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人才〈第一章4〉分数的魔咒

游干桂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约国小四、五年级时,有一天,女儿神秘兮兮问我一个问题:“96分与94分之间有什么差异?”
我不假思索回答:“差两分。”

她摇摇头:“不对。”
“嗯?”我有些狐疑。
她很得意的说:“一个错一题,一个错两题。”

这是什么答案嘛,她还是不放过我:“谁错一题,谁错两题?”
我那会再上当呀:“96分的错两题,94分的错一题。”
这回她点头了:“学聪明了哟。”

女儿的玩笑话,使我陷入沈思:“是啊,我怎么没有这么想,分数高的人也许错得多,那它所代表的意义便更有趣了。”

旅居加拿大的朋友回来找我,告诉我,他在加国的教育观察,他说有一次女儿考数学,答案全错,但老师给他97分,趁亲师会之便,他问老师:“97分的9或者7是我女儿加上去的?”
老师笑一笑:“全是我写的。”
“为什么?”
“她只有答案错,观念全会了,不该扣很多分。”
这个故事也使我想了很多,人家看过程,我们只看结果。

儿子回家后哭丧着脸。
“怎么了?”
“我都会但做不完。”
“为什么?”
“我想很久呀。”

纽西兰的朋友说,他们考题都很少,让孩子充分思考,可是我们的考题都很多,仿佛跑百米。到底在考试?还是比赛速度?

如果你的孩子爱思考,会联想,有创意,重视过程,但速度慢……保证考不好,那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孩子考五十七分时,你会怎么做?
打他、骂他、羞辱他、罚他站在祖先牌位前忏悔………
如是如此,分数最大的意义便是──伤人自尊。

分数差的孩子,被老师点名骂一遍,叫一度伤害。
回家被妈妈又骂一遍,叫二度伤害。
妈妈告诉爸爸再骂一遍,则是三度伤害。
爷爷、奶奶在凑一脚,则是四、五度伤害了,伤得深,自卑便重了。

分数不伤人,伤人的是它所引来的否定句。
如果没有分数、没有等第、没有排名,孩子起码活得好一点。
分数考好一点,不就不会被伤害了?
其实未必。

我遇过一个令人心疼的个案,他来门诊时只有九岁,小巧可爱,口齿伶俐,应该很讨喜,但罹患强迫症,十根手指中有九根咬得参差不齐,我大约便明白原因了。
他在学校的表现一直名列前茅,常常第一名,但父母希望第一名之外,最好科科一百分,否则挨打,孩子的压力便来了。

逢考必焦虑,心里默念着:“神啊,让我一百分,否则会被打……”
科科一百,多难哟,月考恐惧症渐渐浮现,考试前一星期,他开始用啃咬自己的手指头,化解焦虑。门诊时,他的情况已相当严重了。

我还有另一个案,从台大医科毕业,理论上该是医生,最后却成了精神病人。
从我的访谈中大约勾勒出轮廓,他从小一到高中三年级,共十二年从未考过第二名,给了他完全的荣耀,但也毁了他的一生,他像极了金庸笔下的东方不败或者独孤求败,高处不胜寒。〈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健康不在,人生便毁了,这是我害怕的另一件事,我忧心孩子赢在起跑点,但输在终了,或者根本跑不到终点。
  • 尼采说:“成功常常是大骗子。”
    即使如此,每个人还是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每踩一步都成竹在胸。
    何谓成功?便少有人能说出名堂了。
  • 据台湾行政院的估计,未来三年科技业的人才荒将更严重,共有五万五千个职缺。目前各校园也都纷纷出现,科技厂征才的热络情况,甚至有的厂商为了早点找到人才,还租下新竹县乡下地区的国小礼堂,来办理征才活动,可预见高科技业势必掀起另一波的抢人大战。(彭清仁报导)
  • 台湾政府扩大规模培训人才的“菁英留学”计划,第一阶段录取约75人,录取率仅3.6%。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今天表示,第二梯次甄试将自5月2日受理申请,本次甄试将提供攻读学位人员45名、博士后人员研修35名以及产业界人员研修50名,计130名额。
  • 基于社会需求,许多台湾非商业性教育机构近年纷纷发展传道、授业、解惑的商业空间。例如大型时尚业者兴办技术传承活动;全台最大量贩业举办家乐福大学,栽培人才;发品业者沙宣办美发学院,四年来供各地设计师进修。
  • 【大纪元4月14日讯】香港政府推出的“输入中国人才计划”和“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反应不俗,截至今年2月底,已有超过5,700宗申请获批准,而获准投资移民香港的300多人,为香港带来24亿港元的投资收益。
  • 马上就是毕业季,又有好多毕业生将走进社会工作。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才是企业最爱人才呢?从毕业学校来看,﹝成功大学﹞再度拿下企业最爱第一名,不过各企业一致强调,毕业学校不是最重要的,高度学习意愿、稳定度和抗压性、具备专业知识与技术才是最重要的。
  • 心理学家迦纳替不同的成功者,找着理论依据,他的《智力架构》一书中提出〈智慧七论〉,他有两个最基本的主张,一,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智慧组合,每一个人都有这些智慧的潜能,依照各自的倾向与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动员、组合它们;二,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慧组合,存在着个别差异,也享受着个别差异。
  • “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与“君子不党”在中国古代是至理名言,古往今来的正人君子与名人义士不仅厌恶暴力,对结党营私同样也嫉恶如仇。有德之人堂堂正正,轻利重义,都不屑与拉帮结派者为伍,君子不党,在古代是一个美德。只有见利忘义的卑鄙小人才会在利益的的驱使下组成一个集团,这样的集团就被称为"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