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虐待引發孩童憂鬱、恐慌 影響一生(2)

作者: 潔絲敏.李.科里 譯者: 駱香潔

人氣 909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一書的作者來探討,曾遭受情感虐待的孩子也可能碰到的幾種挑戰。(接前文

崩塌的自我

小時候被拒絕的人通常會把這種拒絕內化,於是他們跟自己格格不入,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可能也不會努力爭取。你或許不知道自己有資格獲得尊重、照顧,有資格好好照顧自己、有資格成長茁壯。

被厭惡的人會覺得自己對他人來說是不可觸碰的、有毒的,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存在令人厭惡反感,那麼你肯定不會挺身而出為自己爭取任何事情──以「拒絕」塑造而成的人生是崩塌的,還會造成自我傷害。

此外,若父母控制欲很強、掌控孩子的所有決定,你會覺得自己沒有資格為自己做決定。我想到一位中年女性,她認為決定自己的髮型是個激進的想法──她還未真正邁入成年期。

自我的崩塌是剝奪力量的一種延伸,許多曾遭受忽視的孩子長大後都有這種感受。

自我傷害

自我傷害的行為有輕有重,從自我破壞、缺乏自我照顧、割傷或燙傷自己等自殘行為,到自殺等等。自我傷害背後的意義可能是:

*加害者施虐的延續,現在已被內化。

*覺得受虐是自己的錯。

*扭曲地想藉由控制自己的一部分來端正自己的行為。

*一方面表達羞恥感,一方面企圖控制羞恥感。

*表達自我憎惡。這種自我憎惡可能是從外在吸收的憎惡,也可能是內在壓抑的怒火轉向自我而形成的憎惡。

*極度渴望感受到些什麼,或是想要變得麻木。

若你有自我傷害的傾向,建議你尋求專業協助來改變這種行為。

經常或持續解離

解離的意思是並未完全存在於當下,最常見的情況是你與你的身體、感受或環境脫節。我們都會經歷輕微的解離,例如心不在焉地完成手上的工作,收回有意識的專注力等等,但對有創傷經驗的人來說,這種解離發生得更為頻繁、程度也比較深。

解離經常突然出現,它像神經系統的斷路器,在神經系統超載時切斷電源。當你覺得不堪負荷時,解離是一種緊急手段,但僅能發揮部分效果,因為解離狀態本身就會讓人感到不知所措:你會覺得大腦彷彿不是你的。當你處於嚴重的解離狀態中,你會非常茫然,也無法專注,連牛奶必須放進冰箱也不知道。

解離是面對壓力與威脅的後天反應,不是出於選擇或有意識的決定,而是不由自主的「我要馬上離開」,解離可能會持續幾分鐘或幾天,但有些人卻大半輩子都處於嚴重的解離狀態,對生活中重要的事(主要是自己的感受、身體、環境等等)麻木無感。構成心靈的零件可能互相分離斷開,程度嚴重的話會演變成解離症。

自我的碎片各自承載一段經驗的不同部分,如果這些碎片彷彿被各自包覆,碎片彼此之間隔著一層屏障,而無法共享其他碎片承載的經驗,那就會出現解離症。

有位女性與我分享襁褓期等待母親的感受:她在哪裡?緊接著出現一種分離與割裂的感覺,讓她覺得當下的自己不太真實。當我告訴她「是時候踏進來了」(意思是回到自己的身體與生活裡)時,她開始啜泣,「但是那種痛苦難以承受。」她發出抗議。

「那時候妳承受不了,」我向她保證,「但是現在有我幫助妳撐下去。」

失憶

對重大事件或部分的童年生活沒有記憶,在心理創傷裡很常見。不同於頭部受傷或其他生理因素造成的失憶,解離型失憶是忘掉太過痛苦的記憶,這是心靈的防禦機制,因為痛苦到無法忍受,所以「被消失」。這種防禦機制叫做潛抑。

關於這種現象,我們最熟知的應該是童年性虐待造成的失憶,尤其是發生在家裡的性虐待,不過,只要是情感上難以承受的記憶都有可能被遺忘。別人對你說過的可怕的話或你曾被威脅的方式,都可能嚴重到讓你覺得無法繼續正常地生活,因此,將這些東西丟出大腦攸關著生存。

無法判斷真偽

覺得自己可以區分真偽,是相信親身經驗的重要元素。假使你年幼時曾重複遭受情感虐待(尤其是施虐者否認或將虐待責怪於你),而且你沒有安全的地方能躲,只能躲進內在世界,你或許會因此覺得自己無法判斷真偽。

你可能會懷疑:那件事真的發生過嗎?會不會是我想像到或夢到的?尤其是母親說這些事大多沒有發生,或是經常改變她自己的故事版本,這些都會動搖你的現實感。

前面提到的解離症也可能發生這種情況。該段提到的那位女性並不理解她是獨立的存在,她一直覺得自己需要別人監督,需要別人觀察她的進展,需要別人看見她,否則她就「不存在」(不真實)。對長期解離的人來說,存在於當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的治療目標是讓自己變成「真實的」。

過度敏感

沒有安全感與父母施加情感虐待的童年,會導致受害者對批評、拒絕和遺棄過度敏感,並且對可能的危險時時保持警戒。過度警戒,加上脆弱的自我界線(因為自我界線沒有完全發展,或者是被侵犯打破),可能會造成一種情況:你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緒與動機。

如果一個人無意識、非自主且頻繁地發生以上情況,我們通常會稱他為「共感人」;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同理心過度旺盛。這會造成許多問題,包括:共感人經常誤把別人的經驗當成自己的,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生氣或憂鬱,或是經常背部疼痛,他們沒發現這是從別人身上拿過來的,原因是他們的自我界線千瘡百孔。

我的許多個案都是共感人,我認為這絕非意外。雖然我用心理學詞彙說明了什麼是共感人,但其中或許仍有其他原因,例如神經系統和生理機制天生較敏感(「高敏人」,簡稱HSP)。

高敏人、有注意力障礙的人、高功能自閉症患者與腦部受傷的人,都與創傷倖存者有許多相同特質,我們不一定知道背後的原因,不同的假設模型提出了不同的解釋。你可能不屬於以上任何一種情況,只是特質有所重疊。⊙◇

<本文摘自《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重新認識母親,療癒母愛缺失帶來的無形創傷!》,柿子文化提供>

●親子疏離?這些情感虐待父母無意間都常做

●情感忽視與虐待傷害很深 極容易毀掉孩子

●情感忽視與虐待傷害很深 極容易毀掉孩子

責任編輯:曾臻

相關新聞
不再焦慮的深層教養:讓自己慢下來
陶母教子故事中的教養啟發
孩子總是予取予求? 臨床心理師談五個教養策略
孩子被「過於溺愛」的5個跡象及如何改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