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滔:港支聯是海外民運組織的榜樣

張滔

人氣 9

【大紀元7月17日訊】香港市民支持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簡稱「港支聯」或「支聯會」,二十年來,領導和組織了港人紀念「六四」和爭取平反「六四」的活動。

「六四」的二十週年,剛剛過去。五月三十一日的愛國民主大遊行,參加者有八千人,是十年來的新高。六月四日晚的燭光悼念集會,最初因沒有把未能進場而在街上的人計算在內,宣佈參加者有十五萬人,其後加上了,更正為二十萬,破了歷史紀錄。這一晚,港支聯籌得的捐款,是二百一十萬,另有人民幣一萬六千和其他外幣。其他團體也在現場籌款,共得約一百萬。兩者合計,與會者共捐了約三百萬,這也創了歷史紀錄。

紀念「六四」二十週年的成績,大大鼓舞了港人,認為香港的民主力量又進一步壯大了,必會推動即將到來的「七一」大遊行,有利於今年年底推出的「政制改革」諮詢。

二十年的時光不短,港人對「六四」不但沒有淡忘,反而湧現新的高潮,認為是值得驕傲的。

創紀念「六四」新高潮的原因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新高潮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試分析如下:

一、中國人從來都較重視逢五逢十的日子。過去,除了「六四」後的一、兩年,五、十、十五週年參加紀念活動的人,都比其他的多。今年是二十週年,主辦者和一般人都較為重視。主辦者及時和精細籌備,參加者也預先騰空時間去參加。

二、一些反面言論,刺激了港人。港大學生會會長陳一諤,譏諷柴玲是「走佬學生領袖」;特首曾蔭權,自稱「代表整體港人」,認為中國經濟有驕人發展,香港也得益,不必再執著「六四」;青年網路召集人呂智偉,誣衊港人捐款使「八九民運」變了質;等等。這些反面言論,都是有組織部署的,本來想打擊紀念活動,但都得到相反的效果。

三、《國殤之柱》創作者丹麥雕塑家高智活、前民運學生領袖項小吉,被拒絕入境來港參加紀念活動;吾爾開希也同樣被澳門拒絕入境。這激起港人的義憤。但也是前民運學生領袖的熊焱,卻是漏網之魚,來了香港參加紀念活動。這又使港人感到振奮。

四、傳媒的支持和鼓動。如《明報》、《信報》、《有線電視》、《商業電臺》、《香港電臺》,尤其是《蘋果日報》,月來都頻密廣泛報導有關紀念「六四」二十週年的消息。不少評論和專欄,分析「六四」的意義,並鼓勵港人參與活動。

新書出版和各團體的投入

五、在「六四」前夕,香港出版了不少關於「六四」的新書。計有:封從德的《六四日記》、孔捷生的《血路一九八九》、劉剛的《熱血青春天安門》、吳仁華的《天安門血腥清場內幕》、《六四事件中的戒嚴部隊》、死難者家屬的《廿年生死兩茫茫》、高瑜的《我的六四》、張萬舒的《歷史的大爆炸》、民運流亡人士的《回家》和《再回家》、當年香港採訪記者的《人民不會忘記》(再版),等等。影響最大的,要算根據趙紫陽錄音回憶而出版的《改革歷程》(中文版)和《國家囚徒》(英文版)一萬四千冊,兩天內便售罄。以趙紫陽的身份和經歷,這書必然受到重視,特別是他有關「六四」事件的記述。

六、其他民間團體的參與和投入。過去,紀念活動主要是由港支聯發起、推動、組織,其他民間團體只是回應,而沒有自行籌辦什麼活動。今年,這些團體不但響應港支聯的活動,動員群眾來參加,還自行舉辦講座、座談、表演、絕食、靜坐,並出版專刊、宣傳單張、海報等。這樣,響應港支聯活動的動員力量也增加了,動員得更多群眾。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傾向,希望以後能繼續下去。

「薪火相傳」得到貫徹

七、年輕人動員起來了。今年,港支聯的紀念口號是:「毋忘六四,繼承英烈志;薪火相傳,接好民主棒」。目的是加強對下一代的宣傳教育,使爭取「平反六四」能夠長期堅持下去。陳一諤和呂智偉的反面言論,也使社會人士認識以「六四」事件去教育年輕人的重要。港支聯製作了關於「六四」的光碟、小冊子、展覽板,送到各大專院校和中學,還應邀派人去演講、舉行座談會。各大專院校的學生會和不少中學,都響應和配合,收到很好的效果。

港支聯還選出八九年出生的年輕人,在遊行中帶頭,在燭光悼念集會中宣讀宣言、獻花、點燃火炬,把他們的參與放到重要的位置。這樣,不但鼓舞了年輕的一代,同時也提醒了社會人士,鼓勵他們的子女來參加紀念活動。

今年參加大遊行和燭光悼念集會的人數,都比過去增加不少,尤其是年輕人更顯著地比過去增加了許多。這是人數得到新高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港支聯的「薪火相傳」口號,得到了貫徹,還須繼續貫徹下去,這是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的。

