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读三国”系列之六:忠孝两难全 徐庶辞刘归曹

【义读三国】徐庶辞刘备 忠孝难两全

作者:柳笛
颐和园长廊彩绘中的徐庶荐诸葛故事。(公有领域)

颐和园长廊彩绘中的徐庶荐诸葛故事。(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47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他身长七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具君王之相;他宽和寡语,不露喜怒,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具君王之质。献帝遇之,立即检视宗族世谱,拜将封侯,尊奉他为“皇叔”;曹操遇之,赞他胸怀大志,腹有良谋,乃是“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盖世英雄。但命运似乎总在和他开着玩笑。

刘备自出山起,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辗转周旋于各路诸侯之间,求得尺寸栖身之地,更不必说实现匡扶汉室、拯救黎民的夙愿了。彼时,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统一北方;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坐领江东。而在未来与他们三分天下的雄主刘备,尚依附刘表,寄居新野小城。他还频遭侧目与陷害,更发出髀肉复生、功业无望的悲叹。

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就在妨主的“的卢马”载着刘备飞跃檀溪、助其化解生死大劫之后,刘备的际遇便逐渐出现转机。首先是逃难后,刘备偶遇鹤发童颜的水镜先生,得知自己屡次受挫、志向难伸的原因所在。水镜言道,刘备麾下虽然猛将如云,惜无经纶济世的王佐之才善加利用,将其力量发挥出来。喜得高士指点,刘备立志寻访天下奇才,以安天下。

清人绘徐庶画像。(公有领域)
清人绘徐庶画像。(公有领域)

葛巾布袍踏歌来

就在刘备率部返回新野时,街市上忽然传出高亢的歌声:“天地反复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此歌暗喻汉末世道,天地颠倒,大厦将倾,而且仅靠一人之力并不能力挽狂澜。歌者继而抒发拜投明主的心愿,并以“明主不知吾”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叹息,以及对自身才华的自信。

思慕良才的心弦,当即被这积极入世的歌词拨动。刘备听出了歌者辅佐明君的渴望,意识到这位葛巾布袍、皂绦乌履的男子或许就是自己寻找的高人。刘备遂下马拜会,延请入府。歌者自述名为单福,因听说刘备在招贤纳士,有心投靠;因不敢冒昧造访,便在城中高歌,希望引起他的注意。

单福还为刘备相看的卢,说此马终究要妨一主人,不如送给仇家,待“妨主”一劫应验之后再亲自乘骑,便可无事。刘备闻言变色,责备单福“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

单福则微笑致歉,因久闻刘备仁德,不知虚实,故用言语试探。他更举新野民歌“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为例,盛赞他“仁德及人”,自己果然辅助明主。在言谈之间,刘备亦认定单福就是自己苦苦寻求的王佐之才,立即拜其为军师,请他训练兵马。

单福是个化名,刘备的军师实为三国谋士徐庶。徐庶“长歌自荐”虽是小说家言,却也依本事化来。《吕氏春秋》载,春秋的齐国大夫甯戚发迹之前,穷困潦倒无法拜谒齐桓公,因而替商旅驾车,在齐国城外过夜。恰逢桓公到郊外迎客,甯戚在车下喂牛,遂击牛角而高歌,成功引起桓公注意而登上大夫之位,成为其重要的辅佐者。古时的寒门高士一身才干,欲报效明主却苦无门路,便以作歌言志的方式表达。此举不仅维系己身尊严,同时也能试探人主是否同怀求贤之心,真是含蓄而巧妙的“干谒之法”。

蜀先主刘备像,清故宫南薰殿旧藏历代圣君贤臣全身像册,纸本白描,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谈笑间御虏破敌

凭借非凡的谈吐,徐庶骤然获刘备重用,也很快有机会施展其过人的军事才能,报答刘备。曹将曹仁、李典屯兵樊城,虎视荆襄,着吕旷、吕翔二将率兵五千,进攻新野。刘备获知消息,即请徐庶商议。徐庶略无思忖,遂分派三路军队,出城迎击曹军前、中、后三路。交战不多时,二吕皆被刘备大将刺中,翻身落马而死,余众四散奔逃。

徐庶牛刀小试,遂击溃曹军,立下第一功。曹仁报仇心切,又与李典领两万五千兵马,星夜渡河,意欲直捣新野。谁知徐庶料敌于先,早就提醒刘备,曹仁必起大军来战。这次,曹仁摆下“八门金锁阵”,志在必得。而徐庶仅在城头遥遥一望,便识破个中玄机,使赵云仅率五百士卒,便破其军阵,大胜而归。

