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锦瑟(72)

作者:宋唯唯

热咖啡(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425
【字号】    
   标签: tags: , , ,

敲空了的前厅,也看出眉目来了,面街临河的主墙,镶嵌了大幅的透明玻璃,墙壁都是粉刷一新的,油漆是暖的颜色,空阔的大厅铺上了檀木地板,四壁安置下了木质书架,书架前陈设着落地台灯,照着舒适的小沙发。音箱装在天花板挂角上,有一台唱片机,已经淙淙地,流淌出乐音,在空阔的空间里,很有轰响的回音效果。楼上,房顶和阁楼修缮加固,拆下来的青砖,加固了承重的主墙。颓老的窗框和摇摇晃晃的楼梯,咯吱作响的地板,统统拆除,换作新的彩光大玻璃窗和木地板。楼上呢,除了必要的两个卧室木门,其余的全是垂挂的珠帘,推拉的纸门隔断,将空间变得考究又轻盈。

看明白了,楼上是民宿,楼下是喝茶的书吧、咖啡馆。在旅游区这样的地方,是新风景,却也是寻常见。那些卖原乡特产的小食店,咖啡店、茶楼、旅馆,雨后春笋一般,茂盛地开在街头巷尾。说起来,许多的旅游胜地都看得见这样的女子,半隐居式的,开一间小店,自己经营,门路亦多是女儿家的心思,手工艺布衣店、银器店、玉饰店、精品旅舍……自成风景。也因为这样的女子,在古城里多了起来,使得朱锦隐匿其中,不显山不露水。

如今,小城的黛青颜色,不再是她曾经体会过的土埋住了石头压顶的那种压抑,而是老时光,是造梦的背景,远成了艺术。里头生活的外乡人、慕名来旅游的年轻人,都一厢情愿地,行走在艺术里。这些心怀绮梦的远游客,愿意坐在水榭楼头,看看水边的浣衣人,风吹起楼头的青布酒旗,他们守一炉温暖的火锅,吃红烧肉煨笋、石锅酸汤鱼,喝些此地酿的米酒,醺然地,做一场农业社会里的丰足诗意的梦。而在小城里生活的那些孩子们,画画的、做音乐的、写字的、开店的,就更加文艺了,烤一碟子蛋糕、钓一条鱼、画一幅画,都要跑上街,呼朋唤友地,告知左邻右舍。也是乐陶陶地,将这小城的时光,住成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样子,又有那些终年在东方游荡的西方面孔的年轻人,玩音乐的、研究当代中国的,老外嘴甜,很能和这些年轻人打成一片,他们个个都兴高采烈,一张西人脸孔,在东方真是在哪都备受殷勤待遇的。 他们知道这一点。

朱锦不参与那些热闹,心里却高兴,如今的小城,是异乡人的天下了。 外人初来乍到,看见的是桃花源,时光兀自推远了一千年一万年。竹林边是白湖的水,浩浩汤汤,姿态宁静,还有杨柳岸、青瓦老屋。安静的老人,孩子的笑脸,渔舟唱晚。然而,唯有朱锦是清楚这老镇的底细的, 这小城的生活,恩怨都是一代一代往下积的,压抑得谁都不敢张扬,然而,纠葛一桩都不曾少,妒忌、诬陷、中伤、落井下石、仇杀、通奸、虐待、伤天害理,普天下有的罪与孽,这里一样都不曾少,天黑下来就是一径地黑,窗子里映的灯火,那昏黄的灯照着老旧的板壁,里头栖居的都是乏趣的人生,那寂寞沉甸甸的,年纪大了,倒是会习惯些。然而,年轻时候,寂寞是叫人投告无门、叫人走投无路的。孩子们大一点,都跑出去,再回来,就老了,安生了。一代一代,都是这么过的。如今,至少空气是流通的,这座小城,成了一座意念中的原乡,没有了地域的界线。这小城的青瓦白墙的凝重,真的褪到了从前的朝代,那朝代谁都没见过,然而,古书里有,是人要的杏花春雨,烟波钓船。

她在染布坊里订制了几匹纯色土布,拿回家裁剪,母亲现在做不了那种细密讲究的手工,缝制手工还是信手拈来的。桌布、椅垫、方巾。看见那些植物颜料染出的靛蓝土布,眼睛里一亮,那是知己之间的喜色。她搬个缝纫机坐在前厅里,埋头忙活。针脚哒哒地走在布面上,看起来有一种安稳。

罗衣带来的那些书,被她郑重地放在樟木箱子里。每天有一点点空,她便取出一本来读,母亲呢,也就在她身边,听她一个字一个字读给她听,她的面目素静、安稳,听多久都愿意听。夜里门户紧闭的时候,她就在床头打坐、站桩,一样一样做来。母亲呢,也看着,朱锦就逐一地教她盘腿,教她举胳膊,她很听话,逐渐地就突破了医生鉴定过的植物人定论,能简单地比划动作、表达意思了。有一天,缝那些台布时,她就拿滑粉在布上写道,家里缺钱吗?

