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饰主义(十四):葛雷柯作品赏析(中)

郑英男、周锦佩
font print 人气: 255
【字号】    
   标签: tags: , , ,

《红衣主教肖像》 (Portrait of a Cardinal),1596~1600年,油彩‧画布,171 x 108 cm;大都会美术馆,纽约(New York),美国

评析:

  在这幅肖像画中,司掌“宗教法庭”审判“异端”的红衣主教,深邃的目光正凝视着左方,紧抿的双唇、浓须深眉,饱经风霜历练的肃穆容颜与苍白清臒的双手,均透露出他对教会的奉献与牺牲。主教身上穿着“虔诚”与“热情”红色外袍和内侧滚边的代表“贞洁”与“正义”的白色法衣。自上方沿着身前衣扣的一条垂直轴线,将外袍与背景一分为二,象征了主教的天职与扮演的角色–“上帝之国”与“世俗之国”的神人媒介。另外靠金黄色挂毡的一侧则呈现出深玫瑰色。突显了枢机主教尊贵非凡的宗教地位。


《红衣主教肖像》 局部

抢眼的红色烘托出红衣主教的面容,以及他那锐利的目光。被白色小衣领框架起来的脸部,随着多皱褶的织物之光泽而显出纹理。厚重的眼镜,平添了几许肖像画中少见的写实主义韵味。

《托利多的风景》(A View of Toledo) 1597~1599年,油彩‧画布 121 x 109 cm, 大都会美术馆,纽约(New York),美国


《托利多的风景》(A View of Toledo) 1597~1599年,油彩‧画布 121 x 109 cm, 大都会美术馆,纽约(New York),美国

评析:

  对葛雷柯来说,托利多(Toledo)不仅仅是一个城镇,更是他住了40年的神圣家园。葛雷柯在其他的画中也经常改变或重复这个幻象。在这幅画中,天空密布着乌云(象征了人间的磨难与不幸),托利多(Toledo)的城堡、壁垒和高塔(象征封闭中的自我、欲望与理性)高低错落地起伏,显现出锯齿般的地貌轮廓。塔楼出现在背景的远方,但是你可以看到即将升起的太阳会带来了新的曙光(脱离封闭下的无知,迎向光明)。画面中央偏左处有一座桥(象征证悟真理必经的路径),更有溪河(是塔古斯河Tagus,在此象征心智与灵性)源自高地的城区在近处汇聚成池,河水是蜿蜒而曲折的(象征追求心智与灵性的完美,是一段不断净化沉淀的修行过程,而它在本质上是充满艰辛与险阻的)。在这幅画中,托利多(Toledo)并非是一种装饰性的背景,它本身即是一幅完整的风景。灰白黑相陈的天际展现出一个充满宗教神秘感的托利多(Toledo),笼罩在绿色和虚幻的光线下,城垣、高塔和建筑物密密麻麻地排列开来,画中的景物有一种如烟雾般向上“升腾漂浮”的神圣感。

代表“大地”,象征“丰饶与生机”的绿色和象征“热情”黄、褚两种基本颜色交错混杂,主导了整座山峦。黄褚色的山峦散发出萤绿色的光,散放着积极的能量,右上方原本阴暗的城镇轮廓也在天际银光的泼洒辉映下,透着神秘的亮蓝色光晕–黑暗之后第一道黎明的曙光—令人联想到戴奥尼索斯(Dionysius)曾将基督耶稣比喻为天父耶和华的“第一道光芒”,葛雷柯自己就收藏了两册戴奥尼索斯的作品。

葛雷柯的艺术目的是要激发出一般人的宗教热忱,将精神提升到超越“世俗感官认知”的世界之上,所以常将“超自然的视觉经验”化为精确的形象,呈现出物质璀璨光芒的灵性。这里更加证明了“宗教狂热”、“新柏拉图主义”、“威尼斯画派”的光影运用与“拜占庭艺术”对葛雷柯的多重影响。

《洁净圣殿》(The Purification of the Temple) ,1600年,油彩‧画布,106 x 130 cm,国家画廊,伦敦,英国


《洁净圣殿》(The Purification of the Temple),1600年,油彩‧画布, 106 x 130 cm; 国家画廊,伦敦,英国

评析:

  葛雷柯在他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中,常选用基督从所罗门圣殿(the Temple in Jerusalem)中,驱逐商人的这一个主题,象征“反宗教改革”时期的“道德复兴”。葛雷柯大胆地运用色彩,甚至用变形扭曲与对角式的线条构图强化了人物肢体的戏剧性与动感效果。