曹仁仍不甘心,不顾李典苦劝,执意深夜劫寨。那时刘备、徐庶正于寨中议事,信风骤起,徐庶观风而卜,便断定曹仁会在当夜偷袭,并为刘备设谋定计。他派遣赵云正面迎击曹仁,张飞在其回营的必经之路上设伏,而关羽则袭其后方,攻占樊城,迫使其进退无路。曹仁逼近营寨时,先遇营寨起火,更无法与赵云争胜;他又领兵奔向北河,欲渡船而逃,又被张飞杀得措手不及;好不容易逃回樊城,却不知驻地早已易主。一支军队出城会战,为首者正是关羽,一声高喝:“吾已取樊城多时矣!”令曹军不战而败。

刘备羁旅半生,求贤得贤;徐庶寻主四方,用得其所。击退曹仁一役,徐庶不过寥寥数语,便教曹军丢城丧胆,弃甲曳兵而走。他的出现,正应水镜先生之论,刘备的境遇也出现转机。此时刘备帐下,兼备万人敌与王佐才,文武相济,开国基业何愁不定?

摆在徐庶面前的是一道无解的选择题,是在道德与坚守中取舍的困境。(大纪元制)
摆在徐庶面前的是一道无解的选择题,是在道德与坚守中取舍的困境。(大纪元制图)

去留忠孝难两全

徐庶一战成名,却也为名所累。曹仁、李典逃回许都的途中,打听到因为刘备新得的军师单福,才令他们中计大败。他们将此事上报,引起了曹操对这位奇人异士的兴趣。谋士程昱一听,便知此人来历,向曹操道出徐庶身世。待听到他曾“折节向学,遍访名师,尝与司马徽谈论”时,曹操便问其才干如何,程昱自言“十倍于昱”,教曹操好生惋惜,无缘招此贤士。

程昱知徐庶为人至孝,便想出了挟其母而召之的计策,先派人请徐母至许都,赚得笔迹,假作家书一封,劝他辞刘归曹。程昱又差心腹寻找“单福”,将书信呈上。徐庶拆书览读,见“母亲”言辞伤痛,笔调悲戚,一句“吾今命若悬丝,专望救援!”更是让他肝肠寸断,泪如泉涌。

以徐庶之智,只需冷静分析,便能识别家书真伪。而且徐母深明大义,怎么会劝儿子背叛主公,背负不忠不义的骂名?然而孝顺的徐庶心系老母安危,已经心乱如麻。即使母亲没有生命危险,他又怎会无动于衷,任由母亲深陷敌营?

留在新野,效忠刘备,便是狠心弃母,是为不孝;奔赴许都,侍奉母亲,便是变节负刘,是为不忠。摆在徐庶面前的是一道无解的选择题,是在道德与坚守中取舍的困境。他的眼泪不仅为母亲而流,更为左右为难的抉择而流。最终,他以“百善孝为先”为由,艰难地做出决定,宁可离开明君刘备,也要确保母亲周全。否则,沦为“不孝”的他又有何颜面继续辅佐以仁义道德著称的刘备呢?而离开刘备,虽然不能助他立身开国,但仗义睿智的徐庶自然也会用另一种方式为旧主尽忠。

做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选择,徐庶便向刘备告罪辞行。刘备闻言大哭,他好不容易得到一位军事天才,如何能舍得放他离去?但他更知道母子亲情既是天性,也是人伦,只得忍痛应允,亲自为他饯行。其间他的属下孙乾也私下提议,苦留下徐庶,曹营到时难容徐母,一定会将她斩杀;到时徐庶便会一心留在新野对抗曹操,为母亲报仇。

孙乾与程昱无二,都是利用徐庶至孝的一点,迫使他为己方效力,而他的计策更加狠毒,竟然置无辜的徐母性命于不顾。因而刘备当即回绝:“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分别时,刘备送贤千里,一程又一程不忍离去,徐庶心知前路无望,亦是泣涕如雨。

临别前,徐庶道:“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他乃谋士,若不能出谋划策,在战场中一展身手,无异于怀抱利器而自毁前程。他甘愿亲手斩断谋士生涯,做一个乱世中碌碌无为的“废人”,只缘他的至孝,只缘他铭记刘备的知遇厚恩,不惜用一生来回报。之后,他又道破一件天机,向刘备举荐一位绝代奇才。刘备虽然失去一位肱骨之臣,却也有舍有得,结缘智谋天下第一的卧龙先生。

之后,刘备以挚诚打动大贤出山襄助,终于开创蜀国基业。而徐庶入曹营,母亲为让他安心事刘,后顾无忧,不惜自缢;他本人则始终默守当初的誓言,至死不献一策。刘备、徐庶君臣,虽是萍水相逢,却在短暂的故事里生动演绎了古文化“忠孝仁义”的内涵,千百年来依旧回荡着感人至深的力量。@#

