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良心主教」陳日君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6日訊】(新紀元周刊記者梁珍報道)四月十五日素有「香港良心」的前香港天主教區主教陳日君樞機,正式卸下主教生涯的光環。他的敢言,幽默詼諧且直白的言語,讓他被冠以「反叛主教」 的稱號,但同時也成為香港人最認同代表公民社會的人物。

在香港稱得上「香港良心」 的,近年來有兩位重量級人物,巧合的都姓陳,一位是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另一位就是前香港天主教區主教陳日君樞機。無論臺上臺下,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備受外界關注。

七十七歲的陳日君,向年齡認輸,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四月十五日正式宣布接納陳的辭職,為他十二年的香港教區助理主教和主教生涯正式畫上句號。當天幾乎香港的所有報紙電視都在回顧他的生平。他的敢言,幽默詼諧且直白的言語,包括他直言批評的大事件,如二十三條立法、鎮壓法輪功、居港權事件、校本條例等,如同香港過去十年歷史的再現,一幕幕地又重現。

「我作為香港主教,應該照良心辦事。」雖然被冠以「反叛主教」 的稱號,也是任內被中共批評最多的主教,但同時也成為香港人最認同代表公民社會的人物。陳日君說,過去十二年有人忍受他,有人欣賞他,或許是他最真實的寫照。

七年大陸教區教書忍辱負重

一九三二年出生在上海的陳日君,父母均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因為家道中落,憧憬著修院免費讀書的待遇,陳日君秉承父志成為神父。天性「反叛」的他,自小喜歡打抱不平。「有次修院食物分配不公,我非常不滿,便帶頭造反,公開在同學面前向有關老師抗議。雖然只是口頭抗議,但在當時已算是很不得了的行為了。」

一九四八年陳來港入讀修院,一九六一年在義大利晉鐸,正式成為神父。直到一九七三年,陳都在香港聖神神哲學院執教。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六年,陳日君每年回大陸教書半年,總共到過七個不同的教區:上海、西安、武漢、河北石家莊、瀋陽、浙江省以至北京的國家教區神學院。

「在中國教學的七年間,我盡量規行矩步,從來沒有公開指責當時那些不理想的情況。我需要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想犧牲這個可以教育年輕中國神學院修生的機會。這時期,我最重要的責任是去瞭解、觀察,和明白這個時代的真實情況。」

七年的生涯中,他深刻地感受到內地教會的苦況,也自此開始積極為一千兩百萬的大陸天主教徒爭取宗教自由。

被禁止入大陸六年

因表明與大陸地下教會有聯繫,陳日君被中共政府禁止六年內進入大陸。 

「九八年四、五月時,我在羅馬的主教會議上,批評中國沒有宗教自由,麻煩就來了。」自此,陳日君多次申請前往內地訪問及教學,均被拒絕。

「我很氣憤,便寫信去罵中央,中央回信反罵我是梵蒂岡的聯絡人,不尊重中國政府,我便再寫信去罵他(中央宗教局),此後就再沒有信了。」半年後,大陸宗教局局長訪問深圳,雖然曾主動邀請陳日君會面,但陳日君多次要求訪問內地修院,卻始終未獲應允。

事事直言 成為中共眼中釘

二零零零年發生的宣聖事件,成為陳日君和中共正式交惡的導火線,自此,陳日君的言論,廣為外界關注,但也處處受到香港和中共官員的指責。

當時,梵蒂岡教廷於十月一日冊封曾在中國殉道的一百二十位中、外傳教士為聖徒,中共外交部則嚴厲抨擊教廷此舉是對中國宗教主權公然挑釁,是以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侵略中國。身為助理主教的陳日君主動投稿香港報章,痛批北京干預香港宗教事務、迫害大陸神職人員。事件令中梵關係緊張,陳日君與中共關係也滑落到谷底。

二零零零年十月,陳日君在報上撰文,公開指出中共在港直屬機關中聯辦干涉教區事務,干預宗教自由。

人大首次釋法後,時為助理主教的陳日君就指責政府拆散無數美好的家庭。陳日君又指不能視法輪功為邪教,並批評特區政府「遏制法輪功活動」,等於在「壓制港人的宗教自由」。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舉行座談會。針對第二十三條,陳擔心會加劇侵犯民權與政治權利。他說:「若我們不大聲吶喊,我們都將後悔!」

陳日君說,香港天主教會反對二十三條立法,那是「沒有選擇的餘地」,他指北京想以國家安全為名,限制港人的活動、思想和言論自由;如果通過第二十三條的立法程式,將令所有港人生活在隨時隨地受到迫害的陰影下,「香港的教會更肯定會像國內的教會一樣受到監視。」陳日君質問道:「面對這樣的威脅,我怎可以保持沉默呢?」

二零零三年七月,陳日君鼓勵教友參加後來轟動世界的五十萬人反對 《基本法》二十三條的大遊行。陳日君因此被評選為二零零三年度香港風雲人物。

二零零六年,陳日君聯合多位民主派議員刊登廣告,要求港府儘快提出普選時間表。他還強烈批評北京政府將民間修煉團體法輪功,以企圖顛覆中共政權為名定為非法組織。對此,陳日君說:「如果你要幫那些弱勢的人講話,那些沒有機會出聲的人講話,你要講得大聲一點才行,否則人家聽不到。」



