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看不见的美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读邓肯《我的一生》
那么南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她四处漂游
跳着心中的舞蹈

在他的身上
她渴望一次美的发现
而最真实的美
是在一次她与雅典娜相遇”
——那么南

伊沙多拉-邓肯,一个我听说了很多次的名字,终于摆在了我的面前。1875—1927,不算长也不算短暂的一生。是一个丰富的人生,多彩而且富于激情,一个不寻常的女子。初闻邓肯,是和叶赛宁有关的,知道她是一个美国人,可是却嫁给了一个苏维埃的诗人,知道这一点,心中是一种激动而且钦佩的情绪,不顾世俗观点,敢作敢为,而且是一个女性,这本身就是一件浪漫而且纯真的事,这里面有一种美的本质,冲破一切世间的藩篱而去追求美的本身就是美的。

读完她的自传,以及别人写下去的之后的故事——直到她的死亡,一次意外的车祸。我和上书,想了几秒钟,我发现,我已经被她的生活所打动,以至于我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形象——她作为一个凡人的一生,也象一个凡人一样,是充满了起起落落的,最初的默默无闻,初期的名声渐起,高峰时的巡回表演盛况,以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丧子,结婚,后期拮据的经济,东山再起的破灭。这和常人没有什么不同。有的人甚至经历更多,可是,很少有人象她经历得这样美。

所以,当我合上书本,以一种尊敬的态度抚摩著书背的时候,一个勇于追求的舞者的形象就开始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虽然还是很朦胧,可是我仿佛看到一个青春的躯体,不是维纳斯,而是阿芙洛狄忒,或者是智慧的雅典娜,在林间、在诸神的庙宇里,在突兀但是葱郁的山涧,舞蹈着,她的手臂柔软,双腿匀称,她听命于自己和神的意志的契合作出各种随意的姿势,仿佛是音乐家跳动的音符,她不去想,可是她就在这种舞蹈里,凭着一种直觉,和非凡的感受力,表达了所要表达的一切,而这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

邓肯说,不论一个人是穷奢纵欲,还是贫穷,还是如何,只要他是一个清教徒,那不管他做什么,他就是一个清教徒。我对于宗教知之甚少。我想,在这里,邓肯想说的,是一种清教徒的坚韧的精神吧,坚韧不拔,事情一做到底。也许我的理解是一种错误。但是,至少,我想,邓肯是表现出了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对于自己的自由的坚持,和对陈规的蔑视的精神。

她反对芭蕾,认为把脚踮起来跳舞是残酷的,是不自然的。一种痛苦的舞蹈决不是当初主管艺术的女神们所看到的。在更早的时候,作为一个孩子,她宣称上帝是不存在的,受到了老师的惩罚。可是她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很多后来的伟大成就,不就是已经在童年种下了种子了吗?也正是这种精神,自由,领悟,成为她的支柱,也是她的出发点,作为寻找美的依据和来源。

而这种精神,也只有到了尚未被基督教禁锢的古希腊文明那里,才能找得到同谋。在更世俗的美国,这样的一种舞蹈和观点不被大众接受,也就是毫不奇怪的了。邓肯在祖国的演出,不过是为了糊口而不得不做着自己不愿意的小角色,大人物不能理解她,也没有人注视她,只是凭着自己的无畏的勇气,和吃了一个星期西红柿的身体,找到了一个剧场的工作。

不用说,邓肯后来决心奔向欧洲是大胆的,而且后来证明是成功的,而且是关键的。这里用的着一句谚语“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但是在根本就是鱼目混珠的美国,黄金被当作了烂铜。而在欧洲,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大陆,无疑是充满了机会的。

慢慢的,却是坚定地,邓肯开辟着自己的道路,用自己的观念,用自己的领悟,坚持着,行进着,终于在这里,她获得了初次的肯定。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获得了艺术上的高峰,同时也伴随着世俗的成功——如名气,金钱等等。

然而,一切艺术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美。邓肯的美,不是来自她所处的时代,而是来自遥远的希腊。在书的首页,当你看到邓肯的照片时,无疑会同意我所说的,那宽广的明亮的额头,深邃的眼神,一个斜卧的姿态,修长的身体,飘飘的舞衣,那不就是神话里的某个和神有关的女人,或者,她干脆就是希腊的缪斯吗?

