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大学第一届学术月特稿(22)

李大雄:中国君主制的特色及其演变(上)

李大雄
font print 人气: 97
【字号】    
   标签: tags:

中国的君主制从采集、渔猎文明开始,贯穿农业文明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君主制从酋长联盟开始,经由以氏族为主体的酋长邦国组成联盟,推出共主,逐渐根据经济的发展形成封建共主制,之后发展为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大一统国家格局,其中加杂着王道政治与王术政治的角逐。在西方强势文明的侵袭之下,为挽危局而进行了君主立宪的尝试,最终被民主体制所替代。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君主制发展轨迹的探寻,阐述中国君主制政体的管理特色及演变历程。

一、传说时代的国家管理模式

中华文明从传说时代开始。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传说中的人神共处时代,神州大地先后出现了天皇、地皇和人皇三位神祗,天皇将民众分为部落,由部落推选或指定的酋长管理。地皇固定了日月出现的时间,规定历法。人皇把中国分为九州,分封自己的九个弟弟各管一州。之后又有“有巢”、“燧人”、“伏羲”、“女娲”、“神农”五氏,分别教人筑屋、取火、渔猎,设官员、定婚嫁,教人治病、种植、畜牧。炼五彩石补天,杀神龟取其四足重新支起大地,还用芦草烧灰吸干泄漏到地上的天水,形成平坦而肥沃的华北平原。三皇五氏在漫长而久远的年代里,为中华文明奠基。同时确立了分封而制的治国理念。

大洪水过后,黄帝部落由中亚向黄河流域迁徒,并与炎帝决战于阪泉之野。炎帝败而与黄帝结成同盟,共同与蚩尤会战于涿鹿。蚩尤败而九州定,天下共推黄帝为共主。信史中第一个酋长联邦制国家形成,同时代表着中华文明中君主制政体的正式形成。

在酋长联邦制政体中,联邦中的各个部落是原有的,依三皇五氏的创制而形成,是神传给人的原始的社会管理模式。各部落依照血缘关系,由不同的氏族联盟而成,部落的首领由推选或前任指定而成,德高而望众。当时的黄帝也是有熊氏部落的首领,中原各部落尊黄帝为天下共主,号称天子,亦因其德高望众之故。

由黄帝主导的酋长联邦国,是中国王道政治的开始。给中国后来的天子开启了“武功文治,与民休息”的开明君主政治之路。他建都邑,立百官,制典章,举贤能,封禅祭天,大治天下。还命臣民建屋室、种五谷、作衣裳、造舟车。在黄帝时代,文字、医学、算数、历法、乐器、陶器、蚕桑等各种发明相继出现。后世认为中华文明奠基于黄帝时代。在黄帝治下,国家安定、富足,人们谦让和睦,风调雨顺,虎豹亦不伤人,造就了“道行天下,人间天堂”的盛世典范。

黄帝之后,颛顼教民养殖,推算四时、制定礼义。帝喾行仁德而不失威严,温和而且守信,修养自身,道德高尚,天下无不归顺。帝尧仁德如天,智能如神。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晚年禅位于舜。帝舜观天象,祭上帝,巡四方,校正四时节气、统一音律和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修礼仪,明刑罚。晚年禅位于禹。

在酋长联邦制政体中,君王是德高望众者,起先由各部落共同推选而成,对国家的治理主要依靠道德教化。继位的后世之君亦因其高尚的德行而被各个部族认可。酋长联邦制是一种松散的政治联盟,依靠柔性的王道政治统一于同一天子。君王普遍道德高尚,受到各邦的认同和推崇,从而逐渐确立了君王权威。君王由有德而有威,有威而有权,铺垫着后世君主帝制的道路。

