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人物】超世之傑-曹操(上)

阿哲;圖:志清
font print 人氣: 161
【字號】    
   標籤: tags: , ,

曹操是三國時代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也是一位爭議性的人物。《三國演義》及戲劇中都將他描繪為奸臣,然而與他同時代的人卻對他有很高的評價,如《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認為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

曹操年少時,就對軍事、文學及治國之道等都很有興趣,但他不會死讀書,經常是融會貫通後再提出自己的見解,尤其他獨到又實用的治國之道,往往令人嘆為觀止。

稍長後,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開始結交一些社會名流。一位以知人著稱的卸任太尉喬玄對他說:「我見過不少名士,沒有人能比上你,如今天下大亂,非有命世之才,不足以拯救蒼生,將來平定天下,恐怕只有靠你了。」又說:「你現在沒有什麼名聲,應該與名士許劭結交一下才好。」曹操於是去拜訪許劭,交談一陣子以後,曹操問:「先生看我是怎麼樣的人呢?」許劭笑而不答,經過再三追問,他才說:「你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曹操聽罷,大笑而去。

東漢時,秀才、孝廉及地方僚屬等,一般都是地方官從本地人中辟舉,然而要獲得辟舉,必須得到好評且有較高的名聲才行。曹操先有名臣橋玄的讚揚,後有名士許劭的品評,加上他的刻意經營,從而聲名越來越高,仕途也順暢起來了。

執法嚴正,初嶄頭角

二十歲時,他被推舉為孝廉,並授予洛陽北部尉的官職。曹操一上任就在衙門外掛了五色大棒,宣佈違犯禁令者,一律嚴懲。禁令頒布後,宦官蹇碩的叔父仗勢違禁夜行,曹操下令揮棒嚴處,充分展現不計身分、不畏權貴的執法態度。此後不法份子不敢橫行,他的名聲也一下子大起來了。

靈帝的寵臣們對於曹操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十分痛恨,但又找不到罪名可以誣陷他。為了讓他離開現有職位,一致推薦他前往頓丘任縣令。所謂「亂世用重典」,曹操不管到哪裡都是執法嚴正,以致他每到一處,當地的貪官污吏知道後,就紛紛逃到其他郡縣避難。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引起黃巾之亂。黃巾之亂雖然很快被平定,卻造成東漢群雄並起的局面。曹操由於參加鎮壓黃巾之亂有功,被升任為濟南相。任職後,他發現當地貪贓枉法十分嚴重,於是大力整頓,最後竟有高達八成的官員被免職了。

散盡家財,揭竿起義

後來董卓率大軍入京,並獨覽大權、干預朝政。為了討伐董卓,曹操散盡家財徵募義勇,揭竿起義。他討伐董卓時,沒有地盤,兵力也很少,但靠著自己正直的名聲,加上善於掌握時機,羽翼漸豐。其後關東一些州郡的州牧也積極組軍反抗董卓,並一致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因討伐入侵東郡的黑山賊有功,被袁紹任命為東郡太守。

董卓挾持獻帝遷都長安,火燒洛陽,且調動大軍迎擊聯軍,許多諸侯見董卓勢力強大,不敢與之對抗。曹操幾次催促袁紹西進,袁紹不聽,一直按兵不動,出於無奈,他只好獨自進軍,結果遭到董卓部將徐榮擊敗,不僅身中流箭,坐騎也傷重不起,幸得部屬讓出坐騎,他才能死裡逃生。

不久,董卓被義子呂布所殺,與此同時,青州黃巾軍又逐漸壯大,並大舉入侵兗州,太守劉岱戰敗被殺。許多官員見情勢危急,為了借重曹操的軍事長才,前往東郡請他擔任兗州牧。任兗州牧後,他率軍討伐青州黃巾軍,經過一番苦戰終於獲勝,並一路追擊至濟北,最後黃巾軍全部降服。他從中挑選一些精壯收編為子弟兵,號稱「青州兵」。此役他充份展現治軍的能力,也為自己的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挾天子以令諸侯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外戚宦官專權,東漢王朝名存實亡。曹操掌握袞州之後,聽從荀彧的建議,迎獻帝到許縣,即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舉使他在政治上佔有很大的優勢。此後無數的能士紛紛投效至他的麾下,他的勢力也越來越強大。

逐漸地北方大致形成了袁紹與曹操兩大陣營。袁紹擁兵數十萬,佔據黃河以北,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曹操只有數萬兵馬,佔領黃河以南,所處的地理位置易攻難守,且後方並不鞏固,荊州的劉表、江東的孫策及南陽的張繡仍與曹操為敵,所以總體形勢利袁而不利曹。

官渡大戰

後來,袁紹起兵十萬、戰馬萬匹,南下攻打曹操,官渡大戰序幕由此拉開。大戰之初,許多部屬認為袁紹兵力強大,難以取勝,應該投降,然而曹操卻認為袁紹兵力雖多,但猜疑心重,不能信賴部下,因此內部並不團結,如能善加利用,加上施以奇襲等戰法,還是有獲勝的機會。

正當曹操全力佈置作戰時,劉備起兵佔據下邳,準備與袁紹合力夾擊曹操。他分析眼前形勢,認為:「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遂率精兵出奇不意攻打劉備,一舉佔領沛縣,收復徐州,並轉攻下邳。劉備原以為曹操面對袁紹大軍,沒有能力出兵攻打他,所以曹軍突然出現時措手不及,從而全軍潰敗,關羽也被迫投降。劉備戰敗後,帶少數兵馬投奔袁紹。

