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白守黑:历史的忧虑

知白守黑
font print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27日讯】有时候反观历史,无端的会有一些同感。历史会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感觉,——苍凉的,如繁华的城市变成废墟,像鲍照写的《芜城赋》,我忘记它是写哪座城市了,总之将歌吹沸天的城市变成黄沙漫天的荒城,对比非常强烈,让人生出无端的感慨。——悲怆的、如写史可法在清军攻破扬州的时候要求部下处决自己,以免自己被敌人生擒活捉。而部下始终不忍,史可法最终还是被敌人逮捕而壮烈牺牲,见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已经进入中学课本)——忧虑的。如孔子见卫灵公后,说了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不知孔子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我想这不会仅仅是个感叹,还有某种程度的忧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还有对于鲁国内部的政治斗争,论语都有体现忧虑的记载。到了清初的时候,顾炎武对当时的学风也表示了不满,实际上更多的表示一种忧虑。他的《与友人论学书》描述了当时士人的行止,津津于心性之谈,学风空疏,因而反复讲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反复提到廉耻,文句间体现的刻骨铭心和对历史的深度忧虑,令人难忘。到了近代的鲁迅,就更鲜明地体现这一点:他的《热风》里明明提到:我现在有大恐惧,这是一种汉民族在优胜劣汰生存竞争中可能被淘汰的忧虑和恐惧。他的《坟》后记里分明体现出一种忧伤,他的《野草》里的《过客》分明暗示出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

在历史中人们常常付出了过高的代价。正义被邪恶所压倒,和平被战争所破坏,亡国之痛,遭敌人的追捕,满目苍痍。例如元朝元遗山写的“惨淡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就非常惨烈。这段描写大约要污现代人的耳目,按照鲁迅《忆韦素园君》的意思。然而这是历史的真实。因为不总是和风煦日。唐朝安史之乱一过,你看诗歌的风气急转直下,杜甫的《曲江》诗,到现在读来还有一种沉痛之音。刘禹锡则将全部的忧思和感慨全都倾泻到他的那首著名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去了。我不知有多少中唐诗歌是抒发兴亡感慨的,真是难以胜数了。

这种忧虑有时是一种美。婉转而忧伤。虽然近乎一种柔弱的气质,却蕴含难以名状的美。它缺少虑,但含有忧。没有忧,我难以想像朱自清会将《荷塘月色》写得那么美。没有忧,我难以想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会成为散文的名篇。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我看来,他的婉约词在表现忧伤的时候实际上非常美,且不说那首有名的《水调歌头-中秋》,就是下面这首也写的极其凄美:“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我相信,很多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忧伤和淡淡的忧虑下完成的。委婉,凄闲而意味幽长。实际上,一些学术作品何尝不是如此。我曾经爱读的《谈艺录》前言就写到“虽赏析之作也,实忧患之书也。”顺便提一句:《围城》也写到“这两年忧世伤身……”举例到此,想必对忧伤的美学认识已经有一些了吧。

实际上很多作者并不是对自己的忧虑。例如屈原。他在那时是三闾大夫,虽然遭到放逐,实际上对自己并不是忧虑,而是对楚国的前途感到担心。他的《九歌》、《离骚》很多地方都在表现着这一点。至于那位“何时倩红袖,揾英雄泪”的辛弃疾,“位卑未感忘忧国”的陆放翁,更是看到南宋在对辽金的作战中节节失利。大片国土沦丧,而南宋王朝又苟且偷安的局面时表示的对国家的一种忧虑。也许有人认为现在还提“忧国”是不是有点过时了,或者有的人对陆游的忧国感到很不好理解。其实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中看,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我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去考证,但是如果一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比较密切时,他会很在乎社会、国家的这种局面的。因为国家或社会局面的变化对于他个人可能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社会的忧虑即在情理之中。并且这种不好局面按照诗人本意是可以得到扭转的,然而偏偏因为诗人没有被重用而局面没有得到扭转。本来可有一番作为,却因为外界的因素无所作为,能不忧虑吗?本来楚国可以得到强盛,却偏偏因为楚王昏庸,屈原能不感到忧虑和悲伤么?看到楚王受到秦国欺骗,到边界谈判时遭秦国扣压而不能返,屈大夫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也许忧伤的心情真是难以忍受了。还记得以前自己曾作小诗:“屈子忠庙堂,佞臣处王旁。可怜歌舞乐,魂洒汨罗江。”王静庵先生之投昆明湖,大约也可作如是观吧。

