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  

【经典名作中的秘密】夜半钟声在说什么?

作者:文逸飞  

东汉 袁耀〈绿野堂图〉。(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89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清代文学家张潮曾于其《幽梦影》中说道:“在月光下,要欣赏箫声;在山林间,聆听松涛声;在水际,该听渔人的欸乃声;如此,才算不虚此生。”(注1)那么,在客游他乡的孤独夜晚,又该听什么声音,才最感触良深呢?唐朝诗人张继,敲响了千古不朽的夜半钟声。

张继,字懿孙,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中世代都是诗人;他自幼习练弓箭,可说是文武双全。

天宝十二年(西元七五三年),张继考上了进士,正是前途大好的时候,不料,还没来得及当官,安史之乱就发生了!天宝十四年,张继为了避乱来到南方,在江淮之间飘荡着。有一天,他泊舟于枫桥畔,夜里辗转难眠,于是写诗来消解忧愁,就创作了这首千古绝唱: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亮西沉,乌鸦啼叫着,霜气布满了天空。
江边的枫树,渔舟中的灯火,
与不能入眠的我相对发愁。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呀,
半夜里敲响了钟声,
一声一声地,传到了我客居的船上来。

清 禹之鼎〈月波吹笛图〉。(公有领域)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旅人夜宿舟中的情景,也是张继的代表作。张继一生,就以这首诗留于后世,即已名垂千古。

全诗情景交融,充满了迷离的色彩和凄清的氛围:夜半、乌鸟的黑,江枫、渔火的红,霜气、月色的白,交织成水乡秋夜的清冷画面;而那迷濛摇曳的景象,又仿佛暗示了旅人离乡漂泊,没有归属的感受。通篇直抒胸臆的情语只有一个“愁”字,却已充分表达了失眠旅客的落寞情怀,手法高妙,是为绝唱。

寒山寺,相传建于南朝梁武帝时,原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贞观年间,名僧寒山与拾得从天台山来到此地作住持,从此改名为寒山寺。

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是整首诗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它不单营造了巨大的张力,以动衬静,更如警世禅语,将读者带入悠远的意境中。

明 商喜〈四仙拱寿图〉,现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画中拾得踏着帚,寒山踏着蕉叶,李铁拐踏着拐杖,刘海蟾骑着三足金蟾,骑着鹤是寿星。(公有领域)

寒山与拾得曾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对话。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相传,寒山与拾得两位高僧后来是双双乘鹤离去的,更有人说,寒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拾得是普贤菩萨的化身,他们来此世上,就是要点化世人,凡事遇到矛盾和问题,要向内找自己的心。

寒山寺的钟声,在这静谧的深夜里,传入诗人耳中,是否也如迷雾中乍现的光亮,提示了张继于离乱飘零后的生命彻悟呢?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经怀疑“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与事实不符,他在《六一诗话》中提到:“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认为寺院自古以来都是晨钟暮鼓,寒山寺又怎会半夜敲钟呢?

然而考诸典籍,唐朝寺院是有半夜敲钟风尚的。唐朝诗人皇甫冉在〈夜宿严维宅〉一诗中曾写道“夜半隔山钟”;白居易在〈宿蓝桥对月〉一诗中也有“半夜钟声后”的句子。

宋朝诗人陈正敏更在其著作《遁斋闲览》中谈到,曾经借住姑苏城中的一间寺院,夜半听见了撞钟声;他询问院中僧人,僧人回答:“这叫做分夜钟呀,这是姑苏城中寺院普遍都有的呢。”(注2)陈岩肖《庚溪诗话》也提及:“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

分夜钟,也就是夜与昼相交时刻所敲的钟,敲完便是次日了。或许,是要为世人驱离黑暗,又或是在人们酣梦时将他突然惊醒,好看清楚浮生大梦的虚幻呢?