“不缺钱。妈妈你不用担心钱。我在深圳上班那三年,每个月工资都没花。后来和我要好的那个女孩罗衣,她闹离婚嘛,就来我家住。她什么都没带,我就把工资卡给她,她每天去商场买买买,她把钱都转到自己网银账户了,假装是她自己有一笔钱。哈哈这回来,她都还给我了。我们有钱,别怕哈。”

妈妈也很满意这个故事,在从前的女儿完全不可理喻的人生里,至少,有一部分是通情达理、条理通顺的。@*#(待续)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朱锦,我劝你要有自知之明,你的信仰是国家禁止的、法律不允许的,你现在已经犯法了。现在我是代表司法机构监管你,你不能逃跑的。”
  • 落了好几天的雨,草木恹伏,落叶遍地。待天晴朗起来,满城桂花飘香。她每天奔走于家和医院之间,为母亲送汤送粥,床前伺候,母亲已经过了最危险的阶段了,目前没有性命之虞了,取下了呼吸器、各种插管。虽然还不能言语,然而,神智渐渐在恢复,那双忧戚的眼睛里,看着她时慈爱而满足的眼神,她小时候每天都浸润在这样的目光注视里,现在,又回来了。朱锦坐在她的床前,将保温盒里的粥汤,一勺一勺地,慢慢喂给她喝。
  • 听完这句话,朱锦心里有一块悬着的牵挂,稳稳地落了下来,她一直牵肠挂肚地担心罗衣的安全,怕她会遭遇迫害,听到她要远走高飞的消息,顿时身心一松,腔子里长松了一口气,同时,眼泪也落下来了。见她哭,罗衣忍了好久的眼泪,一瞬间夺眶而出,泪流满面。
  • 说是他现在进了一个团中央的机关,哎呀我也就是听一听吧,没什么感受,本质上我们是两种人,或者我们对自己的人生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分开也是必然的。他自己也说,和我离婚,就感觉自己生命里有一页彻底翻过去了,有一部分自己,永远死去了,再也不是从前那个人了。我心里真的一平如镜,过去的那种多情依恋、被他抛弃时的痛不欲生,都灰飞烟灭,一点感觉都没有了,看他也就是路人甲了,他那个人是怎么回事,也一目了然。
  • 我只是为了确认,在一个没有你的地方,我还是能愉快购物的。要是按照这个世界的寻常规律,你和我这样的女性,我们经历了一重重的欺骗、背叛和抛弃,不止是婚姻,情爱的不可信,连我们小时候学的,人是猴子进化的——都是谎言。我们已经被生活辗压得骨头渣都不剩了,早就不可能活了,该心碎而死了。最多在电影和戏剧里,我们这样的人还能老脸老皮地活下去,随波逐流,或者心如死灰地敲着木鱼数着念珠,不占份量地度过我们的余生,等着那些伤害我们的人,余生会回头看我们一眼,说一句对不起,然后我们就含恨而终了。
  • 罗衣走了,去了一个她从来没有去过的、隔海隔洲陆的地方。她仿佛一艘大船启航,把她一个人留在了这里。 这里样样都是熟到心里的,然而,却又是最陌生不过的,陌生得只觉得自己的命运像蒲公英的种子,顺着哪一阵风,就落到这里。
  • 洗手间里,我在洗脸池前磨磨蹭蹭,忽然有人拍了一下我的肩膀——镜子里,一个戴黑墨镜的在向我微笑!我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儿。“方明,这儿没监控。”这熟悉的声音让我心惊肉跳!他摘下了墨镜——My God!是他!
  • 在医院见到了杜红,也看到了她那位一直昏睡的将成为植物人的男朋友,我真是无话可说了。这个刚毕业的法律研究生,不谙世道,跟预审死磕,结果被一手遮天的小预审整得被律师所解聘、男朋友被打成重伤。我塞给她一万元——杯水车薪,在这昂贵的医院里支撑不了几天。这钱还是我向母亲借的,我目前在国内的现金,为还人情债已经花的差不多了。
  • 徐队一愣:“说点儿‘人话’你听不懂啦?非得让我说‘黑话’是不是?方明,收拾东西!”我终于听到了这句久久企盼的“自由令”——坐牢四个月,我就听不懂“人话”了?非得用“地狱的语言”翻译一下!我已经成了标准化的大陆囚徒了!
  • 忽然牢门口铃铃作响——徐队拿着钥匙当铃铛晃。“又讲课呢,方明?”他说着开了锁,装模作样地说:“放学了,你走吧。”这是著名小说《最后一课》里的最后一句话,他用的也是小说中那老师悲凉无奈的语气。又开玩笑了。我马上改为笑脸迎了过去,“徐队,又提谁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