责任编辑:张宪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从这里看出薄熙来确实算得上中共邪党的一位“能臣”,但是善恶有报,澳洲纽省(New South Wales)高院执行缺席审判,薄熙来罪成立。所有为中共邪党出谋划策,“努力工作”的都应该好好地想一下,即使不因为道德和良知而向徐庶学习,也为了自己的未来好好想想,否则,薄熙来就是你们的前车之鉴。徐庶,身在曹营,这是不得已的事情,但是,他可以选择善和恶,不去帮着恶者行恶,这就是善。所以中共的“公务员”应该三思,是帮着中共行恶还是拒绝做恶呢。有道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薄熙来那么高的官员都被判有罪,那些中共邪党的小喽啰就要掂量一下了,薄熙来被判酷刑罪罪名成立,这还只是开始,终有一天,所有的作恶者和为虎作伥的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不悬崖勒马,萨达姆的绞刑架必将欢迎你的光临。
  • 蜀汉先主刘备,字玄德。在大众眼里,尤其是受袁阔成评书的影响,一直以为刘备是一个没有什么能耐的窝囊废,只会哭鼻子,其实不然。不论是在《三国演义》里还是在《三国志》里,刘备都不是无能之辈,要不怎么能被人称为枭雄呢?在他小时候就曾指着他家旁的五六丈高的大桑树说“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可见他从小就胸怀大志。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曾说过两句名言,“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在他眼里,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刘备,以曹操知人之明,他是不会看错的,那么多的诸侯,那么多的谋臣勇将,他都不认为他们是英雄,却认为刘备是英雄。何况刘备都能用韬晦之计瞒过曹操,曹操是何等人物,一代奸雄,他对人和事的分析都是极为准确的,要瞒过他是多么的不容易,可是刘备做到了。再说如果是个废物,又怎么能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时候最终胜出,成为蜀汉的开国之主呢?
  • 诸葛亮,字孔明,每自比管仲乐毅,不过凡夫俗子自然以为他说大话、吹牛,只有徐庶和崔州平认为孔明确有其才。这可不像人们俗语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诸葛亮那是真的有才能智慧,“三个臭皮匠”最终还是“臭皮匠”,而永远成不了“诸葛亮”。管仲,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乐毅,战国时期燕国的上将军,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是战国名将。诸葛亮确实文武双全,可以和这两位贤相名将相提并论,文能治国,武可安邦。不过诸葛亮的武可不是武功,不是说他可以上阵,他是一位儒将,就像宋朝指挥宋军获得采石矶大捷的虞允文,这里的武是指他的谋略用兵。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最终帮助刘备完成了三分天下的霸业。后来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励精图治、平定南夷、六出祁山,最后病死于五丈原,为蜀汉耗尽最后一丝心血。
  • 三国君王的成长壮大,也吸引无数豪杰投身这场如画江山中的战争传奇,谱写出一段段交织着忠义、信义、情义、道义的慷慨壮歌。在这里,有忠君不二、鞠躬尽瘁的谋臣良将,有一诺千金、情深义重的知己良朋,更有那深明大义、天下归心的乱世英雄。
  • 受人之托,救援徐州,是义的行为;但是无缘无故得到徐州,那便是无情无义之人。刘备是帝王之才,如何不知徐州在天下意味着什么?他又如何不知,得到徐州之后可以加速实力的壮大,于汉于己皆有百利。
  • 关羽来时孑然,去时决然,功名利禄一概抛于身后,与曹营两不相欠。既不负新主厚恩,更兑现旧日盟誓,关羽许都一行当真是忠义两全,正气浩然。
  • 关公临阵往往擒贼先擒王,震慑余众。只字片语间,他便以迅疾凌厉之态成万夫莫当之勇。赤兔马与偃月刀,与关羽身心合一,能随其心意迅猛出战,助他出其不意,一招定胜负。关羽的武艺正如巍峨坚毅的群峦,而中心屹立天地的,则是他奉行终生的忠义信念,任何人都无法撼动分毫!
  • 汉末乱世,那些意图称霸天下的各路诸侯中,似乎没有一位像曹操那样,为粮草日夜悬心,将粮草视为作战的最大顾虑。据淮南的袁术、自霸江东的孙策、镇守荆州的刘表,无一不是地广兵多,粮食充足。 实力最强大的袁绍更不必说,吞并冀、青、幽、并四州,带甲百万,广有钱粮。
  •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故事中,伊丽莎白的偏见产生于她的视角和观念。当她站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用自己仅知的生活经验和思考方式为标准去衡量达西时,达西怎么看都是傲慢的、不招人喜欢甚至是令人气愤的。
  • 老话讲“妖不胜德”,在《西游记》中,作者对一些小妖出场的描述也很真实生动且耐人思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