这不仅是形似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我生也晚,无法从她的舞姿里体会到那种精神,可是我可以从邓肯的字里行间,间接地了解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直感,自然,聆听自己的声音,这也许就是要旨所在。当她起舞,不是她的身体,也不是她的手臂,而是她的心在跳舞,身体的动作,只不过是心灵的自然流露。而心灵所要流露的,正是心灵所曾感受的,心灵所曾醒悟到的,这不是美又是什么呢?至此,她的舞蹈不是一种形式的艺术,而是关于心灵的倾诉,如果说别人的舞蹈就是动作,一切止于此。而她的舞蹈,就是在召唤阿波罗,让他秀美的面容,出现在每一位观者的心里,并因此而感受到美之光。

所以,当邓肯和她的弟弟雷蒙德来到这一文明的发源地,并真正地感受到那在远古时代吹过了先哲们的风,如今又一样地吹拂起她的衣袂时,那种激动,是可想而知的。她甚至穿起了古希腊人的装束,并梦想在神诋们居住的山上建立自己的宫殿,从而获得一种同一感。没有什么比能够和美统一更能让人心醉的事情了。她组织了希腊的少年们,唱着古老的调子,使一种古老、纯正的观念得以在自己和美少年们的身上复活。

我一向以为这是邓肯的一生中的顶峰时刻,窥见了本质的美。虽然邓肯自己说,在柏林的日子里,她接触了各样的大师,她自己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艺术,她已经超过了雅典娜所代表的那些观念。可是,这也许就是滑向世俗的开始吧。古希腊的先哲们说过,美的本质是一种,万物有了这一本质,才会美。美市永存的,而万物是腐朽的。神也许是美的,也许永远会美下去。而一个凡人,她的美却在时刻变化,在她追求的过程中,在她向异性的寻觅中,美犹如一个调皮的顽童,不断在人群中钻来钻去,你一会儿看到了,一会儿又倏忽不见。“彼狡童兮,岂无他人兮?”

而邓肯的悲剧,也就在于此。她的悲剧不在于她的奢侈,她晚年的酗酒,她的痛失爱子爱女,我们也可能经历这样的一些或者全部,一个平常的人经历了这些,是很悲痛的,可是不是悲剧的。她的悲剧在于企图在一种注定消失的外在物的身上,寻找那永恒的美。这也许是所有艺术家的悲剧,否则,其就不能成就其艺术的高峰。而邓肯不至于此,在对美的追求中,她把这一追求引入了爱情的领域。美,作为一种永恒,是和爱情矛盾的。爱情就象闪电,可以在刹那间撕破一个人的理性的云层,可是,她更象是狄奥尼索斯,让人沉醉,却在酒醒后感到空洞,而填补空洞的方式,就是期待邓肯在回忆录中写到,她颇后悔当年拒绝了罗丹,而听到罗丹去世的消息后,她感到又失去了一个可以和她沟通的人。在这里,那种艺术家的惺惺相惜,很不幸地被理解成了,或者被当作了一种肉体和世俗爱情的胶合。这种胶合,不再是纯精神上的,而是包含了更多的杂质。邓肯爱过许多人,正如她所言,她对每个爱过的人都是真心的。一个人怎么可以在一生中爱过许多人,并且在回忆的时候,还大言不惭,声称现在也都还爱着他们?这个答案只能是这样:她爱的不是这些人,而是这些人身上恰好有她所爱的。一个长相丑陋的钢琴师,她一开始十分讨厌,可是有次在车上突然发现了他的眼睛里的美,他是一个天才,邓肯这样说,然后两个人相爱了,或者说,邓肯爱了。这就是邓肯,一个孜孜不倦寻找美的人。她在舞蹈中寻找,她在爱人中寻找,并且,她把寻找到的美,传给自己的孩子和学生。

