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空间

蔡淑梅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30日讯】“生存”与“存在”

“生命”是一个切切实实的“存在”,当然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在电脑的虚拟世界里,不可能有生命的出现!

我想强调“空间”对生命的重要性,乃有感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把人类带进一个不占空间的“虚幻国度”。大家沉醉于表面的快乐与繁荣,逐渐地以虚为实,以假乱真,在五光十色的幻觉之中,迷失了自我。

电脑与影像的发展,模糊了“虚”与“实”的分界。网上可以提供虚拟的快乐、虚拟的感觉、虚拟的满足,还有无数虚拟的金钱利益、礼品、爱情和友谊等等。一切不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东西,都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难怪一众失落的灵魂,不论老少,无不向往其中,乐而忘返。继日本之后,香港亦逐渐出现了一批“都市隐者”,他们终日沉迷于网络世界之中,跟社会严重脱节,无法与别人相处。这些“隐蔽”青年或者中年,虽然都是“生存”在地球上,但是,他们在这个社会里,究竟是“存在”还是“不存在”的呢?

电脑虚拟的技术,其实是现代科技的一大突破。在商业上,有虚拟的会议,在医学上,有虚拟的内窥镜、虚拟的手术,还有虚拟的医生为你诊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逐渐受到替代,实体的存在,变得可有至无;彼此的沟通,可以借助仪器,而心灵却是变得若近还远。手提电话把远方的朋友拉近,却把身边的友人隔绝。这是不是十分荒谬呢?

虚拟的世界,可以把想像的空间无限量放大;同时间,人类的认知能力,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虚幻的世界,总比真实的世界可爱和吸引,世人无不受尽迷惑,乐在其中。

其实,科技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人类因为沉迷其中,而自绝于大自然真实的世界,逐渐脱离了现实;最终,甚至乎还失去“妙观察智”的能力!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现代的人类,虽然学识丰富,却总是聪明有余,而智慧不足!

人脑倾向于跟电脑学习,导致人性变得更加模糊,而生命的原素亦逐渐萎缩。最后,这批电脑迷和科技精英,逐渐变得活像一部“机器”,多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人性机械化”,当人类的思想和行为,都被一个特定的程式所操控时,人类还能被称之为“万物之灵”吗?难道这就正是人类进化的历程?

活动的空间

在都市化的石屎森林裹面,小小的空间已经可以住上千千万万的人群,情况跟鸡场的笼鸡、Tu栏内的养Tu,毫无分别!衹要提供足够的食物,这些牲畜就自然能够存活。“空间”对它们来说,奢侈而陌生,甚至乎,根本就是多余的!相对于野生的动物,这样的生活条件,简直是匪夷所思。在大自然里,无论是狮子还是蚂蚁,都要占用一定的地盘,才能够生活和繁衍,可见空间对生命的存活,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何以沦落至此,甘于自比畜牲呢?当然,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宽敞的生活空间;能够占用愈多的土地,愈能反映个人的财富。不过,在人口不断膨胀的今天,社会愈趋富裕、财富分配愈不均匀,生活的空间,自然变得愈加珍贵。要在现代化的都市中生活,便不得不牺牲个人居住的空间。这真是既痛苦,亦无奈!

都市人窝居于狭小的居室内,没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心理和生理都不可能健康地发展。人类到底不同笼鸡和养Tu,我们有思想、有感情,对生活有一定的要求。如果长期受着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压迫,内心又怎会快乐呢?不少人为了解决鸟笼生活的困境,会选择逃离自己的居所,向外寻求满足,而各式各样的娱乐-{所,便应运而生。于是乎,一般不错的社交-{所,便成为了不少空虚寂寞的都市人,所向往流连的喘气间。

我认为活动的空间,对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我选择郊区,是因为这样子,我才可以利用一个较低的租金,换取一个较大的居所。我喜欢闲适的生活,讨厌热闹喧哗的都市。别人认为花在交通上的时间是一种浪费,而我却觉得是一种享受。在上下班的途中,我可以静静地欣赏沿途的风景,内心感觉天空海阔、自由自在。远看有高低起伏的山峦,近看有千娇百媚的绿树;进入市区后,更可以在近距离,欣赏街道上熙来攘往的人生百态。这对我来说,的确是赏心乐事。

每个人的生活空间大一点,产生磨擦的机会,亦会减少一些。社会上无数的家庭纠纷和悲剧,或多或少都跟狭窄的居所有关。一个人的生存空间太少,心胸也大不到那里去,又如何能够发挥包容别人的胸襟呢?若果不能够包容,却又要生活在一起,冲突只会无日无之;这样下去的话,可能比起活在地狱里,更加痛苦!

