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 屬於林良的關鍵字

文、圖/葉益青
font print 人氣: 4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3日訊】對林良而言,這是一個文學的,也是家所在的城南。靜謐的,緩慢的,充滿人文味的、舒服的。

以本名林良為小朋友說故事,而以筆名子敏寫散文。在兒童文學與散文間輕快遊走的林良,問及何以取了這個名字?他說,都是因為單名而起。熟朋友連名帶姓喊著「林良」不成問題,但是對較不熟悉的朋友,一個字「良」顯得過於親暱尷尬,全名「林良」一喊,似乎又少了客氣,倒顯得為難。林良的筆名「子敏」順當地避掉這些問題,同時藉著有敏捷聰明與勤敏雙重意義的「敏」字,來勉勵自己,即使聰明者也得要努力。

為孩子說故事 避免用成語

林良,一九二四年出生於福建同安。終戰之後,政府招考國語推行員到台灣。順利考進國語推行委員會的林良乘著船,在高雄登陸結束飄盪旅程後,搭乘火車一路直達台北,自此落腳於這個城市。除了曾短短在徐州路台大法商學院處受訓一個月外,長達五十餘年,工作、生活都在台北市南區的這個區域內。駐足在重慶南路三段,從平房改建成四樓住宅,可以說沒搬過家,只是房子的高度拉高了、地方暫時變寬敞。林良說,這些年來一家子的累積早已經讓房子滿了,人是和書住在一起的。

說起當年事,林良認為台北是經濟文化的重心,各種訊息、圖書都聚集在此,因此選志願時,他就留在台北,先是在國語推行委員會,後來國語日報創刊,就到那邊工作。林良俏皮的說,中間雖然也曾有些「誘惑」出現,但始終留在這個他認為干預不多,且能自動自發的工作環境。在這兒工作,林良最初負責的是語文乙刊,乙刊是討論台灣話和國語的對照。之後,林良到了兒童版,這也是影響他最深的一個地方。長期投入為孩子們說故事,林良說自己的散文也受到兒童文學的影響,特別是「避免用成語」的創作態度。

漫步在城南 文藝氣息濃

在國語日報上班期間,林良每天從重慶南路三段的家裡出發,慢慢走著大約十分鐘的路程,到達福州街、羅斯福路口的國語日報大樓,展開他的上班生涯,直到二○○五年退休為止。他陪著台北城南這片綠蔭濃厚的區域,一路走過。生活在城南,漫步在城南,城南氛圍包裹著林良的家居與工作。

說起城南,林良說,日治時期的這片區域,主要是日本公務員的居住處,戰後改由國府的公教人員與眷屬進住。當時不少公務人員也喜歡文藝,著手創作發表在報章上,區域內文化氣息濃厚。林良猶記得,寧波西街早年有著星光出版社、林佛兒開的林白出版社,曾負責經銷的世界文物供應社、林海音先生的純文學出版社等等,再延伸到不遠處的大理街一帶則有很多印刷廠。加上住在區內的作家也不少,光是國語日報的同事,林良信手拈來就是好幾位。此外,雕塑大家楊英風任職於農復會《豐年》半月刊雜誌時期,也長年在此地出沒。大家住得近,作家、畫家邀起稿來十分方便,轉個幾圈就到了,反正都是鄰居。

然而,是不是作家該紀錄著自己居住地的變化?林良認為反倒未必。雖然文學作品受到居住地的影響,是必然的。卻有些時候,居住時少以該地為書寫對象,離鄉後,鄉愁包裹、才回想家鄉的人事物。林良說,像是在聯合國工作的作家劉大任,現居於美國,卻常寫小時候住的日本房子,屬於自我的台北記憶。但為何當下不寫呢?林良說,或許是因為太過熟悉,反而沒有辦法多說點什麼,除非特意地把熟悉的感覺抽離,才能冷靜的寫下來。

靜謐的、緩慢的、舒服的

林良曾在四健會出版一本以「我走過的台北街道」為主題的書籍裡,寫下他的城市觀感。他常沿著一條街走,讓回憶出現。站在郵政博物館前的重慶南路與南海路路口,林良說,以前這裡是許多店鋪,主要是小吃攤和小型的咖啡館,要從重慶南路二段到三段,必須繞過泉州街才能通過,後來路打通了,路才變寬廣。現在雖然有些公司開了、店也多了、老房子少了,飲食店、咖啡館林立,然而城南的氛圍依然不同於台北的其他區域,不那麼快速。

對林良而言,這是一個文學的,也是家所在的城南。靜謐的,緩慢的,充滿人文味的、舒服的,說起城南,林良簡要地落下幾個,五十年來在此生活,屬於林良的感覺關鍵字。──轉自《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