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君王为何多有始无终?

陆文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二十四史中的《陈书》里,原作者有一段论述,对“历代君王多善于始,而不能善于终”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和答案。现译述如下:

纵观历史上的君王们,他们在继承王位之初,都希望自己与日月齐明,与天地同辉,与五帝、三王同垂青史。

然而,他们当中能够一如既往,善始善终的就很少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大都只有平庸之才,品性可以游移。他们虽然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被嗜好和欲望诱惑着。

仁义道德有利于事物,但非一朝一夕所能养成;嗜好欲望合乎人性,而且近在身旁。近在身旁的东西,不会长久离开;路途遥远,则难以使人坚持原有的志向。再加上阿谀逢迎之徒,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以取悦、诱导他们。使他们的欲望,就好比顺着山坡滚动的圆物和顺流冲决堤坎的河水一样,愈演愈烈,不可收拾。

在这种情势下,君王如果不能从坚信神灵、感受神启,察看天象、警戒自己,从而培植善心、增进道德;那么,谁会愿意抛弃自己所喜爱的嗜好和欲望,而以百姓为念呢?

所以,在历史上,像周成王、周康王、汉文帝和汉景帝这样的明主,千载难逢。而象夏桀、商纣、周幽王和周厉王这样的暴君,代代都有。这就是历代君王中,有许多人不能善始善终的原因啊。

那些昏君们,毒害宗庙社稷、遭受杀身之祸,被天下人耻笑,难道不令人痛惜吗?

笔者从上面的论述中,体会到:谁要想坚持做好人,办好事,一辈子把路走正,把正路走到底,不在半路上不知不觉就走歪了,走邪了。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里面,坚信神灵、感受神启,领悟神意、警戒自己,从而不断的培植善心,增进德性,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是君王而已,人人都应该做好人,一直做到底!经常想想“三尺头上有神灵”“善恶有报”“天不可欺”这些有益的教言,是有好处的。

转载 正见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8/5/54211.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敬重道德。古人云:“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孔子办学设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也以“德行”为首。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同样如此。
  • 松赞干布对自己能娶文成公主为妻十分高兴,他说:“我的父祖辈没有一个人能和上国通婚,我能娶大唐公主为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便在公主经过的道路上建筑一座城寨,如中原的雕楼,气魄雄伟,十分壮观。
  • 观看了神韵晚会的节目---《创世》,不禁惊奇于中华传统的历史悠久,余韵流芳。主佛驾着飞马拉的天车与众神立下誓约:随我下世,做一千年的王!
  • 中华文化出自神传,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对于现今讲究实证和考据的许多学者来讲,认识这个观点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可是即使是从常人所理解的学问的角度看,当研究深入下去时,也会发现中华文明(以汉文明为主体)与其他种族、民族的文明相比有着极大的不同。简言之,中华文明从其创始之初就是一个完善庞大的“表意符号”系统,旨在通过文字、服饰、音乐、建筑、美术等各种可以展示的形象(为了顺应现代学者的观点,姑且将这些领域都称之为“符号”吧)来揭示深奥的宇宙与人生的真理;并且归止于生命的升华,与自然宇宙的相融。随着朝代的更迭,这个系统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并且不断加入新的内容。
  • 明朝政治家张居正曾经讲过:“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就是安己;扰民者将自扰之。庸官们不明此理;贪官们则反其道而行之,造成百姓困苦不堪,当地治理混乱,最终自己也被搅扰不堪,甚至被罢官而去。古往今来,多少的教训,都阐发一个为政哲学,就是:为官者当造福一方,一定要谨防百姓破家,不可使百姓家破人亡。
  • 有一年,郑国起兵攻伐陈国,并且攻占了陈国,然后,郑国派子产向晋国奉献战利品。晋国人对郑国的使臣子产很不以为然地质问:“陈国的罪过在哪里?郑国为什么要兴兵攻打它?”
  • 鲁哀公问孔子说:“国家的存亡祸福,真的是由天命决定的,不单单是人为的吗?”
    孔子回答道:“国家的存亡祸福,都是由执政的人自己决定的。反常的东西或现象,是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的。”
  • 孔鲤,字伯鱼。有一次,孔子对伯鱼说:“鲤呵!我听说可以让人整天不觉疲倦的,大概就是学习吧!有的人,容貌不值得看,勇力不值得怕,祖先不值得称道,家族姓氏也不值得一提,可是终于成就了有益于社会的大业,名声播扬四方,并能流芳百世的原因,难道不是学习的结果吗?
  • 孔子接着说:“这就好比使用弓箭,必须先调好弓弦,才能使箭强劲有力的发射出去;又好比驾驭马车,必须先让马拉好车驾,然后才能要求马跑得又正、又稳、又快。...
  • 据《孔子家语》一书记载,孔子担任了鲁国的大司寇以后,有父子二人不和,来打官司。孔子把他们父子二人,拘押在同一间牢房里,也不判决。在这期间,孔子叫吏员暗中监视:不要让他们父子发生冲突,并适当劝说他们和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