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兵第十五卷──弧矢

《天工开物》造弓箭必须的天然恩物

作者:宋应星 译者:呈祥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03
【字号】    
   标签: tags: , , ,

【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佳兵第十五卷──弧矢

制造弓箭

制造弓箭,要用竹子跟牛角做为中间主干的材质(东北方民族有些没有竹子,就用柔软的木头来做),用桑树的木头当两头。弦松弛的时候,会形成竹子在内部,牛角在外部保护,弦拉紧的时候,会形成牛角向内部而竹子在外部。竹子是一整条的,但牛角是两段相接。两头的桑树木头末端都会刻有缺口,用来接住弓弦。桑树木头本身则贯穿插着竹子末端,竹子的一面会削光来贴牛角。造弓时,会先削竹子一片(竹子适宜在秋冬砍伐,因为春夏砍的容易腐朽蛀掉),中间腰部要小一点,两边要稍微大一点,长度大约两尺左右。一面黏胶,一面靠上牛角,用黏胶铺上牛筋来固定。两段牛角在中间互相咬合相接(北方民族有些没有长的牛角,就会以羊角分四段相接束紧。广东一带的弓,也会用透明的黄牛角,不会只有用水牛角),再用牛筋与黏胶固定,外面再以桦树皮胶黏固定,这动作叫“暖靶”。

桦树是在关外生产,辽阳华北地区在遵化一带出产较多,西方边境在临洮郡出产较多,福建、广东、浙江等地也有这树种。桦树皮用来保护东西时,手握起来感觉像软的海绵,所以是制造弓必定会用的,即使是刀的握柄和枪的杆子也会需要用它。最薄的树皮就可用来当作刀剑的套子。

每只牛的脊椎骨头里面都会一长方条的筋,重量大约三十两。杀牛之后取出牛筋来晒干,再泡在水中,分析拆破成像苎麻丝一样的纤维。游牧民族没有蚕丝,弓弦部分都是用这类牛筋纤维纠缠合成的。中华民族则用牛筋铺上保护弓的主干,也会用来做弹棉花的弓弦。

至于黏胶,则是用鱼膀胱跟杂肠等来做,大多在安徽的宁国县熬煎制作。东海的石首鱼,浙江人用来晒鱼干,取鱼的膀胱做黏胶,比铜铁还要牢固。北方民族用海鱼的膀胱煎熬成坚固的黏胶,跟中华民族没差别,只是种类不一样而已。以上提到的这几种天然物品,如果缺一项就做不成好弓,所以弓不是偶然完成的。

弓坯子刚做好之后,放在屋内横梁上,地面不要断离火的烘培。时间短就放十天,时间长就放两个月,等到胶液呈现干掉透明后,再取下来磨到光亮,重新加上牛筋与涂上胶漆,那么这样做出来的弓就很好了。卖弓的店家,如果不能等到足够时间就拿出来卖,那么改天会有拆解的毛病,原因就是如此。

至于弓弦,拿吃桑树柘叶的蚕丝来做,那么弦丝会更坚固有韧性。每条弦用蚕丝细线二十几根当作支架,然后用丝线横向缠绕束紧,缠丝的时候分三段,每缠七寸左右就空下一两分不缠,所以弓弦在没有张开在弓上时就可以折叠成三段而收起来。以往北方民族的弓弦,都是以牛筋为材质,所以夏天有几个月会下雨或有雾水,怕弓弦会松脱,就不会互相动武侵犯。现在用蚕丝做弓弦的状况已经广泛使用了,有的会用黄蜡来涂在弦上,有的不涂也没有坏处。弓的两端绑紧的地方,有的会切些最厚的牛皮,或者削像小棋子大小那样的软木,用胶黏钉在牛角的两端,这两块叫做垫弦,作用就类似二胡琴上调弦的柱子,放箭后弓弦弹回时弹力很大,有了垫弦就可以抵销力道,没有的话就会损伤弓弦。

造弓要看人的臂力大小来分弓的轻重,上等臂力的人能拉一百二十斤,超过这个臂力就称为虎力,这样的人也不多。中等臂力的人能拉八九十斤,下等臂力只能拉六十斤。这些弓拉满弦时,都能射中目标,但在战场上,能够射穿敌人胸膛或铠甲的,当然是臂力大的射手。而力气小却能射穿杨树叶或贯穿虱子的,则是以巧取胜了。测试弓力的方法是,用脚将弦踏在地上,将秤钩搭挂着弓的腰部,弓弦拉满的时候,推移秤锤看所压到的度数,就知道弓力多少了。弓一开始制造用料的份量,上等臂力的弓,角和竹片削好的时候,大约重七两,牛筋与黏胶、胶漆与缠绕的丝大约重八钱,大概是这样;中等臂力减少十分之一、二;下等臂力减少十分之二、三。

