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100个为什么

为什么端午节要“驱五毒”?

作者:心语
font print 人气: 20622
【字号】    
   标签: tags: , ,

端午节,是夏季中最重要的传统节庆,当日有许多民间习俗活动,除了划龙舟、包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外,还有插艾叶、菖蒲,挂钟馗像,戴香包,喝雄黄酒等驱邪避疫的民俗活动。

此外,端午节还有一项特别的传统习俗,就是“驱五毒”。五毒,是指古人心目中五种毒性最强的动物,一般是指蛇、蝎、蜈蚣、蟾蜍、壁虎等动物合称。但壁虎并非毒物,故也有一说以蜘蛛取代壁虎。

那么,为什么端午节要“驱五毒”呢?

每年到了黄历五月,正是春夏之交,草长虫鸣,群蝇飞动,天气逐渐变热,又遇梅雨季湿气重,瘴疠之气骤增,瘟疫开始流行,而蛇、蝎、蜈蚣等生长于潮湿阴暗环境的毒物,也开始活跃起来。这种气候,容易使人感觉不舒服,也易滋生各种致病的细菌,使人生病。

所以,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毒月”,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中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及《太平御览‧卷二二》引汉朝董勋《问礼俗》曰︰“五月俗称恶月。俗多六斋放生。”

因此,五月不仅是毒月,五日又被认为是恶月之最。传说五月五日这天邪祟当道,五毒并出,禁忌也多,除了忌“曝床荐席、盖房子”外,甚至有“不举五月子”的谚语,就是不养育五月所生的孩子。

据《史记‧孟尝君列传》上载,以好养贤士而闻名的孟尝君,出生于五月五日,其父田婴令其母不要养活他,因为当时传说,五月生的孩子,长大了身高与门户一样,会害父害母。

另东晋名将王镇恶也是五月五日出生,被视为不祥,家人原想过继他人,但祖父留下他并取名镇恶,取镇住恶运之意。此外,宋徽宗赵佶亦五月五日生,从小被寄养于宫外。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视五月为恶月,五日更是恶月中不吉利的日子,而五月正值炎热闷湿的盛夏时节,故民间有句俗谚︰“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因此端午节这天,五毒出没居室,影响人的身体及生活起居,所以要采取避毒、驱毒的措施,才能驱除病害。

据唐朝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卷一》记载,唐朝时有挂“五时图”的习俗,就是在纸上绘上蛇、蝎、蜈蚣、蟾蜍、蜥蝪,也叫“五毒符”。相传这五种毒物必须同时并存,才不会彼此攻击,方能和平共处。因此,挂五时图就能防止毒虫作祟。

在民间人们一般会在屋中贴五毒图,用红纸画上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分别刺在五毒上,意谓五种毒物已被刺死,不能再危害人了。
有的地方会在家中的门、墙、窗、炕上,贴上用红字剪的蛇、蝎、蜈蚣、蟾蜍、壁虎的图像,称为“剪五毒”。还有吃五毒饼的习俗,就是将刻有五毒动物图像的印子,盖在饼上,共有五种不同颜色的饼,有吃掉五毒,使其不再毒害人之意。

民间还有用雄黄在小儿额头上画“王”字的习俗,一是可驱避毒虫,二是借猛虎镇邪(王字似老虎额纹,虎为兽中之王,以之代虎)。有的地方,小孩要带绣有五毒图的“五毒兜”,表示以毒攻毒,驱五毒、保健康。

所以,端午节除了祭祀、纪念外,驱五毒、防瘟疫也成了重要活动。@*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上载:“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又《汉‧蔡邕‧陈实碑》载有:“及文书赦宥,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四门备礼,闭心静居。”另有《汉‧班固‧白虎通道德论‧卷四‧致仕》上说:“臣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去避贤者。”这些古文里的“悬车”之年、“悬车”告老、“悬车”致仕,意思都是指年老﹙通常为七十岁﹚辞官退休。那么,为什么用“悬车”来表示退休呢?
  •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而官员戴乌纱帽则起源于东晋,但成为“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是开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在宋朝修改后加上了双翅,一直到明朝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当官的代称了。
  • 黄历的三月初一被称为“蝴蝶节”,主要是源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梁祝的故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之一。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将他与民间的节日联系起来,使节日形成了独特的情趣,也使故事的意境深刻。
  • 唐朝刘肃《大唐新语.公直》上载︰“公卿大臣初拜命者,例许献食,号为烧尾。”书中所记载“烧尾”的意思,是说唐朝大臣初拜官时,为了表示感恩,就向皇帝进奉食品。又唐朝封演《封氏闻见记.烧尾》中有:“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这里“烧尾”的意思是指士子登第或官吏升迁的庆贺宴席。那么,为什么庆祝升官要称为“烧尾”呢?
  • 从史籍记载中,我们常会发现负责管理一县的长官,因朝代不同而有县令、县长、县尹等不同的称呼。但到了明清时期,掌管一县政事的长官被称为知县,如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苏知县罗衫再合》:“正说间,后堂又有几个闲荡的公人听得了,走来帮兴。”另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忽听窗外锣响,许多火把簇拥一乘官轿过去,后面马蹄一片声音,自然是本县知县过。”那么,县的长官为什么称为“知县”呢?
  • 在古籍史书的图片或古装戏剧节目中,我们常会看到皇帝或他的大臣们,身上所穿的官服总绘绣着许多精致的图案,不同的官阶,官服上的图纹或数量也不同。那么,为什么官服上要绘绣这些图纹呢?
  • 通常人们对于一些德高望重、有卓越成就而深受众人所景仰的人,会用泰斗来赞扬这些杰出人物。如文学泰斗、武术泰斗、学术泰斗、中医泰斗、音乐泰斗……等等,那么为什么要用“泰斗”来形容呢?
  • 古人很重视清明这个节气,因为一到清明,天气回暖,气候湿润,雨水增多,万物复苏...
  • 古代游子要远行时,会在北堂种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记烦忧。于是,萱草遂成为中国的母亲花。
  • (shown)印章,又称为图章,古人称“玺”。如《小尔雅》上载︰“玺谓之印。”及东汉蔡邕《独断》曰︰“玺者,印也。”秦朝前,无论尊卑印章都泛称为“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章专称为“玺”,臣民只能称“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