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端午节的故事和常见习俗有哪些?

传统节日.端午节
作者:采风整理
清缂丝龙舟竞渡图,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龙舟竞渡表现了端午节民俗的文化传承。图为龙舟竞渡图,清代缂丝作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873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今(2017)年5月30日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叫“端五节”、“重五节”、“端阳节”……等等,别称很多,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和新年、中秋并列为三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节日习俗和典故也来源甚古。从记载民俗风土的岁时记来看,今人过端午的习俗大多沿袭自南北朝时代以前,且保留了不少周代或更古老的古风尚。

话说端午

黄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从天地阴阳的五行现象来看,端午时节天地间达到阳气纯青之际。传统中国民间的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睿智地反映了端五时节天地阴阳演递和天候的变化,给了后人实用的提醒。炎炎夏日来临,古人的端午节也就是防瘟辟毒的夏令卫生启动日。民间节俗吃粽子、划龙舟等等则连结了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的典故。

端午节传说和端午节习俗:

划龙舟竞渡念屈原

举办近百年历史的龙潭大池端午龙舟竞赛,今年端午节在桃园县龙潭乡龙潭大池观光公园,展开为期2天之龙争虎斗的精彩竞赛。(摄影:宋碧龙/大纪元)
端午龙舟竞渡比赛。(宋碧龙/大纪元)

一说到端午节,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传说就是龙舟竞渡纪念屈原。

划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活动。相传战国时代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一片爱国忠心却受谗言陷害遭到楚襄王流放。屈原眼见国家处危难岌岌不保,在忧国忧民沉重的伤痛下最终抱石投入汨罗江。

屈原像,出《历代君臣图鉴》(清代拓本),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公有领域)
屈原像,出《历代君臣图鉴》(清代拓本),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公有领域)

屈原投江那天是五月五日。楚国人不舍一代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寻、奋力营救,又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驱走。南朝梁的《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日划龙舟竞渡起源于拯救屈原:“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以划龙舟竞渡来纪念屈原,竞渡之习,盛行于屈原的原乡一带吴、越、楚之地。

端午节,香港各区包括大澳、赤柱、大埔、西贡和香港仔等均有龙舟竞赛。图为香港仔海滨公园举行的“2016香港仔龙舟竞渡大赛”活动。(宋祥龙/大纪元)
端午节,香港仔龙舟竞渡大赛。(宋祥龙/大纪元)

关于端午节竞渡起源,还有一个广为流传于江南吴越之地的传说,认为是和战国时代吴国伍子胥有关。据《荆楚岁时记》载:“是日竞渡 ……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伍子胥也是楚国人,因父兄均为楚王所杀,伍子胥投奔吴国,助公子光继位当上了吴王,并攻破楚国之都,报了杀父之仇。吴王阖闾在与越王勾践大战之中,中箭伤重不治,死前封伍子胥相国公,辅佐少主夫差。夫差继位大败越王勾践,后来勾践请和,夫差应许了。但伍子胥主战,却为奸臣所害,被夫差赐死。伍子胥死前留下遗言:“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于五月初五将伍子胥尸体投入钱塘江中。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人们感于伍子胥之忠义,于每年五月五日他的忌辰在波涛中赛舟竞渡纪念他。

包粽子 吃粽子

据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筊白笋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荆楚岁时记第二部佚文辑录》记载:“荆楚之俗,五月五日,民并断竹笋为筒粽。”

《续齐谐记》纪录了端午吃粽子源自楚人祭屈原之殇:“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到了汉代,筒粽盖上了楝树叶并缚上五色丝绳,据说是来自屈原的托梦,苦于粽子为水中蛟龙所窃,《续齐谐记》曰:“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阿基师 龙年端午养生粽(摄影:陈建霖/大纪元)
台湾阿基师端午养生粽。(陈建霖/大纪元)

晋代,粽子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可见中国古人药膳益生、养生的智慧。 宋朝时又有“蜜饯粽”,制作精巧至极不负于今人。

驱五毒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以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这一天是“恶日”,因为黄历五月,正是迈入仲夏、疫疠流行的季节,五月五日则是盛暑开端。民谚这样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中国古代,就很注重夏令卫生,在五月五日,很讲究禳毒驱瘟的事。

五毒是指蛇、蝎子、蜈蚣、蟾蜍、蜘蛛(一说壁虎)。 智慧的中国古人会利用纯天然又环保经济的“天中五瑞”克制“五毒”。“天中”是天中节,也就是端午节,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蒜头和龙船花等五种制毒的祥瑞植物。古人发现,这些植物多具有浓烈的“香气”可以驱除溽暑毒害,且有的具有药效,可以健身,有的则具有毒性,可以毒制毒。

另外还有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或贴在门、窗、炕上,或系在儿童的臂上,以辟毒的作法。有的剪出装着五毒的葫芦图像,表示用葫芦把这“五毒”给镇住。

有的地区把“五毒”串成长串,在它们上端系上艾草、菖蒲,然后在下端穿上三瓣大蒜组成藕形,菖蒲、艾草表示刀和剑将它们斩除,大蒜表示锁,将它们锁住杀死。还把它挂在门前显眼的地方这叫“悬端午景”。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被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是斩除妖魔的“三种武器”,又称“端午三友”。

饮雄黄酒驱百虫

中国大部分地区在端午节有饮雄黄酒的习惯。雄黄,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是一种含硫和砷的毒性矿物质,也是常用的中药,具有抗菌、杀百虫毒的作用。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和酒炮制成的酒称雄黄酒,中药用做解毒剂、杀虫药。有俗谚说:“饮雄黄酒,百病多远走。”清代《燕京岁时记》说:“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有习俗沾点雄黄酒在小儿额头上写上“王”字以避毒物。

