(Oberammergau)上演的耶穌受難劇中的一幕。當時筆者觀看的那一幕,是2022年10月2日第42屆耶穌受難劇中第110場,也是最後一場演出。「耶穌受難劇」分上下半場,各2.5小時,加上中間3小時休息,一共8小時,演出从5月到10月要演出一百多場。
  • 抬頭仰望羅馬聖依納爵堂(the Church of St. Ignatius of Loyola)中殿的天花板,你會目瞪口呆,因為天堂好像真的就在眼前。然而,仔細端詳後會發現,其實中殿並沒有建造穹頂或拱形天花板。耶穌會士兄弟安德里亞‧波佐(Andrea Pozzo,1642─1709年)以繪畫技巧和數學計算(透視法)完成創作。波佐的天花板彩繪是「幻視法」(quadratura)的最佳例子。這是一種結合錯覺和真實的繪畫技巧,在牆壁或天花板上繪製幾可亂真的建築和雕塑品。
  • 泰辛設計的斯德哥爾摩王宮正是所謂「泰辛金色巴洛克風格」(the Tessin Gold Baroque style)的典範,包含巴洛克風格必有的華麗裝飾與對稱的設計元素,特別是運用S曲線設計藝術品和家具的造型。再加上受到法國和意大利風格的影響,泰辛將王宮建成瑞典前所未見的巴洛克風格。
  • 巴西的薩爾瓦多(Salvador)是一座色彩繽紛的歷史城市,以許多美麗的教堂建築聞名。薩爾瓦多位於巴西東北部的臨海地區,是巴伊亞州(the state of Bahia)的歷史首都。在這座充滿歷史古味和殖民建築的城市裡有一座非常特別的教堂叫聖弗朗西斯科教堂與修道院,是結合18世紀葡萄牙和巴西藝術的最佳代表。
  • 什麼比一座宮殿更好?當然是三座!到德國南部旅遊除了欣賞[ascii]著[/ascii]名的新天鵝堡之外,千萬別錯過附近的施萊斯海姆宮(Schleissheim Palace)。施萊斯海姆宮殿群位於慕尼黑的北部,曾是維特爾斯巴赫王朝(Wittelsbach dynasty)的夏季行宮。這座龐大的宮殿包含三座獨立的宮殿建築:舊宮(the Old Palace)、新宮(the New Palace)和盧斯海姆宮(the Lustheim Palace),是巴伐利亞規模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宮殿之一,最初是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一位選帝侯建造的居所。
  • 想像有一個地方,其中寄託了航海大國海員和探險家們的希望與祈願,這就是哲羅姆派修道院(Hieronymites Monastery,葡萄牙語為「Mosteiro dos Jerónimos」,又譯熱羅尼莫斯修道院),它是16世紀葡萄牙最[ascii]著[/ascii]名的修道院。
  • 美第奇宮(the Medici Palace)位於佛羅倫薩的舊市中心內,和其它建築物比鄰,在建築設計上有許多獨特的創新,堪稱文藝復興民用建築的典範。從銀行業起家的美第奇家族對托斯卡尼地區的經濟和藝術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也促使了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