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孩子何必掉眼泪(17):倾听孩子感受

12招: 倾听与接纳孩子的感受;不一定要接受孩子的行为
黄金源 (特教博士,儿童问题咨询专家)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在日常生活中,每日接受外来及内在的刺激甚多,有刺激就有反应,反应包括感受与行动。其心理历程如下图(请点击看大图):


事件本身属物理世界,它客观存在,彼此所见略同。但认知与解释则受个人欲望、需求、经验、思维习惯(悲观、乐观)、心理状态(焦虑、恐惧、喜悦….)等因素所影响,对事件的解释会因人而异。
<--ads-->
兹举数例说明之:

例一:同样是“良辰美景”:有些人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怵目惊心的感觉;有些人会觉得:鸟语花香,风光明媚,使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对失意的人,却是触景伤情,不禁涕泗纵横。

例二:同样是“下雨天”:对农夫而言,可能是久旱逢甘霖;对恋人而言,那是和她共用一把伞亲近她的机会;对正要出门旅游的人而言,心理会咒骂天公不作美,破坏了旅游计划。

认知与解释受个人内在心理世界影响,属主观世界,对同事件每人的解释不同,其感受与反应也必然相异。感受系来自认知与解释,每个人对自身的感受也必相信是真实的,然而在旁人眼光中,因为缺乏相同的认知,因此很容易认为此种感受是错误的、荒谬的。

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种感受的差异。

小孩子对妈妈咆哮的说:“我讨厌你、我恨你,你只是偏心大哥,你根本不了解我,你根本不爱我。”妈妈听了这些话,会觉得好委屈,因为她深爱他,他却不了解她。

案例解说:孩子的认知:“妈妈偏心与妈妈不爱我。”在客观事实也许不正确,但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则必相信其正确性。因此,他的感受“讨厌与恨”也是十分真实。妈妈深爱孩子,孩子却恨她,妈妈的委屈也是十分真实。二者的感受,虽未必“正确”,但却都是“真实”的。

上述的基本观念是,每个人的感受从别人眼光看来,纵使十分荒谬,但对自己本身却如此真实,不容许否定。因此,肯定当事人的感觉是必要的,,但当事人若表现不好的行为,则要拒绝接受。

例如:二位兄妹吵架,哥哥打了妹妹,妹妹痛哭流涕,妈妈前来劝架,并责骂哥哥说::“大德,你怎么可以打妹妹呢?”大德回应说:“妹妹坏死了,把我的飞机模型弄坏了,我讨厌她,恨死她了希望她死掉。”妈妈生气地指责:“大德,妹妹很乖,你怎么可以恨妹妹呢?”

案例解析:大德恨妹妹,希望妹妹死掉,这种想法对妈妈而言是荒谬、不应该的。但对大德而言,却是真实的。妈妈的反应否定了大德的感觉,会使大德觉得妈妈不了解他。

正确的做法是承认大德的感觉,但大德打妹妹是不对的行为,不要接受。妈妈的正确反应是:“大德,我知道妹妹弄坏你的飞机模型,让你很生气,很伤心难过。但是打人是不对的行为,我不接受你打妹妹的做法,你应该告诉爸爸或妈妈,我们会处理。”

为人父母应该了解:“感觉是真实的,不能被说服的”。唯有肯定子女的感觉,才能进一步沟通;否定子女的感觉,其结果便是切断亲子沟通。

再举数例说明肯定与否定感觉的处置方法:

例一:
情境:有位浪迹在外的先生,每周末搭火车回家。有一天,他对太太生气的说:“我恨透坐火车了。”

处置(1):“怎么会呢?坐火车可以观赏风景,也可以看书,可以观赏人生百态,我好喜欢搭火车。”(否定感觉)

处置(2):“说真的,每个礼拜,你回来台北—台中奔跑,真的好烦、好累,我了解你的心情。”(肯定感觉)

例二:
情境:一连下了好几天的雨,小朋友在教室内闷得发慌,喃喃自语道:“雨下个不停,不能出去玩,好讨厌。”

处置(1):“又不是我要下雨,你怪什么?当学生的不知道要用功读书,总是想玩。”(否定感觉)

处置(2):“这种天气让你们烦死了…”(肯定感觉)

例三:
情境:一位被脑性麻痹儿子拖累得死去活来的妈妈,抱怨道:“我真想把我的孩子杀掉!”

处置(1):“虎父不食其子,为人妈妈的,怎么可以恨自己的孩子呢?”(否定感觉)

处置(2):“这孩子带给你的痛苦实在太大了,你为他牺牲也够多了,但杀人是不对的行为。”(肯定其感觉,但拒绝接受不好的行为)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许多行为或事情常常是无法改变的,针对这些行为加以指责,于事无补却又有副作用:一者破坏了双方(亲子、师生)的关系,再者又加深对对方的伤害。批评的目的是要受批评的人改善其行为。批评者若不明确指出你一行为应该改善,受批评者将不知道何种行为应该改善。
  • 批评的坏处不胜枚举,管教子女如能避开批评、责骂,最好就避开之,以减少它的副作用。但是,你的子女无可避免会有诸多不合常规、要求、道德、风俗等的行为,必须予以指导修正。
  • 不论孩子是干扰了你的行动或生活起居,或影响你的名誉,你都应该勇敢说出你的委屈,父母不能对此类行为保持沉默,或忍辱求全。我的讯息除了可以有效改正儿童的行为外,我的讯息还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人际关系,若能熟习运用,不但可为自己争取到受害权益,又可保住原来良好的人际关系。
  • 挫折是人生常事,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的真相是一连串挫折后,一次成功,接踵而至的又是一连串的挫折。更悲惨的是学校教育不断鼓励孩子追求成功,却殊少教导孩子应付挫折。因此父母或老师想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首要之途便是教导孩子应付挫折的技巧。底下是具体的教导孩子应付挫折的技巧:
  • 如果要让失败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便是学习对失败的事实加以描述,避免加上一些荒谬的想法......
  • 父母在管教子女时,一定要将注意的焦点放在努力的过程。凡是只要尽力而为,成败就不要太计较。这种管教方式将能培养努力的价值观。反之,如果经常将注意的焦点放在结果上,不断地和子女计较考试得多少分,不断要求做事完美无缺。其结果只会加重能力价值观。
  • 父母实际的管教经验也明显看出:儿童的胃口会随着年龄及接受增强物的经验而加大。到最后儿童的要求,会使父母不堪负荷。外在增强物会阻碍儿童发展自动自发、努力工作的动机与兴趣。成就动机找来自内在比较。内在比较包括: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会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对学习本能的热爱常常会消失。许多孩子逐渐开始厌恶甚至害怕上学和学习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家长或老师可用来培养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 漫无目的的育儿,是一件非常慌乱的事。有了孩子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抉择:替孩子准备什么食物?找什么学校?玩什么运动?如果父母心无定性,总是犹豫不决或朝令夕改,家庭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