消病雄黄,点点画。(大纪元记者白亚仕摄影)
消病雄黄,点点画。(白亚仕/大纪元)

悬艾草 戴艾虎

艾草是很重要的天然药剂植物。(Fotolia)
艾草是很重要的天然药剂植物。(Fotolia)

为了驱除疾厄,端午节时常见家家户户门口、檐下、门楣上都挂菖蒲和艾草。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本草纲目说》“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阴之气为菖蒲”。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杀虫、防治病虫害的天然药剂了。

《荆楚岁时记》录:“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古时中国南方荆楚一带的人,在端午日鸡未鸣前即赶早出门去采艾,挑捡最像人形的艾草带回家挂在门楣上以驱毒。此外,有人将艾草扎成小虎形,或剪绫彩为虎形再黏贴上艾叶,在端午节时配戴称为“戴艾虎”。王沂公诗就有“钗头艾虎辟群邪”的描述。

佩香囊 戴香包

端午节香包。( 王嘉益/大纪元)
端午节小虎形香包。(王嘉益/大纪元)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香包,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也可以当作胸前襟头的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香气四溢。旧时缝制香囊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女红,现在商贩的香囊少了一分手工的温度和细致。现代的端午节香包种类多元,动物、花、鸟、粽子,还有流行的卡通造型也侧身其中,然而,其中虎形的香囊还是很受青睐,不退流行。

洗五时水 菖蒲入浴

一般民间传说,端午日“午时水”充满纯阳之气,可以久存不坏,用来饮用、净身禳毒防疫效果好。

台东鹿野乡永安村端午节正午,人龙接力取玉龙泉午时水。(龙芳/大纪元)

取用端午日的午时水,加入菖蒲入浴洗身、洗头,叫“浴兰汤”,沿袭了战国时代楚辞记载的风尚,兰是“福兰”也就是菖蒲的别称。这种习俗文化在古代从中国传到了朝鲜更被珍惜发扬,今天的韩国一到端午还很盛行洗“菖蒲汤”,还有饮“菖蒲水”、化“菖蒲妆”的习俗。

6月9日,韩国首尔南山韩屋村举行端午节庆典千名中国游客体验韩国传统文化与习俗。图为菖蒲水。(全景林/大纪元)
6月9日,韩国首尔南山韩屋村举行端午节庆典,图为菖蒲水。(全景林/大纪元)

端午立蛋

端午节流传有立蛋游戏的风俗,传说在端午节立蛋得好运。在端午节这天正午时分比平时更容易把鸡蛋立起来,立起来的鸡蛋甚至可以好些天不倒。有人说端午节天地间阴阳五行逢纯阳,鸡蛋吸收满满的天地旺盛阳气,所以容易立起来。

悬挂钟馗像

溥心畬《钟馗像》。(钟元翻摄/大纪元)
溥心畬《钟馗像》。(钟元翻摄/大纪元)

在中国江淮地区,端午节时几乎家家悬挂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传说唐明皇开元年间,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明皇喝问,大鬼说:“我叫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因面貌丑陋,应考不第,便自尽了。现在我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端午节可说是现存的传统中国重要节庆中,历史最悠久的。中国先祖过端午节有许许多多独到之处领先后人,现代人因为不解古人的科学成就,反而以“迷信”封杀了古人的成果。

看历史、看文化、看保健、看防疫、看精致生活都在贯穿古今的端午习俗中。@*#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后来在吴国受封于申,故又称申胥。他一生中谋略迭出,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智勇兼备的名将,但命运坎坷、屡遭磨难,最后甚至得不到善终。
  • 端午时节正值溽暑湿热驱动百毒齐出之端,在民间,除瘟辟邪保健康成了重点要事,故而在传统习俗中,如插蒲艾、佩香包、贴钟馗像等等的行事,都含有除瘟辟邪健身的意涵,从今之科学观点来看,也能明白古人的先见与智慧之一端。
  • 古来神传文化世世代代的增益使得端午节俗非常丰富。在中华文化中端午节是三大传统民俗节日之一,不仅在华人圈,包含韩国、日本等等早年受到中华文化浸润之国都有端午节庆的习俗。中国古传“菖蒲汤”驱瘟辟邪成了东亚文化圈的特色。
  • 每年一到黄历的五月午日,即端午节,这一天的正午十二时,汲取的水就是“午时水”。关于“午时水”,古来就有神奇的传说。传说中的午时水又以井水最佳。“午时水”是至阳之水,能锋利铁刀铁具、禳解阴毒之气。台湾“剑井”是午时水传说的代表,一尺许的井深,涌泉三百多年汨汨不断。
  • 中国古代宫廷怎样过端午节?唐太宗御笔亲书“飞白扇”赠予功臣司徒长孙无忌及吏部尚书杨师道,“庶动清风,以增美德”。在庆祝端午的宫中行事中,皇帝在端午日多会以“服玩相贺”,以随身使用或游艺的小东西赏赐臣下。这个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了民间也影响了近邻的韩国。
  • 6月9日是端午节,阖家团圆应景一定要吃粽,台湾老一辈都爱自己包粽子,竹叶裹糯米粽,各地口味不同,粽子内馅也多式多样,形状一般常见的有锥形、斜四角形与长四角形等。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台湾民俗的观点是纪念屈原。台湾饮食家、诗人焦桐说:如果没有粽子,还剩下多少人知道屈原?
  •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端午节吃什么呢?粽子、咸鸭蛋、皮蛋等陆续登场逐渐成为饭桌上的“常客”。
  • 传统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吃粽子,还有挂艾草菖蒲、戴香包、喝雄黄酒等习俗外,在各地还有许多饮食习俗,也是端午节这天必吃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