因此这种忧虑实际上是个人处境的一种矛盾。本来因为个人的先见可以避免未来不好的结局,而当局人却对善意的意见置之不理。结果忧虑转变成悲剧。

而所谓先见,很多情况下指的是对道德的敏感,以及对当事人道德上的忠告。道德在中国文化众多范畴中,实际上处于一个最高的位置,没有哪个文化因素可以撼动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因此古代那么多写古文的人中,只有唐宋八大家被真正推崇流传开来,这不仅是因为其文章写的好,更重要的是韩愈、柳宗元的德行在文章中,在人心目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同理,古代诗人里面,李白杜甫占据着诗歌的最高峰,而以杜甫为更多的被人推崇,其诗更多的被注解,这其中道德因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道德因素在对诗人评价中绝不比艺术因素占的成分少。道德是否接近完善是诗人能否进入一流诗人行列的必要条件。孔孟之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那么重要的地位,也是与其人格魅力分不开的。人们与其欣赏他们的政见,不如说是欣赏他们的人格魅力。

不顾道德因素而导致亡国或失败的例子太多了,我相信二十四史中几乎每部历史都是俯首便是。如《史记》称商鞅的“以刻恩少薄亡其躯”,称平原君的“利令智昏”,春申君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因此胜利和成功总是伴随着道德上的胜利,失败也总是伴有道德上的失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第七卷 第四册 荒淫无道—政治联姻“婊子陈” 迷恋权势,贪图金钱,放荡生活,心狠手辣的政治手段,使他们成为知己……
  • 一百多年前人类社会被插入了一个共产党宗教,由此带来了全新的共产党文化,以及完全反宇宙,反传统,反人性的共产党思想观念,并造成了所有被共产党统治的地方,原有的社会结构被彻底改变,生活方式也变成符合共产党思想标准的状态。
  • 有人说江贼民死亡了,一定是死在一个节日里,意思是死了国人高兴,所以不管哪一天死都会成为让人兴奋的节日。这当然只是调侃。如江贼这样大奸大蠢之徒,它的死亡绝不可能成为节日。
  • 自从大纪元《九评共产党》横空出世以来,引发了浩浩荡荡的退党、退团、退队的三退大潮,至今已经7个年头过去了,三退人数已经逼近一亿,大陆民众13人中就有一个告别中共,获得新生。下面是无数退党故事中的小小插曲。
  • 中华文明五千年立于不败之地、笑傲世界万国之林,君子们对于“礼”的执著功不可没,紧随其后的“乐”也处于一个极其崇高的地位,远远超出现代社会中音乐的作用...
  • 美国和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的最大衰退之后,复苏犹犹豫豫,就业则畏缩不前。美国的失业率,目前是从1948年以来保持在高水准上持续最久的时期,在朝和在野的政治家们都忧心不已,因为失业如果越持久,那些失去工作的熟练技术工人就越有可能失去他们的技能,而造成整个国家生产力的流失。政府的经济刺激措施,从几乎接近于零的利率,到各种刺激方案,美国政府可以说是江郎才尽、黔驴技穷了。经济专家们也认为,目前世界出现的情况和危机,是人类社会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人们目前都在黑暗中不断的摸索。
  • 近期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由城管及官员们导致的各种层出不穷的群体性事件都说明了中国社会已经面临的社会危机达到了沸点。中共腐败集团官员们前赴后继的狂贪,官员们利用手中无限的权力欺压百姓,违法乱纪,导致老百姓在生活中步履维艰,甚至被逼得走投无路。从而使得民众对中共官员积怨太深,对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而一些官员在解决老百姓所遭受的司法不公及问题时,故意激化矛盾也是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
  • 在过去的几周,媒体和网站上突然集中出现好几起关于老人跌倒以后该不该把他扶起来的争议案例。正在媒体网络热议的当口上,卫生部又颁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使得这个话题就讨论得更热烈。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 1991年9月26日,美国启用“生物圈2号”实验室。
  • 清朝道光年间,鸦片在中国泛滥成灾,令当时中国沦为“银荒兵弱”境地。1838年9月20日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奏陈严禁吸食鸦片,他曾三次上书道光皇帝,力陈鸦片的毒害,“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