港支聯的存在最重要

最後要說到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就是港支聯的存在。假如沒有港支聯,不但沒有二十週年紀念的新高潮,甚至恐怕連紀念活動也沒有。

不言而喻,二十年來,港支聯所承受的壓力是沉重的。最近就有人透露了,前港督衛奕信和前特首董建華,都曾施加壓力,要解散港支聯,但都被強硬地不露聲色地頂了回去。二十年的堅持是不容易的,不但堅持了,還越戰越勇,越戰越堅定,越戰越壯大。為什麼能夠這樣呢?認識和分析其特點,很值得海外民運組織去參考和學習。

海外民運組織,不少是流亡海外民運人士所組成。數目可謂不少,但活躍和能夠起作用的卻不多,她們應該以港支聯為榜樣,克服缺點,改進工作。

港支聯有什麼特點呢?作為一個旁觀者,所觀察得的特點如下:

工作人員全都是義工

一、所有工作人員,都是從信念出發的義務工作者。

這麼龐大、頻密、繁多、複雜的活動,只有一個受薪職員,負責日常工作。其餘的,上至主席、副主席、常務委員,中至各部負責人和部門成員,下至爬高爬低、抬擔挑重、寄發大量郵件的勞力瑣碎工作,都是毫無利益報酬的義工。即使交通費、午膳、晚飯、購買書籍和紀念品,都要自掏腰包。每年只有一次,以價廉的自助餐形式,招待義工聚餐聯歡。平時共同進食,例必科錢。

雖然知識和職業,有高低不同,但全都有正當職業,生活簡樸,自食其力。參加港支聯工作,毫無自利得益的動機,全是基於愛國民主的信念,為五大目標「釋放民運人士、平反八九民運、追究屠城責任、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而奮鬥。因為有一個這樣共同的信念,拋開私利,所以團結。

反觀不少海外民運組織其中的人,即使有很好的學歷資歷,也不去找一份正當穩定的職業,卻去「吃民運飯」。這是內部矛盾叢生而不能團結的一個重要根源。

嚴謹的財政收支制度

二、財政制度嚴謹,珍惜涓滴,時刻注意開源節流。

每個月的常務會議和每兩個月的會員全體會議,都作財政報告,接受質詢。全年的財政收支,交由會計師核算,並於週年大會接受質詢和通過。按開支數目的大小,列為不同的等級,規定各級的批准,須經同意的會議和人員。

港支聯的收入,全靠市民獻捐而來。每年最大的捐款,來自紀念「六四」週年,但平時也有不少的募捐,例如年宵市場、寫揮春、街頭簽弔唁冊、民主風箏行動、中秋民主夜等,每次每類都規定兩名以上的點算人和兩名以上的證明人。

由於財政報告的頻密,所以時刻留意到財政的狀況,經常提醒要開源節流。按每年的開支約略數字,要有足夠的儲備金,即使兩年全無收入,也可以支援下去。

每年經會計師核算的財政收支報告,經週年會員大會通過後,還以廣告形式,刊登報章,歡迎市民查詢。

財政問題常是一個團體最容易被攻擊的,所以,港支聯對此抓得特別緊,從未受到攻擊。

多元化而穩定的領導

三、領導成員的多元化,既穩定而又不時更新。

港支聯的領導機構,是常務委員會。其中有:民主派的元老、立法會議員、區議會議員、大學教授、中學教師、社會工作者、小商人、建築工人、搬運工人、大專學生代表,等等。每屆的成員略有變動,但不多,只兩三個,基本上是穩定的。每年改選一次,絕大多數以高票當選。

這樣的組合,在年齡上,可以說是老、中、青三結合;在成份上,可以說是行業頗廣;在經驗上,可以說是既有經驗豐富的社會活動家,又有年輕人的新思維和基層人士的實際體會。這是頗為全面的組合。

常委中雖有立法會和區議會的議員,但港支聯從不以自己的名義去派出參選人,或支持某一個政黨政團。因為成員中有不同的政黨政團,以免引起內部矛盾。各政黨政團,有時有不同的政見,港支聯認為這與其宗旨無關,所以從來不在內部討論,避免了紛爭。

簡單卻又珍貴的經驗

以上的三點,說起來很簡單,但要做得到,而且一直都做得到,卻是不輕易的。

今年的「六四」紀念活動創造出新高潮,證明瞭港支聯經歷了長期的考驗,不但屹立不倒,而且還充滿生命力和活力。雖然是看來簡單的經驗,卻是珍貴的。

「平反六四」是一條漫漫的長路,祝港支聯永遠充滿生命力和活力!@

(原載《動向》雜誌2009年6月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六四反思 專家:一黨專政是禍根
六四20週年專訪丁子霖
港支聯會售百本趙紫陽回憶錄  半小時賣光 
趙紫陽《改革歷程》中文初版萬本速售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