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道

观心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古诗的律与韵不是古诗本身的特点,而是汉语及文字的抑、扬、顿、挫的规律在古诗体裁上的自然体现。自然、无为是古诗的特性,其实也是中华神传文化之共性,而古诗最能体现传统文化半神文化的特点。

古诗的意境和韵味,往往最为人所津津乐道。意境好理解,就是诗意中表现出来的境界,韵味之“味”又是什么呢?比如这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实意境好,后两句韵味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讲出来了个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在不同的更高空间都有体现,就像一扇门一样。我们看花的时候,能闻到看不到摸不着的香味,香味是一种物质,这个韵味之“味”也是一种物质,对应着更广的境界、更高空间。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有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在清静无为的状 态中写真写实,在无我的状态中明理。越真越平淡,越平淡音律越美、自然押韵天衣无缝,对应的内涵越深、余韵袅袅。

中国古代是诗的国度,可分两类:一是“临境感叹、恋物伤情”类。比如:咏志类及为国、家、恋情而发的感慨、感受。特点是把自己局限在眼见为实的景物中、在情感的感受中体现个人人生境界、志向的高低,所谓以诗寄情、歌以咏志,写的是虚我,发的是妄念;而更高境界的诗往往是在超越景物之本身,达到类似修炼人“身在红尘,意在方外”的状态中写出来的。在无为的状态中,在事物表面的常态、常识、常理中自然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及神韵,这也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吧。

诗的水准和作者的境界是相辅相成的。诗的境界越高,水准越高;境界水准越高,越平淡、简洁:于平白中现真境,在平常中见真性。而境界是重德修心修出来的。

如果说自然、无为是古诗的特性,是中华神传文化之共性;那么,重德修心则是古诗及中华神传文化的根本。@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冬至日头炎 阴霾似青烟
    天地五行乱 阴阳倒运悬
  • 南海潮汐至 珠江水上流
    绿荫长堤里 钓者倚栏悠@
  • 山水写意人淡闲
    几间陋室疏林间
    不见人间真景物
    只将风骨存纸宣
  • 门前两棵树 名曰四季青
    终年奉嘉色 一生不负春
  • 山高行路难 岭横生计贫
    风景这边好 定是异乡人
  • 异乡有异趣 家乡有家忧
    两者皆不是 此生乐悠悠
  • 芒种芒种,花神敬送。 芒种芒种,稻谷紧种。
  • 雾漫十里连天浓 曦绽一曙破长空 东风涌浪云涛散 碧泉寻仙驾紫龙
  • 山河颤。危崖畔。震灾瘟疫刀兵患。 邪党败。灵魂卖。毒誓追命,众生糟害。坏。坏。坏。
  • 愿弘十二大医王,善逝如来赐妙方。 解厄扶危除恶趣,消灾延寿保安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