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端午節的故事和常見習俗有哪些?

傳統節日.端午節
作者:采風整理
清緙絲龍舟競渡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龍舟競渡表現了端午節民俗的文化傳承。圖為龍舟競渡圖,清代緙絲作品,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871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今(2017)年5月30日是端午節。端午節又叫「端五節」、「重五節」、「端陽節」……等等,別稱很多,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和新年、中秋並列為三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節日習俗和典故也來源甚古。從記載民俗風土的歲時記來看,今人過端午的習俗大多沿襲自南北朝時代以前,且保留了不少周代或更古老的古風尚。

話說端午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端」是「開端、開始」的意思,從天地陰陽的五行現象來看,端午時節天地間達到陽氣純青之際。傳統中國民間的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睿智地反映了端五時節天地陰陽演遞和天候的變化,給了後人實用的提醒。炎炎夏日來臨,古人的端午節也就是防瘟辟毒的夏令衛生啟動日。民間節俗吃粽子、划龍舟等等則連結了悠久的中華歷史文化的典故。

端午節傳說和端午節習俗:

划龍舟競渡念屈原

舉辦近百年歷史的龍潭大池端午龍舟競賽,今年端午節在桃園縣龍潭鄉龍潭大池觀光公園,展開為期2天之龍爭虎鬥的精采競賽。(攝影:宋碧龍/大紀元)
端午龍舟競渡比賽。(宋碧龍/大紀元)

一說到端午節,最讓人耳熟能詳的傳說就是龍舟競渡紀念屈原。

划龍舟競渡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活動。相傳戰國時代楚國三閭大夫屈原,一片愛國忠心卻受讒言陷害遭到楚襄王流放。屈原眼見國家處危難岌岌不保,在憂國憂民沈重的傷痛下最終抱石投入汨羅江。

屈原像,出《歷代君臣圖鑑》(清代拓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屈原像,出《歷代君臣圖鑑》(清代拓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屈原投江那天是五月五日。楚國人不捨一代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尋、奮力營救,又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驅走。南朝梁的《荆楚歲時記》記載端午日划龍舟競渡起源於拯救屈原:「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以划龍舟競渡來紀念屈原,競渡之習,盛行於屈原的原鄉一帶吳、越、楚之地。

端午節,香港各區包括大澳、赤柱、大埔、西貢和香港仔等均有龍舟競賽。圖為香港仔海濱公園舉行的「2016香港仔龍舟競渡大賽」活動。(宋祥龍/大紀元)
端午節,香港仔龍舟競渡大賽。(宋祥龍/大紀元)

關於端午節競渡起源,還有一個廣為流傳於江南吳越之地的傳說,認為是和戰國時代吳國伍子胥有關。據《荊楚歲時記》載:「是日競渡 ……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伍子胥也是楚國人,因父兄均為楚王所殺,伍子胥投奔吳國,助公子光繼位當上了吳王,並攻破楚國之都,報了殺父之仇。吳王闔閭在與越王勾踐大戰之中,中箭傷重不治,死前封伍子胥相國公,輔佐少主夫差。夫差繼位大敗越王勾踐,後來勾踐請和,夫差應許了。但伍子胥主戰,卻為奸臣所害,被夫差賜死。伍子胥死前留下遺言:「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聞言大怒,於五月初五將伍子胥屍體投入錢塘江中。 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人們感於伍子胥之忠義,於每年五月五日他的忌辰在波濤中賽舟競渡紀念他。

包粽子 吃粽子

據載,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用菰葉(筊白筍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荆楚歲時記第二部佚文輯錄》記載:「荊楚之俗,五月五日,民並斷竹筍為筒粽。」

《續齊諧記》紀錄了端午吃粽子源自楚人祭屈原之殤:「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到了漢代,筒粽蓋上了楝樹葉並縛上五色絲繩,據說是來自屈原的託夢,苦於粽子爲水中蛟龍所竊,《續齊諧記》曰:「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爲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阿基師 龍年端午養生粽(攝影:陳建霖/大紀元)
台灣阿基師端午養生粽。(陳建霖/大紀元)

