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伯夷求仁得仁

font print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伯夷、叔齐,是殷商诸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三儿子叔齐为嗣,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让位于大哥伯夷。伯夷说:“让你继位,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他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跟着逃走,都城的人就立了次子。

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善于养老,于是商量着等老了就一起去依附。

等他们去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儿子武王用车载着木头牌位,上面称父亲为“文王”,向东前去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劝谏道:“父亲死了,还没有为他安葬,就大动干戈,可以说是孝吗?你是殷商的臣子,却想弑杀君王,可以说是仁吗?”

武王左右的卫士举起兵器想要杀他们,姜太公阻止说:“这是义士啊!”搀扶他们离开了。

武王伐灭殷商后,天下诸侯都尊奉周王为天子,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认为自己身为商臣,理当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跑到首阳山隐居,采薇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

孔子高度评价伯夷、叔齐,说:“伯夷、叔齐不念人旧恶,所以别人也不怨恨他们。”伯夷、叔齐非常耿介,这样的性格却能不招人怨恨,正是因为他们对所厌恶的人,只要能改过,就不再放在心上的缘故。

孔子又说:“齐景公拥有马匹四千,死的时候,百姓不认为他有德,所以不加以称颂。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饿死,百姓到今天还称颂他们。可见百姓是否称颂一个人,看中的不是他有多少财富,而是他有多少德行。”

后来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啊。”

子贡问:“他们后悔吗?”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呢?”

(出自《论语》)

【明慧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渊派裴寂和内史令萧瑀查处。刘文静借机又发泄自己的不满:“当初太原起兵时,我任司马,和裴寂的地位差不多。如今他的官职远在众臣之上,我内心的确不满,酒后难免口出怨言。”
  • 古人曰:“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在柳下季看来,诚实不欺的品质比什么都宝贵,因为这是立身之本,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 隋朝有一官吏叫郑善果,其父亲叫郑诚,母亲崔氏,清河(今河北)人。在郑善果尚小时,父亲郑诚便战死沙场,郑善果由母亲一手抚养教育长大。母亲崔氏非常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理国家的方略。
  • 宋璟,唐朝邢州南和(今邢台市南和县)人。唐玄宗时的著名贤相,刚直有节,守法持正。性喜梅花,所作梅花赋,世所称誉。
  • 【大纪元4月16日报导】传颂森林和海洋乐音系列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蓉台北十六日电)借着口簧琴传情,泰雅族在古早的时候,就利用大自然的桂竹做成乐器,做为娱乐之用;而另种少见的 (首或)首笛,则是猎人胜利回来展示凯旋的号角;这些古老的音乐,虽仍传唱,但很多已简化,学者余锦福致力于找回这些传统文化,并精致化,让泰雅族的乐音展现更多元的活力。
  • 中华传统文化中“尊师道”的文化内涵在民间根深蒂固,“程门立雪”这则成语表示的就是尊敬老师,诚恳求学,它来源于《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大纪元4月1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守国高雄县十九日电)高雄县日本社区营造参访团今天参访被联合国教科文委员会指定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的日本歧阜县白川乡合掌村,县长杨秋兴表示,合掌村仅靠保留传统文化每年便可吸引大批观光人潮,这项成就值得高县茂林乡规划石板屋社区营造参考。
  • 据信息时报报道,近日,一套“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在天汉网等论坛流传,不仅让许多网友“心痒痒”,觉得设计方案很漂亮,希望毕业时能穿上“中国式学位服”, 更再次引起人们对“复兴汉服”运动的关注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