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孔子論儒行

font print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4日訊】魯哀公問孔子儒者的行為準則是甚麼,孔子說:「儒者平時的起居十分莊重嚴肅,坐立都非常恭敬,講話有信用,行為不偏邪。走路時不走險路捷徑以貪圖便利,居住時不爭冬暖夏涼的住處。他們珍惜生命,等待時機發揮作用。」

「儒者不把金玉當作寶貝,而以忠信為寶;不求擁有土地,而把樹德立義作為安身立命之本;不祈求聚斂財貨,而把掌握淵博的知識作為富有。他們以事業為先,報酬為後,是很容易供養的。不是正義的事業儒者就不會合作,儒者與人交往就是這樣的。」

「儒者不會見利忘義。面對眾人的威脅和武力的恐嚇,至死也不會改變操守。儒者對於錯話,不說第二次;對於流言,不會追究。時時保持威嚴的儀表,對於應做的事情能夠當機立斷。這就是儒者立身的獨特之處。」

「儒者以忠信作為盔甲,以禮義作為盾牌,行為處世以仁義為準則。即使遇到暴虐的政治,也不會改變操守,儒者的立身處世就是這樣的。」

「長官採納他的建議,就堅信不疑,竭盡全力;長官不採納他的建議,也不會巴結諂媚。儒者從政就是這樣的。」

「儒者學問廣博又勤學不止,品行篤實仍不斷提高自己。不得志時不會放縱自己,仕途通達時也遵行正道。奉行以和為貴的禮儀,並以忠信為美德,以寬厚為法度。仰慕眾賢而又容納眾人。儒者的寬容就是這樣的。」

「儒者聽到有益的話就告訴別人,見到有益的事就把它指明。有爵位,互相謙讓;有危難,也不逃避;自己陞遷時,等著和朋友一起陞遷;朋友在遠方,就設法把他招來。儒者推薦朋友就是這樣的。」

「溫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謹慎是仁的土壤,寬大包容是仁的能力。禮節是仁的外表,言談是仁的文質,歌樂是仁的諧和,捐獻錢財是仁的施行。儒者兼有以上的美德,仍然不敢說自己達到了仁的境界。儒者的恭敬謙讓就是這樣的。」

「儒者不因貧賤而喪失志向,不因富貴而失掉節操,不因君王困辱、卿大夫干涉、官吏刁難而背棄道德,所以叫作儒。現在的人對儒的看法是錯誤的,常常用儒者來譏諷別人。」

魯哀公聽了孔子講的這番話,從此,哀公的言語講究信用,行為合乎道義,並說:「我這一生,再也不敢拿儒者開玩笑了。」 (出自《禮記》)──原載《明慧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皇帝認為呂夷簡是德行高尚的人,人們也都讚美呂夷簡不念舊惡,寬宏大量。范仲淹感謝呂夷簡說:“我在公事上一直冒犯你,沒想到你竟然還讚賞提拔我。”呂夷簡說:“我怎能總是記著以前的舊事呢?”
  • 誠信是自古以來就備受中華民族推崇的一種人格境界。它要求人們真實無妄、誠實無欺。誠信是一種個人修養,又是一種道德行為。一個人只有內心誠實,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進而整個社會才會和睦。因此,誠信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民族、國家的生存之基。只有誠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擇善而從。
  • 知恥就是有羞恥之心。孔子曾讚賞「行己有恥」的士大夫精神,他還說,「知恥近乎勇」。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捨有度。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民族氣節,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

  • 改過,就是改正過失或錯誤,這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種道德修養,屬於自省和修身的重要方面。古人認為,即使是聖賢,也難免有過失。《左傳》上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明志」就是明確志向。古人很重視人生志向的確立,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只有志向遠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難和自身的弱點,朝著既定的目標前行。古人常常登高望遠,表明心志,「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站的高才能看的遠,胸懷大志,不計一時的得失成敗,最終實現宏偉的志向。
  • 陸元方,唐朝大臣,武則天時官至鸞台侍郎、同平章事。為人誠實不欺,信守約定,為官清廉謹慎。
  • 春秋時晉靈公荒淫無道,他的所作所為與一個國君的身份相違背。大臣趙盾為此多次勸諫,晉靈公很反感,暗中派刺客麑刺刺殺趙盾。鉏麑一大早來到趙盾家,發現大門已經打開了,趙盾穿戴整齊,準備上朝,只是由於時間還早,趙盾就坐著閉目養神。見此情景,鉏麑退了出來,感嘆說:“國家有這麼恭敬勤奮的人,百姓就有了依靠。刺殺百姓依靠的人,這是不忠;不執行國君的命令,這是不信。我無論怎麼做都是不對的,不如一死了之。”於是頭撞槐樹而死。
  • 在古代,有一個叫秋的,他是整個國家棋藝最高的人,因為他善於下棋,所以人們也叫他弈秋。由於弈秋在棋手中的地位很高,在百姓中的影響也很大,於是有人對他打起了歪主意,想破壞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威信。
  • 顏闔被請去做衛靈公太子的師傅,他去請教蘧伯玉說:「現在有一
    個人,天性殘酷。如果不對他進行管教,放縱他,就會危害我們的國家,如果對他進行管
    教,用法度來規諫他,就會危及自身。他的聰明足以知道別人的錯過,但不知道自己的過
    錯。遇到這種惰形,我怎麼辦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