曹操獲勝後立即還軍官渡。不久袁紹派遣郭圖、淳于瓊、顏良進攻東郡,太守劉延兵力微弱,在白馬被顏良率軍圍困,情況十分危急。曹操採納謀士荀攸的建議,引兵到延津,佯裝要渡河襲擊袁軍後方,袁紹中計分兵西應。曹操乘機率精兵直奔白馬,顏良措手不及被關羽斬殺,白馬之圍於是解除。

袁紹又派文醜和劉備率六千騎步兵渡河追擊曹軍。那時曹操只有騎兵五百餘騎,緊急之中,他命令一些騎兵解鞍放馬,並將輜重棄置在路上。文醜兵到,見到丟棄的馬匹、輜重,你爭我搶、亂作一團。曹操見狀,命騎兵立刻上馬,全力衝殺,袁軍反應不及頓時潰敗,文醜也被殺了。此番連斬顏良、文醜兩名大將,袁軍大為震動。

後來,袁紹大軍向官渡逼近,曹操出擊不利,從而收兵回營,堅守不出。雙方相峙月餘,曹軍糧草將盡,士卒疲乏。相反地,袁軍糧草充足,並屯糧於袁營以北四十里的烏巢。

此時恰好袁紹謀臣許攸前來投奔,並獻計奇襲烏巢。許攸之計,正合曹操尋找機會,出奇制勝的心意,於是當機立斷親率步騎五千人連夜摸黑出營,一路扮著袁軍,騙過層層哨卡。到烏巢後,曹軍立即圍住糧屯放火,熊熊大火劃破天際,及至天明全部燒毀。

袁紹聞訊大驚,立即派兵增援,當援軍逼近烏巢時,左右請曹操分兵抵擋,他大怒道:「敵兵到我背後,再來告訴我。」在前後皆有袁軍的情況下,士卒皆殊死拼殺,最後終於大破烏巢守軍,擒殺袁將淳于瓊。張闔、高覽二位將領聽說淳于瓊兵敗,又聞袁紹對他們起了疑心,遂於陣前投降。曹操忽然得此援軍乘勢揮軍掩殺,袁軍大潰,袁紹也倉惶逃走了。

歷時一年多的官渡大戰,曹操獲得全面勝利,他以兩萬兵力擊敗袁紹十萬大軍,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擊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曹操以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其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

赤壁之戰

袁紹病死後,袁譚和袁尚為了爭奪繼承權,發生內鬨。曹操乘機發兵攻擊,不久黃河以北的冀、幽、青、并等四州全部歸入勢力範圍,北方終於大致統一。

曹操統一北方後,準備一舉統一全國,從而率大軍南擊荊州。荊州刺史劉表恰於此時病死,代理的劉琮不敢對抗,於是投降。劉備得知劉琮投降,自知無法獨力對抗曹操大軍,就派諸葛亮前去聯絡孫權,並達成協議合力對抗曹軍。

秋冬之交,曹操率領水陸大軍到達赤壁,與孫、劉聯軍相遇。鑒於北方軍隊不習慣水戰,曹操下令用鐵鎖把全部戰艦鎖在一起,以免船身搖晃影響戰力,這給了孫、劉聯軍火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一天夜裡,東南風大起,周瑜的部將黃蓋詐降,帶了滿載澆了油柴草的十艘軍艦,趁著風勢向曹營駛去。距曹營不遠時,突然點火向曹操的艦船撞去,結果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把曹軍百萬人馬一舉擊潰。赤壁之戰後,從此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曹操戰敗後,認識到一時無力統一全國,就改變策略加強鞏固後方,先後平定韓遂、宋建、張魯等幾股割據勢力,最後北方全部統一。@*(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他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又是天文學家、地理學家。他的一生傳奇多彩,留下許多既機智又充滿忠義的故事,在中國歷史裏,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 曹操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之後,統一北方,成為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閥勢力。西元208年7月曹操率領大軍南下,企圖占領荊州,進而使據有揚州和會稽六郡的孫權臣服。當時的曹操軍力雄厚,氣勢不可一世,眼看統一中國的大業就要完成,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曹操15萬大軍(號稱80萬)卻被孫權、劉備5萬聯軍擊敗,在赤壁一役中鍛羽而歸。隨後,天下三分,應驗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 據說劉裕是西漢楚元王劉交的後裔,但是到了其父劉翹時,家道已明顯中落。年輕時因為家貧,曾當過農夫、樵夫和漁夫。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康熙初年,學士孫芑瞻(名在豐)擔任皇帝身邊的侍講。他跟眾人說了自己親見的康熙皇帝的幾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許多康熙帝謙虛勤學、敬天愛民、仁愛寬容賢臣的故事。
  • 商湯對人、對萬物都能作到「網開三面」。夏桀失政在鳴條這地方被商湯打敗了。當時,商湯並沒有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對夏桀說:「我將為君王恢復道德,復明人心。」夏桀對商湯說:「君有人,這是君的國。」就是說夏桀看到商湯擁有民心,也就擁有了這片國土。於是夏桀帶著五百個追隨者離開。他從中野遷徙到不齊又遷徙到魯地,結果如何呢?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為何自比鄉貢進士呢? 他怎樣選博士?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學家給與「有貞觀之風」的評價?
  • 清朝四大謎團之一,世祖順治皇帝是死於天花,還是出家為僧?董鄂妃為何能成為順治帝的摯愛,她到底是誰?
  • 康熙帝在位期間廣施仁政,布恩德於四海,使得天下出現了「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盛世景象。而作為中國帝制後期最為聖明的君主,康熙對後代的教育亦是歷代帝王中最為勤謹的一位,故其後代皇子王孫多文武全才,實為中國歷史上極為成功的教育家。
  • 清聖祖康熙皇帝的聖德神功、千秋盛業給人類留下典範。同時,康熙皇帝是一個孝思、孝行逾恆的聖君。康熙皇帝怎樣重視孝道?又是怎樣實踐孝道的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