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卡特卡斯大教堂:墨西哥的巴洛克建築傑作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玫瑰色的坎特拉石(cantera stone)讓教堂熠熠生輝。坎特拉石來自墨西哥和中美洲各地的火山岩。據當地人表示,教堂立面的石頭顏色會在一天內不斷改變。照片裡距離白色圓頂較遠處,其中一座鐘樓以信徒捐贈的珠寶和硬幣建成。(Svetlana Bykova/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56
【字號】    
   標籤: tags: , , ,

薩卡特卡斯大教堂(The Zacatecas Cathedral)位於墨西哥中北部薩卡特卡斯州的同名城市,是西班牙巴洛克建築的傑作。

18世紀時,這座歷史悠久的小鎮因為富藏銀礦而繁榮。礦工們感恩自己的好運氣,在1729至1760年間建造了薩卡特卡斯大教堂(the Catedral Basílica de Zacatecas)取代當時的兩棟建築。這座天主教堂也稱作「薩卡特卡斯聖母升天主教座堂」(the 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the Assumption of Zacatecas),直到1841年才全部完工舉行祝聖儀式(consecration)。

大教堂位於薩卡特卡斯市中心,其建築風格有別於其它墨西哥教堂。因為墨西哥別名新西班牙,於是將這種建築風格稱作「西班牙巴洛克」(Churrigueresque)或「超巴洛克」(Ultra Baroque)風格。「西班牙巴洛克」是指18世紀盛行於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西班牙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特色為精緻造型的雕塑元素、花邊雕刻和科林斯柱(Corinthian columns)等。

科林斯柱的設計結合墨西哥本土與歐洲傳統元素,柱子上雕刻著天使和植物圖樣(主要是藤蔓),具備在地意象。(Roberto Galan/Shutterstock)

薩卡特卡斯大教堂主立面於1745年完工,其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外觀尤其引人注目,在粉紅色的石頭上滿布精緻的雕刻細節,是墨西哥「西班牙巴洛克」建築的最佳典範。主立面分為三層,以帶有花邊細節的科林斯柱裝飾,安放著各種宗教人物,最著名的是兩側的十二位聖徒雕塑。

主立面第二層中間是教堂唱詩班的窗戶(choir window),周圍雕刻著精緻的植物圖樣以及四座聖徒石雕,分別是詹姆斯、彼得、保羅和安德魯(James, Peter, Paul, and Andrew)。往上是第三層,人物雕刻面積稍小,也刻有花卉裝飾和四座聖徒雕像,中間的雕塑是基督。

主立面第二層中間是教堂唱詩班的窗戶(choir window),周圍雕刻著精緻的植物圖樣以及四座聖徒石雕,分別是詹姆斯、彼得、保羅和安德魯(James, Peter, Paul, and Andrew)。往上是第三層,人物雕刻面積稍小,也刻有花卉裝飾和四座聖徒雕像,中間的雕塑是基督。(Naticastillo/Shutterstock)
兩座聖徒雕塑近照,位在立面中央裝飾華麗的玫瑰窗旁。(Hirazo/Shutterstock)

然而,教堂內部的設計與華麗的外觀形成強烈的對比,也就是說室內設計以嚴謹的新古典主義取代了外表奢華的巴洛克風格。例如,以石材打造的側祭壇(side altars)和大型的多立克柱式(Doric style)。教堂的平面設計為直長橫短的拉丁十字架(Latin cross)造型,以中殿切分成兩邊,前方有鍍金主祭壇和精美雕塑。

主祭壇以芬蘭樺木打造、貼上24克拉金箔,於2010年由墨西哥藝術家哈維爾‧馬林(Javier Marín) 完成,取代原先舊的祭壇。主祭壇重20噸高55英尺,以幾何造型壁龕為特色,放置十一座聖母升天和聖人的雕塑。側祭壇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牆壁上裝飾著聖徒和傳教士的雕塑。

原文:Zacatecas Cathedral: Mexico’s Baroque Masterpiec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介紹:
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位國際自由記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比爾特摩莊園奢華建築的內部有250間房間,其中臥室35間,浴室43間,還有65座壁爐。莊園擁有相當先進的科技,安裝了室內管道和電力(這在1800年代末期可是奢侈的享受)。此外,莊園還有室內游泳池、健身房和保齡球館;甚至還有足以容納一個人的升降機。圖書室和宴會廳後面有一個「秘密」通道系統,直達主臥室的壁櫥區域。這些通道主要由范德比爾的僕人使用。
  • 路德維希堡宮(Schloss Ludwigsburg)位於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北部,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大型巴洛克建築群。路德維希堡宮不論在規模、歷史上的重要性、建築風格等方面皆與法國的凡爾賽宮有諸多相似之處。因位居德國西南部施瓦本(Swabia)地區,而有「施瓦本的凡爾賽宮」(Swabian Versailles)之稱。
  • 巴斯修道院教堂(Bath Abbey)矗立在英格蘭西南區域古羅馬城市巴斯(Bath )的中心,是公認的英國建築瑰寶,以中世紀晚期建築聞名。
  • 漢普頓宮(Hampton Court Palace)位於倫敦里奇蒙區(Richmond),因曾是亨利八世的寓所而聞名。漢普頓宮擁有豐富的歷史,歷經不同時代的主人,使其成為少有的融合多種建築風格的展示場。
  • 奧斯陸王宮(the Royal Palace of Oslo)位於挪威首都奧斯陸市中心的貝爾維尤(Bellevue)高地上,不僅是挪威歷史的象徵,也體現了新古典主義建築之美。
  • 法國公主亨利埃塔‧瑪麗亞(Henrietta Maria)與王室家族中出名的藝術鑑賞家英王查理一世(King Charles I)結婚後來到英格蘭。她出身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贊助家族美第奇(the Medici),因而成為17世紀英國藝術、文學和建築等項目的忠實贊助者。
  • 英國公眾高度期待並歡慶海頓的到來,媒體甚至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當代俄耳甫斯」(Orpheus of his age)——當時的人們對俄耳甫斯這個神話人物非常著迷。海頓本人也非常喜歡格魯克的歌劇《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刻》,因此很自然地創作了自己對俄耳甫斯神話的詮釋。
  • 根據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Pliny)所言,亞歷山大大帝統治期間,雕塑家便開始製作黏土模型為創作石材雕塑作準備。在卡諾瓦職業生涯早期,他以復興古希臘雕塑遺產聞名。當時有些人甚至稱他為「當代的菲迪亞斯」。
  • 不論是專程造訪國會圖書館(the Library of Congress),還是10分鐘車程到當地的圖書館,愛書人一聽到「咱們去圖書館」這句話,就像5歲孩童聽到「冰淇淋店」那樣興奮。對他們來說,「神奇王國」(the Magic Kingdom)不在佛羅里達的迪士尼樂園,而是一張圖書館的借書證。
  • 如今,重建版帕台農神廟已成為納什維爾百年公園的中心建築──這座永久性的公園是在1897年世博會遺址上修建的。該建築成為許多節日和戲劇演出的背景。有數百名演員參加的春季盛會,成為吸引遊客的一大亮點;鐵路公司為鼓勵遊客共襄盛會,亦給予票價優惠。戰車比賽、大型歌舞表演和其它視覺展示,吸引著周邊各州遊客前來親身體驗「南方雅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