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暴君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如果不是小青问我:“你最害怕妈妈哪一点?”我也不敢说我最怕妈妈“晴时多云偶阵雨的脾气”。
这并不是背叛妈妈,或故意说她的坏话,因为它是事实嘛!

爸爸说,妈妈有些“歇斯底里”,歇斯底里是什么意思,我真的搞不清楚,我猜“歇”大概是“歇歇脚”的意思,那“里”是不是“在家里”呢?歇斯底里合起来应该是一种“在家里好好休息”的病啰!
我想我猜得没错,因为妈妈实在太忙了。她每天八点以前就出门,晚上八、九点才回家。妈妈是做设计的,她说那是一种需要“创意”的工作,灵感来的时候就要赶快做下去,不可以休息。

所以,一星期中大概有三、四天见不到她的踪影,好不容易看见她了,却又摆出一张“女暴君”的脸孔。

我在她的眼中,随时会在刹间变得一无是处,一无可取。

她总是说,我和爸爸一样,都不体贴、不温柔、不听话、不乖、不了解她的辛苦,从来不在她回家的时候,为她倒杯茶,问她累不累?

但是这些话对我来说并不公平,因为她总是要求爸爸九点就得让我就寝睡觉,而她又常常九点以后才回来,我怎么可能替她服务嘛!除非我“梦游”。

爸爸也有怨言,有一次他跟我开玩笑说,他要去找支“魔棒”,以后只要在我额头上轻轻点一下,我就会睡着了。

因为如果在妈妈回来前我还没睡着,妈妈就会和爸爸大吵一架。

难道我没有优点吗?

这是我最近一个月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如果我没有吹牛的话,应该有哇!比方说,我会帮爸爸按摩,替弟弟洗脸,会帮妈妈洗菜,还有带爷爷、奶奶到附近的公园去散步,替小狗哈莉洗澡,喂小灯鱼吃饭,如果按照书本上的标准,我应该是个好孩子啊!

除非这个世界有两套标准,大人们可以在高兴的时候就夸你很乖,不高兴的时候就说你很坏,或者他们是依自己的看法来决定我是好孩子或是坏孩子呢?

其实,大人们怎么看我都无所谓啦!只是我很想告诉妈妈:她的晴时多云偶阵雨的脾气,不仅让我害怕,更令我担心,担心她会不会因为压力太大,而得了那种“头壳坏去”的病?

在妈妈面前,我已经没有信心了。我害怕从我口中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变成她骂人的题材。比方说,上次问她什么时候可以带我去动物园玩,她就吹胡子瞪眼睛的臭骂我一顿,她说我简直是妖怪转世来烦她的,不懂得大人辛苦,每天只知道玩玩玩、吃吃吃、睡睡睡。

有句成语满适合形容我现在的情形,那就是“动辄得咎”。

记得心理学家叔叔曾经说过,这样的教育方法,并不符合“比马龙定律”,意思就是说,我会在妈妈的负面评价下,成为一个妄自菲薄的人,以我目前的情况来看,好像真的耶!

老实说,我不怪妈妈,但我真的希望她能把自己的生活调整一下,比方说,星期假日和我们一起到郊外走走,让全家人都能把“郁卒”的心情抛到九霄云外,而不要把工作压力一股脑儿的发泄在我们身上。
大人心情不好还可以去唱KTV,看MTV,最起码,也可以打骂小孩子出气!而我们小孩子通常就以咬咬手指头,抓抓头发,或重复洗手来平衡情绪。

精神科医生称这种现象为“强迫性精神官能症”,听起来很凄惨的!

其实,大人们也要多多体谅我们哪!否则我们不就成了“小孩真命苦”嘛!

摘自:游干桂所着《宝贝在说话》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曾听心理学家说过,孩子并不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但说来奇怪,我那五岁的儿子,似乎不是如此。记得华航发生空难不久,我们全家到澎湖旅游,临上飞机前,我的儿子硬是不肯登机,后来“查明”原因,才知道,他自从看了华航空难事件报导之后,便一直认为“凡是飞机,就会爆炸”。
  • 每一个父母亲,都很希望自己拥有一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小孩。你喜欢吗?我有一位远房亲戚也有此愿,但是他们的方法却很“糟”。
  •   说什么也没人相信,我常常与大师为伍。莫大年就说:“我看你一定得了吹牛症,才会每天不停的吹牛。”其实,我真的没有吹牛。
  • “玩火千遍也不厌倦”,是我家七岁儿子的标准生活写照。不论我们在不在家,只要他找到火柴或打火机,就一定会高兴的尝试火的实验。
  • 每次我展露歌喉时,老妈总是狠心的拿一把“铁锤”,锤杀我的自尊,说我“鬼叫,鬼叫”的,或是“比杀猪还难听”,或是“狗吠”。鬼叫我真的没听过,我曾试着问老妈,鬼叫的声音到底像什么?但她总说不出个所以然,我相信一定很难听,很难听。
  •   我常提醒父母,孩子生下来之后,这个世界就提供了两亿个疑问,等待他的细细探索,于是所有的小孩,都将是个理所当然的“好奇族”,他们对“火”好奇,对机器人会动也大大不解;对碟影机好奇,于是他们用“触摸”寻找答案。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