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22):终日不违,如愚

作者:薛驰
孔子教导弟子。(素素/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31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九》)

【注释】

回:颜回,字子渊,孔子早年弟子,少孔子四十岁(后人考证)。最得孔子所传,惜年仅四十岁即去世,后世尊称为“复圣”。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亦有句读为“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关于颜回“无所怪问于孔子之言”,可参《论语‧先进》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退而省其私:《礼记‧学记》:“大学之教也,退息必有居学。”居学,当指学校中学生自修的地方。刘疏:“居学非受业之所,故言私也。”按:“私”,指弟子的自修。(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故此处可理解为:孔子看颜回自修时和同学谈论。但,朱熹认为“私,谓燕居独处,非进见请问之时”。

亦足以发:发指发挥,发明。《论语‧公冶长》中子贡说“回也闻一以知十”。

【讨论】

本章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出场。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学习时是什么状况呢?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论道理,不止一端,他只是默然听受,从不提问,好像是一个愚戆的人。”

大家知道,世间有上等聪明的人,凡事无所疑惑,不须问难;也有昏愚的人,心里不会疑惑,不知问难。这两等人,其心虽异,其迹则同。颜回究竟是哪一等人呢?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一种解说是:孔子待颜回退下,省察他的私人言行,他的意见很有可以启发人的地方。

而朱熹、张居正等则解说为:颜回退去之时,孔子省察他间居独处的去处。但见他一动一静、一语一默,都是孔子所言的道理,躬行实践,件件都发挥出来,乃知回之不违者,是其心领神会,见道分明,无所疑而不必问,非不能疑而不知问也。以上两种解说都通。第二种解说更广泛,似可包涵第一种。

最后,孔子得出结论“回也不愚”。如果世界上有“大智若愚”,颜回算是一种吧。

当然,颜回是上智之人,又能好学,故于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此其悟道之妙。至于一般之人,则“必须能疑而知问,然后可以讲明义理,开发聪明,而进于圣贤之域也。”(张居正)

钱穆认为,此章殆是颜于始从学于孔子,而孔子称之。若相处既久,当不再为此抑扬。颜回求学之状态,非仅本章之一端。例如,曾经,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此外,《论语》将本章纳入“为政篇”,当有深虑。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语集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为政篇,首章以“为政以德”定基,次章则讲“思无邪”。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孔门立学,无论学什么,都在人心上下功夫,归于己心之德。为政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载物,坦坦荡荡。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本章对比了政刑之治与德礼之治。大意是说:以政令来诱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若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整饬,百姓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走上正途。
  • 孔子为学日深。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至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学《易》,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这个时期,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也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但齐景公不能用孔子,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经过这些磨练,孔子对人生、时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说“四十不惑”。
  • 有意思的是,子游问孝,孔子强调孝以恭敬为本(孝在于内心的敬爱);子夏问孝,孔子强调的则是外形(容色)的和悦。孔子的这些说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侧重点不同,相互补充的,要贯通理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