弓做好要保存时,最怕发霉潮湿 (易发霉的气候从南方开始然后才是北方,五岭以南是在谷雨这个节气,长江以南是在小满这个节气,长江北方是在六月,河北山东一带是七月。而以江苏淮安与扬州一带霉气特别旺盛),将军士官们的家有的会设置烘厨或烘箱,每天用炭火放在下面(春秋季有雾或下雨都是如此,不是只有会发霉的气候),小兵没有烘厨,就把弓放在灶突起的上面,稍微没有照顾好,就立刻会有朽坏拆解的问题 (近几年会命令南方各省造好弓再解送到北方,纷纷被拒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离开了火就会坏掉的道理,也没有人往上报告其中的原因)。

箭杆子的材质中国南方是用竹子,北方是用薄柳木,北方民族用桦木,各地不同。杆的长度两尺,箭头长一寸,这是大致的规格。做竹箭时削好竹三或四条,用胶黏合,再用刀将表面削成细圆柱就完成了。再用漆丝缠紧两头,这叫“三不齐”箭杆。浙江和广东南部有天然的箭竹,不需要剖开黏合。柳木与桦木来做箭杆,就取圆的直的枝条来做,稍微刮削就可以了。竹制的箭杆本身就是直的,不需要矫正搓揉。木制的箭杆则会在燥热时弯曲,削下来制造的时候会用几寸长的木头,刻一条沟槽,名称叫“箭端”。将木制箭杆一寸寸嵌在槽内拖划过去,杆身就会变直。即使杆身头尾不均,也会因为经过端正而会变得均匀。

箭的根本处会刻个称作“弦口”的凹处,用来跨在弦上,箭的最前端会安装箭头,是用铁冶炼做成的。(描述地方物品的商书禹贡篇中提到的砮石,是地方特有物产,不适合通用)北方民族将箭头制成像桃叶枪那样尖尖的,广东南部黎族人的箭头做得像平面铁铲,中原地区的箭头就像三棱锥的形状。箭飞行的时候会响,是因为用一寸那么短的木头在箭杆中间挖孔洞,箭飞行时风吹孔洞就会鸣叫,这就是“庄子”书中提到的“嚆矢”。

箭飞行得正不正与快慢的诀窍,原因都在箭末端的羽毛上。箭的末端接近衔口的地方,剪了鸟翅或鸟尾长硬的羽毛三条直贴着,长度三寸,以三足鼎立的方式用胶黏好,这叫“箭羽”(这个胶也怕潮湿,所以勤劳的将士们,箭也时常会用火烘烤)。制作箭的羽毛以鸠雕这样大型猛禽的翅膀上的羽毛最好(雕长得像鹰一样大,尾巴长翅膀短),角鹰翅膀上的羽毛次之,鸱鹞鹰的羽毛再次之。南方造箭的人,不只没有希望得到鸠雕翅膀上的羽毛,就连角鹰或鸱鹞鹰的羽毛也是难得,材料吃急需要充数的时候,就用雁或鹅的翎羽来造箭羽。鸠雕翎羽当做箭羽的箭,飞得比鹰鹞翎羽当做箭羽的箭快十多步且端正,还能抵抗风吹。北方民族的箭羽大多来自鸠雕翎羽这样的材料。鹰鹞翎羽如果精细工法制做箭羽的话,也跟鸠雕箭羽效果差不多了。至于像鹅或雁这些材质做箭羽的箭,在放箭的时候,放手射到的地方不能射到心里想射到的地方,而且遇到风时很多就会被吹歪。南方的箭比不上北方的箭,原因就在这里。

原文

《天工开物》佳兵第十五卷──弧矢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两梢。弛则竹为内体,角护其外;张则角向内而竹居外。竹一条而角两接,桑弰则其末刻锲,以受弦彄,其本则贯插接笋于竹丫,而光削一面以贴角。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冬伐,春夏则朽蛀。)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一面黏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牛角当中牙接,(北虏无修长牛角,则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广弓则黄牛明角亦用,不独水牛也。)固以筋胶。胶外固以桦皮,名曰煖靶。

凡桦木关外产辽阳,北土繁生遵化,西陲繁生临洮郡,闽、广、浙亦皆有之。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即刀柄与枪杆,亦需用之。其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也。

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胡虏无蚕丝,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中华则以之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

凡胶乃鱼脬杂肠所为,煎治多属宁国郡,其东海石首鱼,浙中以造白鲞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于金铁。北虏取海鱼脬煎成,坚固与中华无异,种性则别也。天生数物,缺一而良弓不成,非偶然也。

凡造弓初成坯后,安置室中梁阁上,地面勿离火意。促者旬日,多者两月,透干其津液,然后取下磨光,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货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则他日解释之患因之。