禹之后,各部落不认传贤,认传子。开始了中华君主制中家天下的历程。

二、三代时期中国封建制的特点

大禹王传贤于益,各部落并不认同。益便让位于禹之子启,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夏、商时代,中国的君主政体基本还是以酋长联邦制为主。各部落演变成为了诸候,分布于天子都邑的四方。夏时,规定对地方的管理是以部族首领为诸侯,称为“伯”或“牧”。诸侯必须服从夏王的政令,对王朝承担贡纳、朝见、服役和随从征伐的义务。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大家族的族长。所以,古人说,夏王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夏时出现诸候,但尚未同现大规模的分封制,仍属酋长联邦制政体。但较之五帝时代,君权已有了大大的加强。贡赋制度的实施打破了以住联邦制中天子与其他酋长的“平等”地位。天子国都周围五百里以内向天子交纳谷税,各地诸候也以此效仿,但纳税的土地远无天子之大。此时,开始出现天子分封卿大夫采邑的制度,各诸候亦有此效仿,分封建制开始显现。

商是夏的诸候国,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夏末随着商的不断强大,加之夏代势微,商汤以有道伐无道,灭夏而自立。商袭夏制,修德政则国强,施昏政则国弱。混乱、迁都、复兴、衰亡,六百年由汤至纣。周三世修德,“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纣王无道,周武王以有道伐独夫,天下归周。

武王灭商之后,大行分封建制。史上所说的分封制,主要是指周王朝。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个,同姓之国四十个。以此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加强对各地的统治。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形成了以封建制度治理国家的体系。西周封建邦国打破了以往的部族形式,分封到各地建立的王国,不再以部族集团的首领为统治者,而主要以周王室的同姓亲族为分封对象,重新建立一套体制。同时确立了嫡长子世袭制,明确了各级行政权力的继承问题。

周代以礼乐治国,制定了繁杂的周礼。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名目繁多。以此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如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乐舞数量也有差异。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礼乐制度自周公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礼”强调的是“别”,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则是“和”,即所谓“亲亲”。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又通过“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的区别,确定了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较之夏商两代,从制度上确定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三皇五帝以“德政”治天下,以个人的品行“威”天下。至三代,君王不足以用德行服人,改而制“礼”,用等级和威权来约束人,虽不失王道治国的正路,却也不见了三皇五帝带功治国的智慧。不久天子势微,诸候争强。而周王却能以诸候制衡之力,苟存于列强之间,安享着“周道虽衰,天命未改”的自信。

三、始皇拒分封,郡县制的起始

秦统一六国,最终去除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统一之后秦王赢政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乃合三皇五帝之名,自称皇帝,并不知道他所拥有的土地甚至不如周公分封诸候时广大。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就地方政区机构设置问题进行了两次宫廷大辩论。“分封”与“郡县”之争,正是围绕上述内容而展开的。丞相王绾、齐人淳于越等人主张恢复三代分封,而廷尉李斯则力排众议,认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宇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史记秦始皇本纪》)故而最后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建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规定了一整套严格的皇帝诏令制度,规划并置建起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严密的行政管理机构。

1、在中央正式确立并完善了以“三公”、“九卿”机构为主的国家中枢及行政管理机构,使之分掌决策和行政诸权。

“三公”各府是秦代国家的中央中枢决策机构。“三公”府即指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府。丞相府,是秦代中央最高的中枢决策机构,其职能为:“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

太尉府,为秦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秦之尉府机构亦置设于战国时期,当时仅为大良造府辖下的一个军事分支机构。后大良造府被废置,尉府遂升为高等军事机构,秦统一后成为定制。

御史大夫府,为秦代中央最高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府,其职能为掌纠察百官,兼为皇帝的秘书机构。

秦代中央“三公”各府机构的设置,体现着君主帝制时期的分权思想。丞相府统领百僚,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但无统兵之权;太尉府统兵,但无调兵权,调兵权力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府虽无太大的实权,但其掌管监察百官,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参与机要,对其他两府机构尤是丞相府有明显的监督掣肘作用。“三公”分权,使君主能够实际掌握和控制整个国家,不至于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在君主制政体下,君主真正拥有掌控国家的权力,如同民主制政体下公民真正拥有掌控国家的权力一样,是非常必要的。

