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阿嬤的灶腳 早期廚房文物展

font print 人氣: 28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賴友容台南縣報導)目前家庭中現代化的廚房讓人已很難想像得到或看到以前農業社會的主婦如何煮3餐、灶腳吃飯的地方長成什麼樣子。「阿嬤的灶腳文物展」,可看到400年歷史石製的洗濯槽,其中包含了食衣住行育樂器具,讓現代的民眾體驗得真實,彷彿置身於50年前的阿嬤年代。

阿嬤的灶腳文物展活動於12日在嘉南藥理科大的嘉南文化藝術館揭幕,主辦單位邀來文物收藏者朱南山現場解說,朱南山以俗語加上詼諧風趣的介紹,現場來賓大顯身手體驗古文物的使用,並品嚐古早味的碗粿,讓現場的氛圍彷彿時光倒轉回到從前。

來現場參觀體驗的該校學生表示覺得很新奇,有的認為祖先好有智慧,或震撼於以前的人以釘子補破碗的節儉。

文物展提供者朱南山表示,60歲的他由於使命感的驅使,一生中用所有家當收藏古文物,想為台灣土地留下紀念,目前他已經沒有資金再購入,收藏的古文物雖然已數不清,但「嘴飽眼睛餓」還是停不下來。抱持著只買不賣信念面對古文物承傳的問題時,僅表示順其自然吧。

朱南山也提到祖先的智慧巧妙還包括語言精華,他希望政府或財團能努力保留下去。他說我們用的名稱是有內涵的但多數人並不知道,如台語的「新補」(媳婦)是娶進門傳宗接代生兒子的稱呼,等等。

嘉南藥理科大校長王昭雄表示,將透過導覽簡介的配合,讓學生與民眾了解50年前阿嬤的年代百姓生活的細節,加深參觀者的印象和體會。雖然阿嬤的灶腳,在環保和生態的觀念上,具有超現代化的優點,但今天的我們不可能也不願意回到那個刻苦不便的年代,但可讓民眾感受到「簡單自然也是一種幸福」。

文物展展陳內容,分為雙孔大灶區、飯廳區、應景區、婦女家務區、古井區、各種爐具區、燃料區及其他飱具及炊具展示,還有石磨及多種手搖抽水機讓學生親手體驗的動手體驗區,並展出50年前阿嬤年代的生活剪影多幀。

「阿嬤的灶腳文物展」,展期自3月12日至4月30日止(上班時間),假台南縣嘉南藥理科大的嘉南文化藝術館展出,由朱南山或解說員現場解說,展出時段歡迎民眾蒞臨參觀,豐富多樣的文物,足以滿載而歸。
(http://www.dajiyuan.com)


阿嬤的灶腳文物展現場,將古早灶升起裊裊煙火,真實感十足。(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碗筷籃。(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早期冰箱。(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大飯 石空。(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朱南山講解早期婦女洗衣兼照顧幼兒。(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早期以擔子當桌販賣碗粿。(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蕃薯簽機。(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早期廚房的灶和掛在壁上供料理食物的器具。(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調味組合。(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女人的梳妝寶貝。(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早期供盲人使用的手錶。(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400年歷史石製的洗濯槽。(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供吃飯的八仙桌。(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由嘉南藥理科大結合台南縣政府勞工局,辦理的花藝園藝經營訓練班於7日在嘉藥大舉行結訓典禮暨成果展。
  • 嘉南藥理科大為海外僑胞開辦台灣美食研習課程,昨天成果展示,十幾道精緻料理,引人垂涎,蚵仔煎、棺材板、米糕等道地的鄉土小吃,未來在世界各國也都可以吃得到﹔會中還邀請身心障礙兒一起品嚐佳餚,場面溫馨。
  •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正式邁入第42個年頭,校方舉辦週年校慶包括溫馨、圓滿的多項活動及運動會。5日上午於該校國際會議大樓1、2樓的嘉南藝苑舉行「先賢‧墨跡─吳芾書畫展及換帖書會書法」展及「換帖書會書法展」開幕茶會,為一系列校慶活動揭開序幕,現場並邀請書法家即席揮毫。
  • 素以陶鑄藥理科技專才而譽享全國的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正在歡度42週年校慶,全體師生無不以歡欣鼓舞,滿心期待的心情迎接。而校慶系列活動皆由學生精心策劃,結合校內外知名藝文團體鼎力演出,內容寓教於樂精采可期,如欲知相關活動,可至學校網站瀏灠,並歡迎各界人士蒞臨指導。
  • 【未解之謎】解決以巴衝突的最和平方案竟然是這樣……失落的神器約櫃被找到了?!徵兆越來越明顯,彌賽亞即將降臨?
  • 你見過以雕紅漆的方式呈現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嗎?那是18世紀中期──乾隆時代的一件剔紅漆器,安靜地陳列在亞洲文明博物館中,不知當年是哪位達官貴人的書齋硯屏。
  • 清朝康熙年間,有十位大臣製作了一套銀杯,閒暇時互相邀請聚會飲酒,是康熙一朝的宮臣雅事。這套酒杯是用白銀製成,根據不同的酒量,銀杯容量大小不一。杯身鐫刻「宮僚雅集」四字,並鐫刻烏獸花草等圖案,內壁杯底鐫刻十位大臣的姓氏字號以及籍貫。
  • 在紙張出現之前,書的形式與材質因時因地而異,與其承載的內容共同展現出古文化的獨特魅力。
  • 在人類創造文明的各種器具中,有一件沉默的樂器,奏出人心中無聲的韻律。千代之下,我們還能聽見它的音樂。然而,它卻是小巧,一點兒不起眼的。它就是筆。
  • 從遠古到現在,日出日落,月升月落,給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帶來了光明,讓人安居在大地上。甲骨文中的「明」一邊是日,一邊是月,日月是上天賜給人的不滅的兩盞明燈。要說這大地上最早的兩盞燈,無非是日月,這兩盞最浩大的天燈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