晉代,粽子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可見中國古人藥膳益生、養生的智慧。 宋朝時又有「蜜餞粽」,製作精巧至極不負於今人。

驅五毒

在古代中國文化中以五月為「惡月」,五月五日這一天是「惡日」,因為黃曆五月,正是邁入仲夏、疫癘流行的季節,五月五日則是盛暑開端。民諺這樣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中國古代,就很注重夏令衛生,在五月五日,很講究禳毒驅瘟的事。

五毒是指蛇、蠍子、蜈蚣、蟾蜍、蜘蛛(一說壁虎)。 智慧的中國古人會利用純天然又環保經濟的「天中五瑞」剋制「五毒」。「天中」是天中節,也就是端午節,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蒜頭和龍船花等五種制毒的祥瑞植物。古人發現,這些植物多具有濃烈的「香氣」可以驅除溽暑毒害,且有的具有藥效,可以健身,有的則具有毒性,可以毒制毒。

另外還有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或貼在門、窗、炕上,或繫在兒童的臂上,以辟毒的作法。有的剪出裝著五毒的葫蘆圖像,表示用葫蘆把這「五毒」給鎮住。

有的地區把「五毒」串成長串,在它們上端繫上艾草、菖蒲,然後在下端穿上三瓣大蒜組成藕形,菖蒲、艾草表示刀和劍將它們斬除,大蒜表示鎖,將它們鎖住殺死。還把它掛在門前顯眼的地方這叫「懸端午景」。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被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是斬除妖魔的「三種武器」,又稱「端午三友」。

飲雄黃酒驅百蟲

中國大部分地區在端午節有飲雄黃酒的習慣。雄黃,又稱作石黃、黃金石、雞冠石,是一種含硫和砷的毒性礦物質,也是常用的中藥,具有抗菌、殺百蟲毒的作用。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和酒炮製成的酒稱雄黃酒,中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有俗諺說:「飲雄黃酒,百病多遠走。」清代《燕京歲時記》說:「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曬之,用塗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有習俗沾點雄黃酒在小兒額頭上寫上「王」字以避毒物。

消病雄黃,點點畫。(大紀元記者白亞仕攝影)
消病雄黃,點點畫。(白亞仕/大紀元)

懸艾草 戴艾虎

艾草是很重要的天然藥劑植物。(Fotolia)
艾草是很重要的天然藥劑植物。(Fotolia)

為了驅除疾厄,端午節時常見家家戶戶門口、簷下、門楣上都掛菖蒲和艾草。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本草綱目說》「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陰之氣為菖蒲」。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天然藥劑了。

《荆楚歲時記》錄:「荆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蹋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户上以禳毒氣。」

古時中國南方荊楚一帶的人,在端午日雞未鳴前即趕早出門去採艾,挑撿最像人形的艾草帶回家掛在門楣上以驅毒。此外,有人將艾草紮成小虎形,或剪綾綵為虎形再黏貼上艾葉,在端午節時配戴稱為「戴艾虎」。王沂公詩就有「釵頭艾虎辟羣邪」的描述。

佩香囊 戴香包

端午節香包。( 王嘉益/大紀元)
端午節小虎形香包。(王嘉益/大紀元)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香包,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也可以當作胸前襟頭的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再以五色絲線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形形色色,玲瓏可愛、香氣四溢。舊時縫製香囊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女紅,現在商販的香囊少了一分手工的溫度和細緻。現代的端午節香包種類多元,動物、花、鳥、粽子,還有流行的卡通造型也側身其中,然而,其中虎形的香囊還是很受青睞,不退流行。

洗五時水 菖蒲入浴

一般民間傳說,端午日「午時水」充滿純陽之氣,可以久存不壞,用來飲用、淨身禳毒防疫效果好。

台東鹿野鄉永安村端午節正午,人龍接力取玉龍泉午時水。(龍芳/大紀元)

