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人物系列——名臣篇

【风云人物】硬脖子县令──董宣

文/ 淑萍  图/素素
font print 人气: 60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1月22日讯】东汉光武帝时候,重用了一个非常正直刚强的人来治理首都洛阳城,他就是有名的“强项令”董宣。“强项”,白话说就是“硬脖子”;“令”就是县令。“强项令”这称号是有典故的。

《后汉书》记载这件事情的经过:
话说董宣刚任洛阳令不久,就听闻湖阳公主(即光武帝的姐姐)身边一个奴仆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杀人,并且倚仗湖阳公主的权势,不肯服刑。因此董宣派密使日夜监督,只等有朝一日能将凶嫌捉缉归案。

有一天,密使发现湖阳公主驾车外出,而杀人奴仆刚好随伺在旁,便马上通报给董宣。董宣立即赶到公主马车必经之路,拔刀挡住了公主的去路,问公主索要杀人嫌犯。公主不从,董宣便派人强将嫌犯捉拿下车,并就地斩首。这件事让湖阳公主很生气,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听之后,勃然大怒,扬言要把董宣处死,为湖阳公主出一口气。

消息传开来,大家都替董宣着急,但他却一点也不紧张,神态自若。当他奉诏进宫时,没等光武帝开口质问,便先开口说:“陛下,请容我先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很生气的说:“你还有什么话要说?”董宣义正严词的说:“陛下,您依靠行德政、为民除暴才复兴了汉朝。可是如今却纵容公主庇护杀人嫌犯,如此这般,怎能治理好国家呢?我董宣不怕死,我既然当了国家的官员,就只知依国法办事,早已置生死于度外了。”说完,便一头向殿柱撞去,顿时头破血流。

光武帝听了这一番话之后,心中很觉惭愧,令左右将董宣扶持起来。不过,为了湖阳公主的面子,光武帝要求董宣至少也要向湖阳公主磕头赔罪。可是,董宣认为自己无罪可赔,所以无论左右如何强压,董宣的头始终不肯低下。虽然已是年近七十的老人了,但他仍坚挺着脖子,两手撑着地,宁死也不低头。最后,皇帝只好让步了,不但没处罚他,还赐给他30万钱,以示安慰和褒奖。不过,董宣却将全部的钱都分给了属下和百姓们。

从此以后,京城的皇亲国戚们对董宣都很敬畏,不敢再倚仗特权而目无法纪了。洛阳城里的百姓们也因这件事,而给董宣起了个尊称,叫做“强项令”。也有人称他为“卧虎令”,意思是说董宣不畏强权,犹如镇守在洛阳城的老虎一般,无人可敌。民间有歌谣曰:“袍鼓不鸣董少平”,意思就是说:有了董宣这样的好官,老百姓再也没什么委屈需要击鼓呜冤了。@*(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齐国有两个小孩某甲和某乙,常常互相竞比吹嘘自己的父亲才是最好的。
  • 古代有一个人穿错鞋子,以致于一只鞋底厚,另一只鞋底薄,走起路来很不合脚,一边高一边低的。
  • 中国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写文章行云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悯人的胸怀,他不畏强权,勇于为民喉舌。
  • 有一个秦人,非常痴迷收集古玩,无论价钱多么昂贵,只要知道哪里有古玩,他都一定要买下来。
  • 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琅邪阳都人、身长有八尺、气宇轩昂、人称“卧龙”,隐居于龙中,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青书生。在三国演义里,他不但能呼风唤雨,又深谙奇门遁甲,刘备三顾茅庐,好不容易的请出这位“卧龙”之称的奇士高人,也是一连串高潮迭起故事的开端。
  • 一五五一年李时珍因为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声名远播,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几年后,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此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摘录了不少医学资料。
  • 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字元敬,号南塘,山东人。他出身贵族,历代祖先皆为明朝将领。戚继光年纪轻轻就继承父祖遗志,17岁任登州卫指挥佥事,25岁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虽然年少得志,但他并非单靠父祖余荫,而是在军事方面有真才实学,从他的诗句中我们也可看出他的抱负不同一般:“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回顾戚继光的一生,的确就是在扫除倭寇、“但愿海波平”的理想中奋斗。
  • 寇谦之,北魏初著名的修道人。祖籍上谷昌平(今北京)。后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原名谦,字辅真。从他记事起,过的就是兵荒马乱的生活。当时各部族部落集团间相互混战和仇杀。烽火遍地,白骨盈野,耳闻目睹之下,他不乐仕途,倒喜欢修仙学道,钻研张陵、张角之术。凭着他仕宦之家,读了不少天文、历数,老、庄道书,并研习五斗米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