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古人 媲美侦探福尔摩斯

作者:严自律
font print 人气: 92
【字号】    
   标签: tags:

勘杀人贼

《涑水记闻‧卷七》记载:

张书在益州当知州时,有个和尚来历不明。巡查的官员把他捉住,报告给张咏。张咏仔细审视了这个和尚之后,就在他的度牒上批道:“审查这个杀人贼。”

经过审讯,果然查明:他原来是一个老百姓,跟一个和尚同行,在路上把那位真和尚杀了,把祠部发给这和尚的戒牒及其法衣都拿下来,然后自己剃掉头发、披上法衣,装扮成一个和尚,出外游方,四方骗人。然后,被巡查官带来。

事后,僚属们问张咏:“你凭什么一看就知道他是个杀人贼的?”

张咏说:“我看到他额角上,还有围系头巾的痕迹啊。”

【附言】

张咏为什么看见这人额上有系巾痕,就知道他是个杀人贼?因为和尚的头上从来是不系头巾的。现在这“和尚”额上有系巾痕,说明他前不久还不是和尚,那么,他为什么要装扮成和尚?这其中必有原因。再结合他的“行止不明”,问题就更明显了。和尚是假的,可是他的这祠部戒牒和法衣,却又都是真的。这些是从哪里来的?必定是从真和尚那里得来的。大家知道,真和尚的这些东西,是决不肯轻易送给别人的,否则他的和尚就当不成了。要取得这些东西,非杀即偷。但法衣穿在和尚身上,偷是不成的,所以剩下来的,只有杀的可能性存在了。因此,张咏就判断这人是杀人贼。但这还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他杀的是谁?为什么要杀?是怎样杀的?时间、地点、人证.物证等等,均须一一查明落实,才能定案。所以,张咏在“杀人贼”上判一个“勘”字,这是很慎重又很有道理的。

自缢岂复投井

《折狱龟鉴‧卷六》记载:

尚书李兑在邓州当知州时,有个富人把家中的仆人打死了,然后用绳子套在他的颈子上,丢到井里去,说是他自己上吊死的,作为解脱他打死人的罪责的理由。

李兑知道后就说:“投井自杀,本来就不会是自缢,自缢了怎么又能投井?这必定是胥吏受了贿赂,唆使那个富人这样作,教他不要承认犯罪事实罢了。”

过后,通过追究审讯,查明事实真相,果然是这样。

【附言】

李兑用他锐利的眼光,在这个案件的背后,看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死者既然投井自杀了,怎么还能去上吊?既然已经自行吊死,又怎么还能去投井自杀?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李兑一眼就看穿了;但他并不至此为止,而是继续深入,又看出了第二个问题:他认为富人这样作,是胥吏教的;胥吏这样教,又是因为受了富人贿赂的缘故。

李兑在此案中,既能指出第一个问题,又能指出第二个问题,正是由于他不但深入细致,目光锐敏;而且自问无愧,敢于站出来向贪官恶吏作斗争的缘故,这是很可贵的。@*

责任编辑:梁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他平静地对小偷说:“你也许是长途跋涉而来,不该空手而归。就把我身上的衣服当礼物,送给你吧。”说完,脱下衣服,交给小偷。
  • 据说蔡襄造桥时,江水水深莫测,潮汐频繁,不能施工。但他还愿心切,便写了一篇文章,祈求天帝和河神允许修桥,文章发于肺腑,真情激切。
  • 浣纱女子答应了。可是伍员不放心,又接连着叮嘱了一遍;还是不放心,又叮嘱了一遍。一共说了三遍。
  • 安民,只是一个小小的石匠而已,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草民,也懂得什么是正直奸邪,什么是黑白颠倒。可见,羞耻之心是人皆有之的,只不过有人被势力逼迫,有人被利益诱惑,就放弃了原来的那份廉耻判断。
  • 宋朝时,程晌的妻子侯夫人,服侍公婆,孝顺谨慎;对待亲戚朋友,友爱恭敬;和丈夫相敬如宾。是个难得的贤惠之人。
  • 周朝时,卫姬是齐桓公的夫人。齐桓公和管仲,商议要去袭打卫国,大家都知道这是不义之举,但是谁也不敢去阻拦。
  • B>范乔关照盗木者 孝敬其父母
  • 周宣王的皇后姜氏,是齐侯的女儿,生性贤德,从来不说不合礼仪的话,不做不合礼仪的事。
  • 南宋时代,宋理宗刚刚登基,尚未娶妻。在选皇后时,照皇太后的意思,因为谢深甫对朝廷很有功劳,皇后应该是选谢家的女儿才是。但谢家只有一个女儿,且这个女儿长得很丑。
  • 孟光是到三十岁了,才嫁给梁鸿的,刚刚嫁过来时,天天一起床,就忙着给自己打扮,梁鸿心里很不高兴,觉得这个女人太虚荣,但嘴上没说什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