取用端午日的午時水,加入菖蒲入浴洗身、洗頭,叫「浴蘭湯」,沿襲了戰國時代楚辭記載的風尚,蘭是「福蘭」也就是菖蒲的別稱。這種習俗文化在古代從中國傳到了朝鮮更被珍惜發揚,今天的韓國一到端午還很盛行洗「菖蒲湯」,還有飲「菖蒲水」、化「菖蒲妝」的習俗。

6月9日,韓國首爾南山韓屋村舉行端午節慶典千名中國遊客體驗韓國傳統文化與習俗。圖為菖蒲水。(全景林/大紀元)
6月9日,韓國首爾南山韓屋村舉行端午節慶典,圖為菖蒲水。(全景林/大紀元)

端午立蛋

端午節流傳有立蛋遊戲的風俗,傳說在端午節立蛋得好運。在端午節這天正午時分比平時更容易把雞蛋立起來,立起來的雞蛋甚至可以好些天不倒。有人說端午節天地間陰陽五行逢純陽,雞蛋吸收滿滿的天地旺盛陽氣,所以容易立起來。

懸掛鍾馗像

溥心畬《鍾馗像》。(鍾元翻攝/大紀元)
溥心畬《鍾馗像》。(鍾元翻攝/大紀元)

在中國江淮地區,端午節時幾乎家家懸掛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傳說唐明皇開元年間,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明皇喝問,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面貌醜陋,應考不第,便自盡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端午節可說是現存的傳統中國重要節慶中,歷史最悠久的。中國先祖過端午節有許許多多獨到之處領先後人,現代人因為不解古人的科學成就,反而以「迷信」封殺了古人的成果。

看歷史、看文化、看保健、看防疫、看精緻生活都在貫穿古今的端午習俗中。@*#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楚國人,後來在吳國受封於申,故又稱申胥。他一生中謀略迭出,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智勇兼備的名將,但命運坎坷、屢遭磨難,最後甚至得不到善終。
  • 端午時節正值溽暑濕熱驅動百毒齊出之端,在民間,除瘟辟邪保健康成了重點要事,故而在傳統習俗中,如插蒲艾、佩香包、貼鍾馗像等等的行事,都含有除瘟辟邪健身的意涵,從今之科學觀點來看,也能明白古人的先見與智慧之一端。
  • 古來神傳文化世世代代的增益使得端午節俗非常豐富。在中華文化中端午節是三大傳統民俗節日之一,不僅在華人圈,包含韓國、日本等等早年受到中華文化浸潤之國都有端午節慶的習俗。中國古傳「菖蒲湯」驅瘟辟邪成了東亞文化圈的特色。
  • 每年一到黃曆的五月午日,即端午節,這一天的正午十二時,汲取的水就是「午時水」。關於「午時水」,古來就有神奇的傳說。傳說中的午時水又以井水最佳。「午時水」是至陽之水,能鋒利鐵刀鐵具、禳解陰毒之氣。台灣「劍井」是午時水傳說的代表,一尺許的井深,湧泉三百多年汨汨不斷。
  • 中國古代宮廷怎樣過端午節?唐太宗御筆親書「飛白扇」贈予功臣司徒長孫無忌及吏部尚書楊師道,「庶動清風,以增美德」。在慶祝端午的宮中行事中,皇帝在端午日多會以「服翫相賀」,以隨身使用或游藝的小東西賞賜臣下。這個中華傳統文化影響了民間也影響了近鄰的韓國。
  • 6月9日是端午節,闔家團圓應景一定要吃粽,臺灣老一輩都愛自己包粽子,竹葉裹糯米粽,各地口味不同,粽子內餡也多式多樣,形狀一般常見的有錐形、斜四角形與長四角形等。關於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臺灣民俗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臺灣飲食家、詩人焦桐說:如果沒有粽子,還剩下多少人知道屈原?
  •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端午節吃甚麼呢?粽子、鹹鴨蛋、皮蛋等陸續登場逐漸成為飯桌上的「常客」。
  • 傳統的端午習俗除了划龍舟、吃粽子,還有掛艾草菖蒲、戴香包、喝雄黃酒等習俗外,在各地還有許多飲食習俗,也是端午節這天必吃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