  在这幅画中,基督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右手扬鞭,正要挥打商贩,因为圣殿竟沦为买卖祭祀用牲品与兑换货币的地方,冒渎神明的小贩们只好扭动躲避着以保护自己。画面右侧是耶稣的门徒,似乎是在观察眼前发生的事情:一组由前景的两人组成,一人半蹲跪着,另一人俯身对他窃窃私语;另一组由右后方步出圣殿的四人组成,正在议论纷纷。葛雷柯巧妙地利用了建筑物的结构,画面的背景是两个拱门,基督位于中央拱门的框架内,与远处的城楼形成纵深透视的关系,制造了空间的开阔感,也强调耶稣的主体地位。后方湛蓝色的天光衬托出耶稣的圣洁。画面左上角的壁画则巧思地呈现出亚当、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主题,呼应画中商贩与法利赛人也是因“利欲熏心的原罪”,污染了天父的圣殿而遭耶稣喝斥驱退,《新约.马太福音》写着耶稣怒吼着说:“我的家应该是祈祷的圣地;但你们却让它沦为贼窟”-- “My house shall be called a house of prayer; but you make it a den of thieves.” 《Matthew 20》。画面右上角则呈现《旧约圣经》中亚伯拉罕准备手刃独子以撒,燔祭给上帝的故事,藉以突显上帝遣派人子耶稣为世人牺牲,是人类罪愆获得救赎的根源,因此敬神、爱上帝是每一位基督徒责无旁贷的天职。

