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孩子何必掉眼泪(6):给予犯错的空间

给孩子犯错的空间
黄金源 (特教博士,儿童问题咨询专家)
font print 人气: 26
【字号】    
   标签: tags:

吹毛求疵是父母管教子女最容易犯的错误。爱之深、责之切是一般父母的心情。父母们常恐惧孩子成长过程中,学坏了任何一点点不好的行为,会贻害终生。因此,父母在管教子女时,常常是无微不至的批评。但是其子女每日醒来,则需面对永无止境的责骂。

吹毛求疵的父母忽略了一个事实:十全十美只是一种理想,而非现实。十全十美的人,其实是不存在的。做父母只要稍作自我检讨便知:父母自身亦有一大堆缺点,人生何尝完美?父母自身是一成熟的个体,都无法完美,为何要求子女十全十美。孔子的弟子颜回,因为他不贰过,便被尊为亚圣,可见圣贤也会有过错,何况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因此对孩子的过错应善加区别,重要的才强调,不重要的不妨忽略。对孩子大多数的行为问题,最好视而不见,留给孩子一些犯错的空间。

笔者在美国留学期间曾利用圣诞节半价促销之机会,买了一个一克拉的钻戒,兴冲冲地告诉友人,想不到那位友人竟然脱口而出地说:“二千元的钻戒有什么好!”我立即说明这钻戒无论是色彩、切割及亮度都是一流的。那位朋友竟不屑一顾地说:“唉!如果你用高倍显微镜看,一定可以找到瑕疵。”

其实,任何漂亮的钻石,若用高倍显微镜来透视,大概都可以找到瑕疵,人何尝不是如此?然而在这不完美世界中,每个人才有奋斗的空间。

一味吹毛求疵地管教子女,会有下列的副作用:

1、吹毛求疵容易引起子女反弹,甚至积怨在心,破坏了亲子关系。其实当亲子关系良好时,子女若有任何犯行,只要父母轻轻的给予点醒,子女便会立即改过。相反地,若是亲子关系不良时,父母任何善意的指导,都可能惹起子女的重大反弹。

2、吹毛求疵有狼来了的效果,当孩子有重大行为问题时,各种管教方法易失去效力。因为吹毛求疵的批评责骂容易混淆“何者重要?何者不重要?”常常吹毛求疵的父母,当他们采取任何管教行动时,子女必然会觉得:那张破唱片又再播放了。

下列几个父母们常提及问题,反应吹毛求疵的反效果。吹毛求疵不仅不会使子女更完美,反而是变得更糟糕。

1. 父母:“我的孩子不怕骂,为什么?”
笔者:“因为你一开口就骂,谁愿意听?”

2. 父母:“我的孩子都不怕打!”
笔者:“因为你孩子的皮被你打厚了。”

3. 父母:“我的孩子原来发音不清,找语言治疗师作语言矫治,结果现在一句话也不说了。”
笔者:“因为语言治疗师一再指责其缺点。”

给孩子犯错的空间的另外的一个意义是:当你的孩子的偏差行为很多时,你不要尝试修正儿童的所有偏差行为,因为这样做不容易成功。比较明智的作法是:选择2-4项影响将来较大的或较严重者的偏差行为来处理,其它的偏差行为暂时予以漠视不理。等所处理的行为较进步后在处理其它的偏差行为。这种只选择少数行为优先处理的作法,可适用于过动儿,或其他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儿童。初任教师或初接一年级的老师,也可使用此方法来作班级经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个父母的共同想法与期望。所以每个父母知道他们怀孕后,就开始注意营养的吸取,避免感冒、吃药,希望宝宝出生后健壮聪明。可是有些儿童年龄逐渐镸大后,开始出现不听话、抗争,甚至各种偏差行为,当初的期望完全落空。教养孩子变成苦差事。许多父母被子女的偏差行为气得暴跳如雷。父母也把孩子打得哭哭啼啼,自己也伤心掉眼泪。
  • 莎士比亚曾在其名剧“皆大欢喜”(As You Like)中,阐释人生如戏,每个男男女女都是演员。事实上,生而为人每天扮演许多角色。归附角色对一个人是很可怕的。因为当一个人被归附某种角色开始,他便会努力学习该角色行为,卖力演出,并养成了人格角色,从此一辈子抛弃不掉该角色......
  • 在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名的理论,叫做“自我应验的预言”或者称之比马龙效应。其主旨都在说明当一个人被“认定”或“归附”一个角色后,他个人很可能实践了所被归附的角色。
  • 管教子女时,父母应对自己使用的语言谨慎小心,父母或许不会唐三藏的紧箍咒,然而父母平日所使用的语言,仍然有着紧箍咒般的魔力。老师也是非常有机会使用语言魔咒伤害学生的人。语言所以有如此偌大的魔力,主要在于语言的暗示力量。
  • 赞美有如糖果,享用起来甘美而心情愉悦;批评有如药丸,味苦而令人难以消受。假如每个日子时时享受别人的赞美,人生将会多么美丽。亲子关系何尝不是如此,胜利与成功只有在掌声与欢呼声中,才显出它的可贵。失败可怕不在失败本身,而在失败后的批评与责难。亲子之间若能多用赞美少用批评,则亲子之间会更美满。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