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作者簡介】
韋應物(公元737─約792),人稱韋江州或韋蘇州,唐代大歷時期大詩人。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而著名,語言簡淡而意蘊深遠。有《韋蘇州集》。
【字句淺釋】
題解:這首山水詩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全詩以情寫景、借景述懷,讓滿懷的憂傷從恬淡的胸襟中自然流露出來。
滁州:即今安徽滁縣,其西澗在滁州城西郊。
澗:山之間的溪流。
憐:愛(惜)。
幽草:幽靜無人處的青草。
黃鸝:又名黃鶯,一種善於鳴叫的小鳥。
春潮:春天雨水或雪水使溪流水位突然增長,俗稱春潮。
野渡:不固定的、多為臨時性的渡口。
橫:這裡以朝著對岸的方向為「順」,水流方向為「橫」。
【全詩串講】
我特別喜愛那,幽靜無人的山澗邊生長的青草,
深深的樹林裡,從頭頂上傳來黃鸝婉轉的鳴叫。
有了春雨相伴,晚間的潮水也就更加猛漲急流,
野渡無人問津,沒有主人的船兒被水衝來橫著。
【言外之意】
這首山水詩於寫景中有無寄託,歷來爭論不已。若以「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理論來講,則當然是有的,因為任何人在寫景時都會有意無意地為自己筆下的景色抹上自己當時內心情緒的色彩。再參照韋應物其它作品的表現手法來看,此詩無疑是有所寄託的。詩中所用「獨憐」「深樹」「春潮……急」「舟自橫」等醒目的詞語,也有其強調和暗示的作用。
單單喜歡幽靜處自甘寂寞的澗邊青草,而對那藏在深林高處大顯婉轉歌喉的黃鶯兒卻並不鍾情,表明作者希望像幽草那樣甘居僻靜的幽境或隱居以潔身自好,而不願像黃鸝那樣炫耀已長、居高媚世、深入高層仕宦之爭中。晚間潮水又帶春雨,水漲流急而野渡無人,連船夫也走了。在水急舟橫這表面的閑散中,渡人之舟沒了主人、不得其用。作者曾說過「扁舟不繫與心同」的話,此詩末兩句形象地表現了作者這種身無所主、不得其用的無奈與憂傷。若非澗邊野渡,而是大河要津,則傍晚急潮,正是渡船大顯其用之時,決不會漠然空泊。這也表現了作者有其才而無其位、無法施展自己能耐的惋惜和哀怨。
作者最終還是在休官後隱入了深山,實現了他作澗邊幽草的願望。而他一生中體恤百姓、關心人民的好官形象,使千年後的名儒們還對他讚不絕口。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