但是没有什么能够不朽,凡人都是要衰老的,惟有艺术长存。艺术长存的方式,就是把她代代相传。同爱情的美的寻找和保持相比,在艺术的美这一方面,邓肯是个失败者。也许是天妒异类,她的孩子在一次意外中丧生了,有什么比这还悲痛的吗?有,那就是上天让你再次生育,可是只给了那个孩子一个小时的生命。这种打击,如果不叫她做致命的?又该如何命名呢?这种致命的打击就像赫克托的战死,使他的父亲伤心不已。这不仅是一种孩子的肉体的消失,而且同时也是一种不朽和消亡的对立,一个人如何才能不朽?如果一个人窥见了美,那么,她该如何把它永久地留存呢?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自己的观念,和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却可以从后代的身上得到继承,得到保留。而现在,这一切都不在了,这真的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幸好的是,她还有她的另一种孩子——她的学生们,她的学校。她可以从中一样达到一种不朽的境地。

她义无反顾地奔向了苏联,那里,一个崭新的世界等待着她。当她在欧洲感到了普遍的失望后,这种失望,一方面是她不节制地浪漫生活,一方面也许是这种对短暂之爱的美的沉溺消磨了她艺术上的追求的欲望。所以,在自传的结尾,她满心欢喜地奔向了一个新世界。她的自传到这里就结束了,而后来的种种,都是别人以一种揣测的态度写就的。从中可以得知,邓肯写作自传的背景,我可以想象得到,她在海边冰冷而且阴沉的别墅里,在依靠朋友的接济的窘迫里,在不断的酗酒中,怀想着年轻时代的风云往事,感慨万分,于是开始断断续续地写了起来,而写的动机,只不过是为了糊口。当初那个在深夜喝一杯牛奶,读《纯粹理性批判》的少女已经不在了。这又使我深深感到,一个肉体的人的无能为力,任谁都无法反抗自然的法则,尤其是对一个以身体作为倾诉语言的艺术大师。一个人的一生并不是在她死亡的那一刻终止的,早在她停止追求的时候,她就已经死亡了,接下来的,只是一个曾经装过了无数美好的回忆,曾经强烈的欲望的躯体。她已经从寻找美的道路上停步不前,是作为一个凡人而生活了。

但这不是对美的追求的必然结果吗?这只是迟早的事情。“当我哭泣,各级天使中,有谁能听到我?”在邓肯而言,她并没有放弃,她只是无能为力了。邓肯没有自己记下在苏联的生活,和叶赛宁的爱情,也是从别人的口中转述的。一个是自然的舞者,一个是疯癫诗人,这是多么奇怪的一对,他们在对方的身上彼此发现,放纵着自己的欲望。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爱情之后,她和叶赛宁结婚了。然后是出国的巡回演出,为了学校的费用。这个学校,诞生在新生的苏联,在一个欣欣向荣,然而一开端却是极端简陋的环境里,她开始了同样艰难的舞蹈学校。

然而,一切伟大的艺术家也许都是注定不能在一个物质的社会里生活。对于外在的一切,都是对他们伟大而敏感心灵的一种迷惑和羁绊。对于叶赛宁是前者,对于邓肯是后者。而前者的迷惑又构成了对邓肯的更大羁绊。我始终不能明白,邓肯对叶赛宁的爱情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她离不开他?她时年已四十多岁,是一种恋子情结的投射吗?何以在叶赛宁疯癫的时刻,甚至在生命有可能被终结的危险里,还能那么强烈地去爱一个人?这已经超出了理性的范围。这是对于美的绝望的预感中的一种最后的把握吗?在经过一系列的变故后,在苏联当时那样一个极端的社会里,这也许就是最后的一根稻草,同时也是最终的一击(the last straw)人性的弱点是无法克服的,当最后的一盏灯,这盏灯也不是当初的那盏灯了,熄灭的时分,邓肯的舞者之光也就随着熄灭了。本来,她的心里就有这样一盏灯,可是,她却不停地求诸于外,这也许就是悲剧所在。

而她的一生,仍然是美的,因为她没有停止过这种追求。这种追求的本身,而不是追求的对象,构成了邓肯的美,她的舞蹈的美。

下一次的闪电。这是日神和酒神的矛盾,这一矛盾造就了邓肯。

(人民日报读书论坛)


