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戚繼光抗倭

淑萍;圖:志清
font print 人氣: 326
【字號】    
   標籤: tags:

倭寇侵擾中國,從明初以來就一直存在。但是,明初時候由於朝廷重視海防,因此倭寇並未釀成大禍。到明朝正統以後,朝政日益敗壞,海防也漸漸廢弛,倭寇便日益囂張起來。嘉靖年間倭寇多次入侵,更加深百姓生活的艱苦。尤其,朝廷官員之中有些人為了利益而與倭寇勾結,如汪直、徐海等,更使朝廷打擊倭寇的計畫受阻。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抗倭明將戚繼光。其實本來明朝是派大將俞大猷去抵擋倭寇入侵,但俞大猷因受嚴嵩誣陷入獄,倭寇趁機再度入侵沿海,情勢甚急。這時,朝廷開始起用戚繼光,將他調往浙江沿海抵禦倭寇。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山東人。他出身貴族,歷代祖先皆為明朝將領。戚繼光年紀輕輕就繼承父祖遺志,17歲任登州衛指揮僉事,25歲升為署都指揮僉事。雖然年少得志,但他並非單靠父祖餘蔭,而是在軍事方面有真才實學。

嘉靖34年(1555年),戚繼光看到衛所官軍們渙散沒有整齊的作戰能力,於是招募農、礦3000多人加以訓練,組成「戚家軍」。他還特別發明一種新的陣法,叫做「鴛鴦陣」,利用兵器的長短來互相搭配使用,還按照年齡、體格給予不同的兵器,打仗時,所有成員都能攻守兼備,各發揮所長,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他還留意研究葡萄牙和日本的新式火器,成功仿造了「鳥銃」和「佛朗機」炮,使明軍在武器的使用上,更進一步。

「戚家軍」大多受過倭寇之害,所以戚繼光以「保國衛民」作為訓練口號,激發大家對國家的熱愛情緒。由於「戚家軍」紀律嚴明,加上戚繼光靈活的用兵方式及機智的判斷,所以屢建奇功,戚繼光也被稱為「常勝將軍」。「戚家軍」經過軍制及武器方面的革新訓練,加上嚴明的紀律,所以當他們一投入抗倭戰爭時,明朝的抗倭形勢很快就由劣勢轉強勢。「戚家軍」聲名遠播,甚至還曾有過殲敵千人而我方卻無人陣亡的光榮紀錄。

嘉靖40年(1561年),倭寇再度襲擊浙江台州、圻頭等地,戚繼光率軍抗倭,九戰九勝,消滅了倭寇的大部分勢力。

嘉靖41年(1562年),倭寇大舉進犯福建,福建防守不及,戚繼光又率大軍進入福建圍剿倭寇。他先攻下橫嶼,再乘勝攻下牛田,搗毀倭寇巢穴。倭寇往興化方向逃逸,戚繼光乘勝追擊,連克60營。再加上明朝將領劉灦也打敗倭寇,從此,危害福建境內的倭寇幾乎被消滅殆盡。

嘉靖42-43年間(1563-1564年),倭寇再度入侵,戚繼光率軍與倭寇交戰於平海,俞大猷、劉灦亦加入支援,救出被俘兵民3千人。後來,倭寇再徵集一萬多人圍攻仙游,戚繼光依舊保持常勝紀錄,大敗倭寇,倭寇一蹶不振。其後,戚繼光與俞大猷一起合作,終於徹底翦除了福建境內的倭寇。

戚繼光允文允武,他曾寫過一首詩,很能適切描述他的一生:「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回顧戚繼光馳騁戰場四十多年,的確就是在掃除倭寇、「但願海波平」的奮鬥中度過,他與「戚家軍」為剿寇與沿海安定貢獻了畢生心力,經過長達十年的辛苦奮戰,輾轉圍剿在浙江、福建、廣東的倭寇,終於使來自日本的倭寇畏懼而不敢進犯。@*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楚漢相爭,項羽和劉邦在廣武對峙了將近一年後,雙方於楚漢5年(西元前202年)8月約定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為界,「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互不侵犯。
  • 古時在合黎山、祁連山和龍首山之間有一塊肥美之地,因地勢狹長形如走廊,所以被稱為「河西走廊」。這個綿延一千公里的河西走廊,除了有豐富水源適合耕作之外,並以其位於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上,素來具有重要戰略地位。雄心壯志的漢武帝即位之初,此處仍屬匈奴勢力範圍,漢武帝擬定聯合西域各族的計畫,想「斷匈奴右臂」,把長期以來威脅中國北方的強敵驅逐消滅。
  • 朝鮮民族屬東夷族,周滅商時,商朝遺臣箕子曾建國於朝鮮。隨著歷史發展,中原與朝鮮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中原帝國是不是能使邊陲朝鮮臣服,甚至將政治版圖擴展到朝鮮領域,往往是中原帝國國力的重要指標。
  • 東漢光武帝建武16年(西元40年)2月,素來臣服於中國的交趾郡(今越南北部)發生叛亂。交趾女子徵側(Trung Trac)因其夫為交趾郡太守蘇定所殺,憤而起兵反抗,其妹徵貳(Trung Nhi)也號召回應。
  • 2、3萬人的軍隊和四十幾萬大軍對抗,可能嗎?發生在大約2000年前的昆陽之戰就是一場兵力相差懸殊,卻能以少勝多的戰事。
  • 官渡之戰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以寡擊眾的三大著名戰例之一(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它為曹操統一北方的大業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也使驕橫的袁紹一敗塗地,失去江山。
  • 曹操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之後,統一北方,成為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閥勢力。西元208年7月曹操率領大軍南下,企圖占領荊州,進而使據有揚州和會稽六郡的孫權臣服。當時的曹操軍力雄厚,氣勢不可一世,眼看統一中國的大業就要完成,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曹操15萬大軍(號稱80萬)卻被孫權、劉備5萬聯軍擊敗,在赤壁一役中鍛羽而歸。隨後,天下三分,應驗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 晉滅吳之戰,晉原本就擁有比東吳更多的優勢,但仍經過長時間的蘊釀及準備,不敢大意。反倒是弱小的東吳,面對西晉強敵,卻沒有長遠計劃及防備措施,果然敗得一蹋塗地。
  • 苻堅原想將計就計,故意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衝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不料,秦兵士氣低落,一撤退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
  • 唐高祖建國之初,因國力未定,對突厥多採忍讓、和親政策。高祖武德7年(西元624年),因唐已完成全國統一,高祖頗有意攻打突厥,但李元吉和李建成等均怯懦不贊成,唯有李世民堅持進擊突厥,以防後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