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之道

觀心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古詩的律與韻不是古詩本身的特點,而是漢語及文字的抑、揚、頓、挫的規律在古詩體裁上的自然體現。自然、無為是古詩的特性,其實也是中華神傳文化之共性,而古詩最能體現傳統文化半神文化的特點。

古詩的意境和韻味,往往最為人所津津樂道。意境好理解,就是詩意中表現出來的境界,韻味之「味」又是什麼呢?比如這首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前兩句寫實意境好,後兩句韻味強。「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講出來了個一個真理,這個真理在不同的更高空間都有體現,就像一扇門一樣。我們看花的時候,能聞到看不到摸不著的香味,香味是一種物質,這個韻味之「味」也是一種物質,對應著更廣的境界、更高空間。蘇東坡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還有南宋詩人陸游的〈遊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在清靜無為的狀 態中寫真寫實,在無我的狀態中明理。越真越平淡,越平淡音律越美、自然押韻天衣無縫,對應的內涵越深、餘韻嫋嫋。

中國古代是詩的國度,可分兩類:一是「臨境感歎、戀物傷情」類。比如:詠志類及為國、家、戀情而發的感慨、感受。特點是把自己局限在眼見為實的景物中、在情感的感受中體現個人人生境界、志向的高低,所謂以詩寄情、歌以詠志,寫的是虛我,發的是妄念;而更高境界的詩往往是在超越景物之本身,達到類似修煉人「身在紅塵,意在方外」的狀態中寫出來的。在無為的狀態中,在事物表面的常態、常識、常理中自然體現了事物的本質及神韻,這也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吧。

詩的水準和作者的境界是相輔相成的。詩的境界越高,水準越高;境界水準越高,越平淡、簡潔:於平白中現真境,在平常中見真性。而境界是重德修心修出來的。

如果說自然、無為是古詩的特性,是中華神傳文化之共性;那麼,重德修心則是古詩及中華神傳文化的根本。@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冬至日頭炎 陰霾似青煙
    天地五行亂 陰陽倒運懸
  • 南海潮汐至 珠江水上流
    綠蔭長堤裡 釣者倚欄悠@
  • 山水寫意人淡閒
    幾間陋室疏林間
    不見人間真景物
    只將風骨存紙宣
  • 門前兩棵樹 名曰四季青
    終年奉嘉色 一生不負春
  • 山高行路難 嶺橫生計貧
    風景這邊好 定是異鄉人
  • 異鄉有異趣 家鄉有家憂
    兩者皆不是 此生樂悠悠
  • 賴蕭調鼎鼐,新政盼鴻圖。 革弊奸頑剷,掄才社稷扶。 財經聯世界,科技盛園區。 心手連朝野,邦家展壯途。
  • 江河盈盈麥粒滿, 織女祈福蠶神誕。 謙必受益滿則損, 大德古聖命小滿。
  • 法鼓清音蕩塵心 威震神髓迷人醒 昨日業身天遠逐 今夕正念法中定
  • 微風煙雨醉荷塘,蠶白榴紅枇杷黃。 杜宇聲中青穗飽,幾人圓滿返天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