    相关文章
    

  • 中国刺绣成投资热门 (3/9/2001)    
  • 调查发现:北京七成女网民上网只为了聊天 (3/9/2001)    
  • 虽说巾帼不让须眉 港纪部队用人还是重男儿 (3/9/2001)    
  • 法轮功学员伦敦游行呼吁善良人士关注中国人权 (3/8/2001)    
  • 大陆新世代女性意识抬头三八节当情人节过 (3/8/2001)    
  • 三八妇女节反省:中国女性就业仍受歧视 (3/8/2001)    
  • 意大利女人较长寿 三分之二活过八 (3/8/2001)    
  • 女性人生几多坎儿 (3/8/2001)    
  • 因手术“丢性” 女职工公堂索赔60万 (3/7/2001)    
  • 吕秀莲:武则天当权靠斗争,我靠选票 (3/7/2001)    
  • 三八妇女节前夕 联国吁遏止虐待妇女消除童婚 (3/7/2001)    
  • 香港女性闲余不爱亲热喜娱乐 (3/7/2001)    
  • 妇女运动卅年 吕秀莲发表演讲 (3/7/2001)    
  • 国际特赦组织:全球两成女性遭虐待强暴 (3/7/2001)    
  • 八分之一停经女性患有膝关节炎 (3/6/2001)    
  • 香港保守女性93%反对婚外情 (3/6/2001)    
  • 中国女性: 陈方安生公开场合爱穿旗袍 (3/6/2001)    
  • 上海、香港、台北的女性在家庭观念上的差别 (3/6/2001)    
  • 全球首位女性登国际太空站 (3/5/2001)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你反对婚外情吗?”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女性有近1∕5说“不反对”,比率远高于台北与香港,反映了三地女性在家庭观念与性态度上的分别。此外,三地女性也反映出对同性恋的态度、空闲时间活动的选择、对美满人生的看法,以及对性别歧视的感受,由调查可以看出三地在几十年不同政治、经济背景的影响下,所出现的差异。
    • 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时期,也是在这个时候,奠定了旗袍在中国女性中的重要地位,穿旗袍成为中国女人的身份象征。钟情旗袍的中国女人,无独有偶,在政坛上均曾显赫一时,有宋庆龄和宋美龄姊妹,还有我们熟悉的香港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
    • 一项关于沪、港、台三地女性的调查发现,一向予人思想较开放印象的香港女性,在包二奶阴影下,九成三表示反对婚外情,反而国内城市上海有八成三、台北有八成九女性表示反对,态度相对较开放。三地女性均认为家庭对美满人生相当重要,但香港女性对事业的看重,不及沪、台两地。有学者指出,这反映香港女性仍受制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 台湾副总统吕秀莲下午参加由新女性联合会举办的“妇运卅周年,女人跨世纪研讨会”,副总统表示自己从事妇女运动卅年,希望下个世纪是真正的两性共治共和的时代
    • 无端多出一小时空闲时间,会选择做甚么?由《读者文摘》进行的调查发现,四成香港女性会选择进行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三成二与朋友联络聊天,另有一成一选择做美容或健身活动,只有百分之七选择跟丈夫或男朋友亲热。
    • 尽管联合国在三八妇女节前夕呼吁制止虐待妇孺,但在印度,不少女性仍然饱受虐待和歧视,数以千万妇女被剥削入学机会。这对居于新德里母女,正辛劳地以泥头填平地面铺设电话线所掘的大坑。
    • 副总统吕秀莲7日表示,她能走进总统府,可不是盖的,中国历史中也只有一位女性领导人武则天,但武则天是靠宫廷斗争,“我可没有斗争的本事”,是努力地一票一票地追随陈总统进入总统府的;她也为武则天及女性鸣不平,认为武则天当时必有丰功伟业,但千百年来谈到武则天,仍是负面评价。
    • 四川南充炼油厂建安公司女职工叶建红因手术而渐失女性特征,向医院提起80万巨额索赔一案?,于昨日上午8时30分,在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开庭审理。
    • 或许是因为身为女性,史静寰很早就开始关注性别问题,关注性别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她在课堂上谈到,女性一生有好几道坎儿要过,过不好就要栽大跟头。那么,这些“坎儿”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怎样迈过这些“坎儿”呢?“三八”节前夕,记者就此访问了史静寰教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