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老殘遊記》之中醫外治法

人氣: 42
【字號】    
   標籤: tags:

《老殘遊記》是劉鶚(1857~1909)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劉鶚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從小得名師傳授學業,所以,劉鶚學識博雜,曾赴鄉試而不第,也從事過商業,並有過懸壺行醫之舉。該書以老殘這個搖串鈴走江湖的醫生活動為線索,記述作者在各地遊歷時的見聞,內容廣博,所涉三教九流。

但是文章中涉及醫學的內容並不多,看來老殘這個江湖醫生也只是以搖串鈴走江湖為「幌子」,他走街串巷,訪的是人情冷暖,世間百態,醫的是人間疾苦。劉鶚寫此書的目的在於揭示社會的現實,對於老殘的醫術雖著墨不多,卻也是字字精當,僅僅是一個病案就可以讓後人知道當時的醫學情況,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

老殘是個游方醫,雲遊四方,一般來說,游方醫會比坐堂醫辛苦的,因為他們行蹤不定,居無定所。但是老殘並沒有這樣的煩惱,他並不需要為生活著落而操勞。因為他的朋友遍天下,每到一處,總有人接待,所以,這搖鈴行醫只是他的標誌而已,每到一處總可以遊山玩水,等遊興盡了再拿了串鈴到街上走走搖搖,既瞭解民風民俗,也利用一下自己這一身的醫術治病救人。

這一天,老殘來到撫台衙門旁邊的一條胡同,緊閉的大門打開,這戶人家姓高,也算是個大戶人家。高家請他看病,原來這高家的小妾「害了喉蛾,已經五天,今日滴水不能進」。這喉蛾有點類似於現代醫學的急性喉炎或者扁桃腺炎,是一種急性的發熱性疾病。老殘隔著帳子診脈,說「兩手脈沉數而弦,是火被寒逼住,不得出來,所以越過越重。請看看喉嚨」。古代男女戒律森嚴,男醫生給女病人看病總是在帳子外面,看不見臉色,少瞭望診一項,如非看不可才讓小姐露出臉 來。

老殘雖是江湖醫生,卻不是庸醫,大凡醫生看病,這「望聞問切」四診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像喉蛾這一類的疾病,更要看清楚這喉中是腫與不腫,紅與不紅,以辨寒熱。所以老殘要求看看喉嚨,同時也可以看看病人的臉色。「高公便將帳子打起。看那婦人,約有二十歲光景,面上通紅,人卻甚為委頓的樣子。……老殘低頭一看,兩邊腫的已將要合縫了,顏色淡紅」,從病人精神委頓來看,此病並非熱盛致病,而喉嚨雖然腫得將要合縫,卻顏色淡紅,也是熱氣不甚的表現,所以老殘對高公說:「這病本不甚重,原起只是一點火氣,被醫家以苦寒藥一逼,火不得發,兼之平常肝氣易動,抑鬱而成。目下只須吃兩劑辛涼發散藥就好了。」老殘這個分析倒也得當,在中醫看來,咽喉屬於肺胃,肝氣抑鬱,容易影響肺胃,這就是中醫基礎理論中的「肝氣犯胃」和「木火刑金」。其中,木是指肝木,金是指肺金。肝木抑鬱,容易化火,影響肺金,就叫「木火刑金」。老殘不僅病症分析得好,而且處理更為得當。「又在自己藥囊內取出一個藥瓶、一支喉槍,替她吹了些藥上去。」這是外治法,中醫的外治法自古就有,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香囊應該就是最早的外治法。

從老殘隨身攜帶器具來看,中醫的外治法發展到清代應該已經相當成熟,對於局部病變嚴重的疾病,局部用藥極為重要。「出到廳房,開了個藥方,名叫『加味甘桔湯』。用的是生甘草、苦桔梗、牛蒡子、荊芥、防風、薄荷、辛夷、飛滑石八味藥,以鮮荷梗做的引子。」老殘用的藥雖然平常,卻能對症。這荊芥、防風是疏風散邪而不傷正,將閉鬱在外的風寒之邪散去,內熱才有出路。生甘草、苦桔梗、牛蒡子、薄荷、辛夷都是清熱解毒利咽之品。飛滑石是滑利之品,利小便以使邪有出處。喉蛾從文中的描述來看應該就是風熱乳蛾,也就是西醫學裏的急性扁桃體炎,屬於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種,病人的起始症狀就是感冒,其治療方法也是除了內治法進行消炎止痛之外,局部使用喉散、含服喉片也是重要的方法。可見,中西醫其實在很多方面都是殊途同歸的。老殘果然是真才實料,「不過三四天,病勢漸退,已經同常人一樣……誰知一個傳十,十個傳百,官幕兩途,拿轎子來接的,漸漸有日不暇給之勢」,真是,療效是檢查醫生水準高低的唯一標準。

文章來源:百拇醫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