陳日君首次參加二零零七年七月一日的爭取普選大遊行,吸引了大批民眾和傳媒跟隨。(Getty images)

堅決反共的主教

二零零六年二月二十二日,梵蒂岡宣布,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獲任命為樞機主教。中共官方的天主教愛國會副主席劉柏年的批評,指陳日君被視為反共分子,如果內地的主教都像陳日君那樣,將會出現類似波蘭的危機。

陳日君批評劉柏年對教宗本篤十六世評頭品足非常不敬,並指出:「國內的神職人員幾十年對共產政府的壓制逆來順受,他們(教徒)真是這麼可怕嗎?」

他又說:「天主教徒不信從共產主義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共產主義是無神論的,但共產政府也尊重憲法所定的宗教自由,不會強逼教徒信從共產主義。」

關心百姓事不涉入權政

對於被批評最多的是「參與政治」,以及將宗教和政治合一,他很清楚地表白:教會支持民主,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們需要直接參與和關注政治問題,而非單單作為旁觀者,我們透過參與政治的過程,以捍衛《聖經》的意義。」

「關於政治這個字,有兩個很不同的看法。一個就是權力的政治。我們作為主教神父都不參加的。但是社會上的事情,老百姓應該參加。我們也是老百姓,我們覺得也應該參加。」 

陳日君強調,教區一定要由主教而不是政治機關來管理。他多次批評官方中國天主教愛國教會妨礙中國教會全面統一。理由很簡單:假如今天中國地下教會信徒公開身份,立即就會落入政府控制之中,這正是天主教愛國教會想見到的事情,就別妄想中國天主教愛國教會願意為天主教徒的利益著想。陳日君更呼籲教廷應向全世界發出警告,提醒世人政治黨派正利用宗教謀取其自身利益,甚至在教區內「胡作非為」,令到中國一些神職人員噤若寒蟬。

「只要是真理,我就會說出來。』

陳日君敢言的作風,為他贏取了不少掌聲,但同時也惹來不少教內外的批評。

他坦然面對這些批評。「只要是真理,我就會說出來。我有自己的原則和堅持。」

陳日君的魅力在於清楚自己的信念,而且無懼於堅持自己的立場,勇於做自己應做的事。退休以後他將一如以往堅持敢言的作風,對包括平反六四等國家大事繼續發表意見,以及關注內地教會等敏感議題。 

─ 陳日君語錄 ─

「(中國政府)今天對付法輪功的手法,明天也可能會用來鎮壓天主教地下教會。」
──二零零一年回應董建華特首定法輪功為邪教的言論

「如果在專制制度下甚麼都不做便等於和平,那麼墳場便最和平﹗」
──參加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四日反對政改方案、爭取普選大遊行,回應有關有人質疑參加遊行破壞宗教界提倡的和諧精神。

「善良的人民,被迫要選擇或『按良心忠於信仰而被定性為不愛國者』,或『違反良心放棄信仰而苟安於獨立自辦的教會』。國家得益嗎?被奴役的人民不是國家的真財富!」
──二零零七年二月回應中共愛國教會自行封聖問題

「即使被他打了一巴,都不能喊痛?荒謬!」
──表明參加二零零八年一月爭普選大遊行前的祈禱活動,被問及會否放低爭執與中央對話

「我覺得現在新的文化都很醜陋,奉承權貴,欺負弱小。」
──二零零九年四月正式辭職前對現任香港政府的評價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李真香港報導)將於復活節後正式宣佈退休的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樞機,星期四(9日)晚間表示,退休後將專注關心內地教會,他批評共產黨管治下沒有宗教信仰自由,大陸教會過去5、60年受盡迫害。
  • 梵蒂岡羅馬天主教教廷宣佈,接受香港天主教教區樞機主教陳日君以退休理由辭職,並委任湯漢接任港區主教職務。
  • (大紀元記者李真香港報導)新任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星期四表示,會和前任主教陳日君秉承相同的原則,爭取社會正義。他贊成平反六四,也贊成香港舉行普選,但他不會參加遊行。
  • 他的體格強健,然而他的雙手卻是無比的靈巧。他的性格如同他的外貌,果敢而嚴謹。他的名字路易.威登,大家都熟悉的LV品牌創始人Luis Vuitton。
  • 這位被一個政權如此害怕,卻又被人民如此熱愛的歌手,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 台灣桌球小將李任悅受教練父親李黎懌影響,期許自己能為台灣奪得奧運金牌。今年11歲的李任悅在U13組排名一舉躍居世界第一,也成為她最棒的新年禮物。
  • 要說誰是現在全世界風頭最勁的企業家,那毫無疑問非埃隆‧馬斯克莫屬。2021年11月電動車巨頭特斯拉的CEO、SpaceX創辦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超越了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正式成為「世界首富」。此後,馬斯克長期都是星氣最旺的焦點人物。
  • 習近平拿他沒辦法,軟硬不吃的韓國總統尹錫悅。敢對中共説不,得罪過四位前總統的韓國「打虎英雄」。聯美友日親台,補强第一島鏈,安倍晉三之後堅決抗共的亞洲新政治强人。
  • 南希用一生詮釋了全心全意的支持和不離不棄的守護。她和里根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婚戀被讚譽為美國總統史上最偉大的愛情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