  就像葛雷柯的其他作品一样,画面中的人物被拉长了,因身体的扭曲而变形,他们的手臂绝望、瘫软地高举着,有效地突显了画面正中央基督的“坚定”与“威仪”。@*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矫饰主义”(Mannerism,中国大陆译为“风格主义”)一词源出于意大利语“Maniera”,原意为‘手法’,引申为艺术的‘风格’。而“矫饰主义”名词的正式出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便首先提出,形容意大利在十六世纪时,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艺术史家们对此一名称有过许多的争论,后来泛指文艺复兴晚期(大约1550年-1580年),以佛罗伦斯、罗马、和曼图亚(Mantua)为中心发展出的一种艺术潮流。
  • 乔治.瓦萨利(Vasari)在其《艺术家列传》一书中表示:“‘风格主义’者以他们自己的理念、敏锐和角度来追求极致纯粹的“美的典范”,而不再满足于前人只专注于模仿不完美的现实世界。”只是“矫饰主义”种种隐晦的表现手法(神话的、象征的、寓言式的),往往制造了与观画者之间距离。十七世纪的理论家贝洛里(Bellori)在其《画家的生命》一书中则抨击“矫饰主义”为“以矫饰,而非真实为基础的狂想”,因而失去了与大自然和群众生命的真实接触,所以他们所谓的“风格”就容易被视为矫揉造作,难免遭人诟病与嫌恶。
  • 彭托莫来自佛罗伦斯卡路契家族,其父也是画家,曾在吉兰达忧门下学艺。由于一家定居在佛罗伦斯西郊的古老城镇Pontormo,所以世人以地名称之。彭托莫为家中长子,年幼时父亲、母亲和祖父相继过世,由祖母教养。祖母过世后,他带着胞妹搬到佛罗伦斯,然而最后妹妹也于1517年死去。这些成长过程中的阴影可能造成他日后的孤僻性格。
  • 柯列乔﹝Antonio Correggio,或译为柯雷吉欧,本名Antonio Allegri,1489 ~ 1534年﹞,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Parma﹞51公里外的柯列乔镇﹝Correggio﹞,因此便以出生地为名。柯列乔的艺术学养早年受叔父Lorenzo和家乡一些画家的启蒙,后来拜访曼都瓦时,受到其宫廷文化和曼帖那的影响;而其成熟作品中,富于渐层变化的光影和用色,以及人物的甜美形象,也能找到达芬奇、吉奥乔尼和拉斐尔的影子;某些作品的人体表现又令人想到米开兰基罗。他承袭并综合了文艺复兴盛期各家的娴熟技法,在空间和动感的表现上又有所突破,有人将之归类为矫饰主义画家,也有认为他是巴洛可艺术的先驱。
  • 帕米贾尼诺原名Francesco Mazzola,因出生于帕尔马,人称为‘帕米贾尼诺’,意为‘帕尔马男孩’。父亲Filippo Mazzola也是画家,在他两岁时死于瘟疫。所以帕米贾尼诺自幼由同是画家的两位叔父Michele和Pier Ilario抚养长大,并随其步入艺术生涯。12岁时Francesco就曾经帮助完成了叔父承接的圣乔凡尼福音教堂的装饰,是意大利地区相当早熟且以笔触纤细优美着称的画家。早年推崇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与拉斐尔(Raphael),画风也受到柯列乔(Correggio)的影响。
  • 1531帕米贾尼诺从波隆纳回到帕尔马,接了一项Sta Maria della Steccata的壁画,却没有依约完成,结果进了监狱。据瓦萨利说,这是因为他迷上了《炼金术》的关系﹕‘他满脑子的炼金术……从一个敏感娴雅的人,变成一个满面风霜,邋遢不修边幅的野蛮人……’也有人认为帕米贾尼诺是基于科学兴趣而研究蚀刻铜版画,因而进入《炼金术》领域。帕米贾尼诺是继杜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之后,同时创作“蚀刻版画”(注2)与“油画”(注3)的早期画家之一,他使用“蚀刻法”制作的艺术品也被广泛地复制为“版画”或“明暗木版画”(Chiaroscuro Woodcuts)。晚年的帕米贾尼诺有一种远离世俗,追求自我放逐的倾向,向往着灵修归隐的生活。晚期作品如《长颈圣母》(Madonna with the Long Neck)便充满了这类神秘的寓意。
  •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成了法国人,网路搜寻引擎巨擘“谷歌”(Google)改名美国堪萨斯州的首府“托彼卡”(Topeka),而美国总统欧巴马向印尼订购了一个外带--至少这些都是世界媒体希望阅听大众深信不疑的消息。
  • 布隆吉诺是佛罗伦斯画家,诞生于一个屠户家庭,出身卑微,他是彭托莫(Pontormo)的弟子,受到彭托莫启蒙且师生情谊深厚,彭托莫是“矫饰主义”的先驱,而布隆季诺则是“矫饰主义”的发扬者,也是第二代“矫饰主义”的著名人物兼诗人。此外布隆季诺效法米开朗基罗的前缩技法,却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强烈风格。作品以绘制肖像为主,宗教画数量不多,师承彭托莫的神韵与品味,但笔触细腻精致,结构性强,偏爱冷色调,明晰简洁带着光泽具侵略性的色彩与锐利的轮廓线条,具有一种神奇的犀利感。他的笔下的人物大都极其冷峻,专注地追求一种超越时间与人性的典雅与拘谨,不带一丝感情,坚实严肃,表现出高不可攀的傲慢形象,这种疏离的气氛与文艺复兴盛期人物形象的亲和力,形成强烈的对比。整体画风充满谜样的色彩也和他的老师彭托莫那种强烈的感性大异其趣,也因此在佛罗伦斯的贵族圈广受好评,甚至担任托斯卡尼大公,美迪奇家族科西莫一世(Cosimo I de' Medici)的御用画师。
  • 布隆吉诺是佛罗伦斯画家,诞生于一个屠户家庭,出身卑微,他是彭托莫(Pontormo)的弟子,受到彭托莫启蒙且师生情谊深厚,彭托莫是“矫饰主义”的先驱,而布隆吉诺则是“矫饰主义”的发扬者,也是第二代“矫饰主义”的著名人物兼诗人。此外布隆吉诺效法米开朗基罗的“前缩技法”却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强烈风格。作品以绘制肖像为主,宗教画数量不多,师承彭托莫的神韵与品味,但笔触细腻精致,结构性强,偏爱冷色调,明晰简洁带着光泽具侵略性的色彩与锐利的轮廓线条,具有一种神奇的犀利感。他的笔下的人物大都极其冷峻,专注地追求一种超越时间与人性的典雅与拘谨,不带一丝感情,坚实严肃,表现出高不可攀的傲慢形象,这种疏离的气氛与文艺复兴盛期人物形象的亲和力,形成强烈的对比。整体画风充满谜样的色彩也和他的老师彭托莫那种强烈的感性大异其趣,也因此在佛罗伦斯的贵族圈广受好评,甚至担任托斯卡尼大公,美迪奇家族科西莫一世
  • 丁托列多的原名叫雅各.罗布斯迪(Jacopo Robusti),出生在威尼斯,因为父亲开染坊为业,人们就叫他“丁托列多”(Tintoretto),即“小染匠”之意。丁托列多从小喜爱绘画,常常在染坊的墙上、地上乱涂,于是他的父亲将他送到提香(Titian)的画室去学艺。提香是当时“威尼斯画派”最杰出的画家,可是丁托列多作画时常有自己的主张,常常不遵守老师的指导,因此不受提香的喜爱,甚至将他赶出画室。丁托列多并未因此气馁,反而努力鞭策自己,立志要将“提香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的形体”结合起来。后来,他果然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使作品兼有两位大师的特长(注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