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划破了夜的宁静,更成了〈枫桥夜泊〉最具神韵的诗句。

它撞击了孤身在外的诗人的心灵,在刹那间窥见了除去杂念后的真实自己。或许,只有在夜半无人,万籁俱寂的时候,人们才最想不起名利与情感的追寻,这时的钟声,能够穿透层层的遮蔽,敲醒我们反躬自省,想起生命的本源,来世的最初意义吧!

注:
(1)、张潮《幽梦影》:“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款乃声。方不虚生此耳。若恶少斥辱、悍妻诟谇,真不若耳聋也。”

(2)、吴曾《能改斋漫录》“半夜钟”条引陈正敏《遁斋闲览》:“尝过苏州,宿一寺,夜半闻钟,因问寺僧,皆云:分夜钟曷足怪哉?寻闻他寺皆然,始知半夜钟惟姑苏有之。”@

《独钓寒江雪》封面。(文津出版 提供)

选自《独钓寒江雪──经典名作中的秘密》/文津出版
大纪元读者购书优惠 https://goo.gl/27qA1k

责任编辑:芬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孟浩然年长李白十二岁,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诗人了,而年轻的李白才初出茅庐呢。他们一见如故,时相往来。李白仿佛像见到了一座高山,一心只想亲近与登攀;孟浩然的胸怀磊落,恬淡自然,让李白写下了“吾爱孟夫子”的满腹钦仰:
  • 李白应是深具仙根的,据《李太白全集》里记载,他与东岩子在山中养了一千多只珍禽,并能召唤它们;这段时光想必也奠定了李白诗文中具有的“神仙气息”。
  • 离别,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悲伤的,壮年时离别,是一种沉痛的割舍;暮年时离别,是一份对逝者的自伤;然而,离别发生在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却可能于殷殷相送中,寄托了更多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祝福。
  • 贾岛对韩愈再三拜谢,两人变成了好朋友;韩愈骑上马,与贾岛一路讨论著诗文回去。一如月下划破寂静的声响,贾岛与韩愈的相逢,也敲开了他人生与仕途的大门。贾岛后来以韩愈为师,并正式还俗参加科举,只可惜内向孤静的性格,使他郁郁不能得志,一生在排挤、贬谪,与谤议间度过。
  • 王维羁旅在外,好不容易遇上了一位刚从故乡来的客人,想打听家乡的近况;没想到满腹乡愁的他,千头万绪,不知从何问起,最后,却提起了梅花。
  •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御史何守正等上表弹劾,言苏轼诗句讥讽朝政,暗藏不轨;神宗大怒,将苏轼逮捕入狱待死,史称“乌台诗案”。这是苏轼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他在狱中历尽折磨,三不五时接受严刑拷打,“诟辱通宵不忍闻”,几度将要命绝;……所幸最终免死,改谪黄州团练副使。
  • 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人类的生命如此短暂。悠悠万代,世间的辉煌,不过如一粒粒瞬间碎裂的沙尘,甚至留不下一片涟漪!生命究竟为何而来?又将归往何方?在无尽的苍穹里,如此微渺的自我,却总苦苦追寻着一个或许永远也得不到的答案!
  • 盛唐,是帝国领土最为扩张的时期;塞外辽阔的风光,英雄策马的景象,抛头颅、洒热血,建功立业,是每个好男儿心中都有过的梦想。在这个时期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得到百姓的普遍共鸣,也被人们所广为传唱,而其中最杰出的当推王之涣。
  • 王昌龄的好友辛渐准备北上洛阳,诗人特地陪伴着他,直送到润州,在芙蓉楼作别。〈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人称“诗佛”,在他的诗中常常看不到作者个人的形象,只是如画般描绘出自然的本来面目。由于长年修佛,王维的诗总表现出一种“无我之境”,没有过多的情感,只是静观万物纷陈而已。〈竹里馆〉一诗却打破了这个常例,诗中不但出现了主角清楚的自我,而且还是一个极度孤独的形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