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缠丝分三停,隔七寸许则空一二分不缠,故弦不张弓时,可折叠三曲而收之。往者北虏弓弦,尽以牛筋为质,故夏月两(雨)雾,妨其解脱,不相侵犯。今则丝弦亦广有之。涂弦或用黄蜡,或不用亦无害也。凡弓两弰系彄处,或切最厚牛皮,或削柔木如小棋子,钉黏角端,名曰垫弦,义同琴轸。放弦归返时,雄力向内,得此而抗止,不然则受损也。

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满之时,皆能中的。但战阵之上,洞胸彻札,功必归于挽强者。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则以巧胜也。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称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称锤所压,则知多少。其初造料分两,则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削就时,约重七两。筋与胶、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此其大略。中力减十之一二,下力减十之二三也。

凡成弓,藏时最嫌霉湿。(霉气先南后北,岭南谷雨时,江南小满,江北六月,燕、齐七月。然淮、扬霉气独盛。)将士家或置烘厨、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雾雨皆然,不但霉气。)小卒无烘厨,则安顿灶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岁命南方诸省造弓解北,纷纷驳回,不知离火即坏之故,亦无人陈说本章者。)

凡箭笴,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柳质,北虏桦质,随方不一。竿长二尺,簇长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条或三条,以胶黏合,过刀光削而圆成之。漆丝缠约两头,名曰“三不齐”箭杆。浙与广南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柳与桦杆,则取彼圆直枝条而为之,微费刮削而成也。凡竹箭其体自直,不用矫揉。木杆则燥时必曲,削造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名曰箭端。将木杆逐寸戛拖而过,其身乃直。即首尾轻重,亦由过端而均停也。

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其末受镞。凡镞冶铁为之。(《禹贡》砮石乃方物,不适用。)北虏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即《庄子》所谓嚆矢也。

凡箭行端斜与疾慢,窍妙皆系本端翎羽之上。箭本近衔处,剪翎直贴三条,其长三寸,鼎足安顿,黏以胶,名曰箭羽。(此胶亦忌霉湿,故将卒勤者,箭亦时以火烘。)羽以雕膀为上,(雕似鹰而大,尾长翅短。)角鹰次之,鸱鹞又次之。南方造箭者,雕无望焉,即鹰、鹞亦难得之货,急用塞数,即以雁翎,甚至鹅翎亦为之矣。凡雕翎箭行疾过鹰、鹞翎,十余步而端正,能抗风吹。北虏羽箭多出此料。鹰、鹞翎作法精工,亦恍惚焉。若鹅、雁之质,则释放之时,手不应心,而遇风斜窜者多矣。南箭不及北,由此分也。@#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隐世2000年,在特殊的时代被重新发现,神秘的羊皮古卷,记载的是神的预言?为什么教廷却不敢承认它的存在?
  • 至今无解的神奇传承,目不识丁却能唱颂数百万文字的英雄史诗。西藏说唱艺人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兴未艾,人类在力寻出路之余,其实,还得回归原点,重新审思自古以来瘟疫的真实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江浙一带有一个人叫郑夷甫。他少年有为,令人羡慕。嘉祐年间,在高邮做官。后来遇到了一个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时间,没有不准的。郑夷甫叫他一算,原来自己只能活35岁。他一下子就开始感伤起来。有人劝他学一学《老子》或是《庄子》来给自己宽宽心。后来听说有一个和尚,坐在那里和别人谈笑中而圆寂。郑夷甫听了感叹说:“我不能长命百岁,那也要象这个和尚一样,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到了那个日子前十天,他四处走亲访友道别。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来到屋外的一个亭子里,亲自叫人打扫烧香。就在挥手指画之中,突然就死了。
  • 中国的学术界对于梦溪笔谈评价极高。或是“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或是“我国古代科学的杰作,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然而,对照学者的评论与梦溪笔谈原文,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一律对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神秘现象避而不谈。其中原委,这里先不论。我们将整理出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些神秘现象,和一些现代科学置之不理的科学方法。
  • 《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工艺过程。活字印刷的出现比西方约早400年。以下是书中所述的活字印刷工艺过程。
  • 当今有一个叫巴格思特的美国科学家发现牛舌兰花象人一样有感情。一千多年前,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讲述了一个虞美人草闻乐起舞的动人故事。
  • 阿胶
    编者的话:现在的人都认为现代科学很发达,是古人难以想像的。但从宋朝沈括所着《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宋朝以前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医药学、考古、语言、史学、文学、音乐、绘画以及财政、经济等等的发现和成就来看,事实并非如此。通过介绍《梦溪笔谈》,我们与读者分享中国古代科学的成就。
  •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巨著《梦溪笔谈》第二十一卷《异事异疾附》中描述了一件奇事,其中所述的湖上明珠不由得不让人想起今天被广泛关注的飞碟。
  • 《帝鉴图说》插图《望陵毁观》,描绘唐太宗体从魏徵劝谏,拆毁了台观。(公有领域)
    唐太宗尝言:“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如果有这样的一个暴政,不仅“防民之口”,官员们还肉麻的为暴政歌“功”颂“德”,这样的政权又能维持多久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