思想的空间

生命是一个“实体”,是有限的;但人的思想却是无限的,可以无中生有,创意无限。“思想”不占用三维的空间,却可以穿越四维的时空,走进历史与未来。

追求学问,认识历史,可以增长我们思维的内容、扩阔我们思想的领域、增强我们思考的能力。那些学识愈丰富的人,往往愈觉得自己无知,是因为他们的思想空间愈扩愈阔,渐渐进入了一个无限的境界。“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正好说明学问的领域是无限的;而这个无限的空间,正正就是由我们的思想所创造。

人类的灵性,完完全全反映在我们的思想之上。因为“我思”,故“我在”,可以感受身边的一切,产生感情、喜恶、执著、矛盾和烦恼。“反省”,才能好好地整理自己的思维,不致堕进迷惘混乱的困局。思想上的管理做得不好,学问和修养,便很难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每当思想和理想脱了节时,内心的怨恨和不安,会令人堕入痛苦的深渊。时下出现了不少失落空虚的心灵,他们痛苦消极,失去人生的方向,不知所措,实属可悲!我想,他们并非没有思想,只是不懂得思考而已!

思想是与生俱来的,而思考的能力,却可以从学习中得到。书本里的学问,可以提供学习的工具,亦可以成为我们思想的束缚,如何运用,就要看各人的智慧。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里,扭曲的价值观,不但扭曲了人性,亦扭曲了思想。如何保持一个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人生一个重大的考验。

生活上,我们追求一个更大的空间。思想上,我们更加需要一个广阔的领域。社会上的成规陋习,法例规条,多不胜数,无疑都会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做成一种无形的束缚。思想上的束缚,并不利于创作,更会窒碍我们对理想的追求。

网络上的世界,无边无际,讯息的传递,更加是毫无障碍;为了保障少数版权人利益,而制定的“防止侵权法”,根本上完全发挥不到作用,形同虚设。大家何不大方一点,任人下载,反而可以利用这个极速的资讯网络,与大众分享创作的成果。我相信只要有商业价值的话,根本无须担心经济的效益。一个新的产品,若果得到广泛的认同,相比起利用广告来作宣传,必定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效果。一个真正自由开放的资讯平台,才可以开拓人类思想创作的无限空间。

“知识”是人类思想和创作的结晶。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虽然,有时亦有高低先后之分。把“知识”等同“财产”般私有化,衹能保障少数人的利益,却阻碍了知识在大众之间的流传。如果“知识”成为一种奢侈品,衹可以用金钱来购买的话,社会上贫富悬殊的情况衹会加剧,而人文素质的差异,亦会不断地扩大。这样发展下去,对一个先进的社会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分享知识是一种享受、一种提升,亦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在交流的过程中,个人的思想领域,无形中扩阔了,而心灵的空间,亦会有所增长。狭窄的环境、狭隘的心胸,是导致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心胸窄”、“死心眼”、“看不开”……,不就是引致心情仰郁、情绪低落、生无可恋等等悲观情绪的源头吗?今天,“情绪病”的流行,多多少少都跟外在和内在的空间收窄有关。难道这亦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之一?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都非常重视对“空间”的要求。我们今天经常强调的“自由”和“民主”,其实即是追求“思想上的解放”。“自由”,就是要解除传统和封建的束缚,让思想和创作的空间,可以无限量地放大。至于“民主”,即是培养个人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被强权、独裁和权贵所操控。

中国人的悲哀,正是由于千百年来,不断地受着“愚民政策”的毒害。如今中毒之深,恐怕只有离开中国国土,超过两代的中国人,才能逐渐摆脱民族思想上的束缚,重拾人性本有的无限思想空间。可以见到,中国历代的独裁与极权,对整个中华民族,已经造成了一个无可挽回的伤害。在中共的操控下,国内人民的心理和精神,都受尽了破坏和践踏;民主和自由,竟然成为一种禁忌,大家只能做一件生产的机器、经济的动物,不敢过问政治,甘于做一个驯服的蚁民。由此可见,教育和传统,可以说既是塑造思想的工具,亦是毁灭思想的手段,大家不可不防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五千年文化,孔儒道学,曾经盛极一时;尊师重道,以身作则,亦曾经是教育的基础。今天社会进步,经济发达,却换来人性的堕落,这代价不可谓不大矣!在“金权挂帅”的社会里,财富代表了权力,主宰着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人人都要为金钱而服务,什么人格、尊严、原则都失去了价值,可以善价而沽。世人衹重视表面的包装,爱好花巧动听的谎言;而真相则被刻意地扭曲和掩饰,变得毫无立足之余地。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 神韵交响乐团演出的西方交响乐曲,经常有有十分贴心的安排,乐曲的选奏也极富巧思,不论观众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响乐,在精彩的乐音引领下,总会体验到层层的惊喜与无尽的感动。
  • 只记得那个衣衫褴褛的长头发的女人,拖着一跛一跛的腿,挨个翻着垃圾桶找吃的,他一边找一边咧着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说的,我们村老人给我讲过的苦命女人。其实提起来,乡下的人,哪个不觉得自己命苦: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担不完的惊,受不完的怕。
  • 凤飞飞的歌声无疑是台湾近代流行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她演唱的台湾歌谣作品,为数虽然不多,寥寥数十首,创作年代却从晚清到近代,风格迥异多元;更重要的是,身为台湾的女儿,面对每一首作品,无论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绎,都展现出歌者对传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与信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