“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是秦代中央的行政执行管理机构,分管着秦代中央政府各主要行政部门的事务性工作。如,宗教礼仪、宫廷警卫、司法、外交、皇室宗族事务、中央财政等。

除上述“九卿”诸机构外,秦代中央还设有其他一些行政机构。如有客卿,为秦中央接纳、安置外来“贤士”之机构。中尉,是秦代京师治安管理机构。将作少府,为秦代管理监造宫室工程的事务机构。典属国,为秦代少数民族事务管理机构。主爵中尉,为秦代列侯封爵事务管理机构。太子、太傅及少傅府,为秦代皇子教育管理机构。其他的还有詹事、将行、侍中、中常侍等等。秦代除以“三公”机构中的太尉府“掌武事”,总领军队外,在其辖下还有其他一些军事机构组织,如大将军府、上将军府、裨将军府、护军都尉府等。

2、在地方正式建立了郡、县两级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秦始皇把秦朝版图从东至辽东,南至南海,北至九原(包括西部秦国故地)的广大疆域分为36郡。以后,又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增至46郡。
秦代郡级机构内有三主吏:监御史、郡守和郡尉,仿中央机构模式,三权分立。郡守治民,郡尉典兵,郡监御史掌监督。郡下辖县,县下设乡,乡下设亭。由此形成了完备的中央集权体系,摧毁了传统的采邑分封制。

自秦以降,历代君王延袭秦制,间或郡县与封建并行,成为后世中国的主要政治体制。

秦始皇彻底否定了自传说时代以来,天下共主,分封治国的格局,进行了一次由王道政治转而王术政治的大胆尝试,他一改过去德治国家的说教,以严刑苛法治国,梦想万世而为君,却三世亡国,帝祚十五年而已。(待续)

(本文转载自未来中国大学校刊《大学视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正统文化博大精深,内中有修炼文化,也有针对非修炼人的常人文化。道家和儒家分别是这两方面正统文化的代表。道家讲修炼,儒家讲修养。修炼体现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是出世的行为准则;修养体现的是儒家在社会现实层面的中庸仁和,是入世的行为规范。
  • 罗摩衍那的故事告诉我们修炼者们对道德的坚守,以及对世间伦常的维护。为了实现其父亲的一句诺言,罗摩可以主动放下王位去流放, 而他的妻子和兄弟也是舍弃一切相跟随。为了取得世人的信任,保持民风的淳朴,罗摩可以遗弃怀有自己骨肉的爱妻,这在今人看来是傻到底,或者说冷酷无情,甚至会被有些人说是装样子,为了一个好名声不顾一切。
  • 最该尊敬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从敬天仰神的高度看是老子。首先老子是一个负有重大使命和具高德出奇功的隐修者,跨世纪修成中华第一大道,同时老子是 "道家搭台,儒家演戏"的一统皇朝历程的道德思想文化的奠基人,为延绵数千年的华夏文明注入了圣人神韵。
  • 中共执政将近60年了,由于中共长期的党文化宣传教育,从小灌输,天天忽悠,现在非常大一部分中国人存在着这样错误的认识:就是把中共当成中国,这势必会有以下定义的延伸:爱党就是爱国,为党效力就是为国效力。特别是在中国的行政部门,公检法,警察、军队、监狱这些地方工作的中国人,他们在自己的大脑中存在很明显的模糊概念,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挣国家的钱还是共产党的钱,自己是在为国效力还是在为党效力。
  • 在人类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外求的重物质导向的西方文化,和内省的重精神修炼的中华文化,这两大文化导致了东西方不同行走轨迹。
  • 西方哲学的发展在古希腊的前亚里斯多德时期,最早表现为朴素的生命科学,这个时期的西方宇宙论保留着一些上古修炼体悟之学的痕迹,表现出朴素的生命科学倾向,如泰勒士认为“万物都充满了神”,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是不朽的东西,并且在轮回中可以转变为别的生物,恩培多克勒据说行过神迹,苏格拉底为见证神谕而献身,而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则是与犹太教的创世说可以相提并论的另一种西方神创论文化传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