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43)

九、孔子與孟子之學同異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對孔、孟之道來作一個小結了。先說說孔子的學說。

孔子的學說,他是繼承周王朝時期的文化遺產,這點是很清楚的。總的來說,孔子把「仁」作為其最高理念,以「知人」作為方法論,以「禮」作為實踐橋梁來完成其整套道德學說的。就是說,孔子把實現「仁」(君子、聖人)視為其人生的終極目的,以「知人」作為認識論(後儒發展為「格物致知」),以「禮」作為實踐理性。我覺得孔子的學說有三大特點:

一、「為己之學」。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思想家可分成兩類,,一種是專為自己而思想,另一種是為他人而思想。前者稱為『自我思想家』,只有這類人才能認真地思考事情,所以他們才是真正的哲人,實際上,他們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也是在思想之中;後者可稱為『詭辯派』,他們渴望人家稱他們是『思想家』。他們的幸福不是在本身中,而是在他人的喜好中。換言之,他們只熱衷於投世俗之所好。」1我們以叔本華所說的「兩類思想家」看孔子,孔子就應歸為「真正的哲人」這一類。他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2就是很好的說明。他告誡人們「亂邦不入,危邦不居」、「邦有道,穀;邦無道,隱」等都說明他「明哲保身」的「為己之學」。孟子對此也有發揮。他視「得己」為君子深造之學問。他把得道,就發揮自己的才能,不得道就獨善其身視為是「大丈夫」的行為。曾子的《大學》講「平天下」為儒的最高理想,但最終的目的還是落實到自我身上——「修身」,自我不修身,一切都落空。曾子是把「修身」放在整個道德體系的首位的,這與孔子的「為己」之學是一致的。《易》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3這個「同歸」學說,以我看就是「修身」之學——怎樣做才是對我最有利和最有用: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楊朱的極端個人主義都與這個「修身」有關。他們的學說,都觸及到「自我」這個人本問題。他們的不同,只是向外發展道路不同而已:道家「修身」是為了達到「無己」。莊子說「至人無己」4,又說「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約分之至也。」5。儒的「修身」在於「得己」,道的「修身」在於「無己」,而墨家的「修身」則是「忘己」——他們不顧自己的安危,要為大眾服務。與墨家相反的楊朱,則是惜身如金,「修身」為自己,成為極端的個人主義。這就是《易》所說的「一致而百慮」——人如何生存的問題。孔子的學說,其最高境界就是「得己」——使自己達到「縱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不逾矩」,就說明有一個「自我」在,自己還存在,就得有一個「矩」來規範,如道家已「無己」,就不存在什麼逾不逾矩的問題。故我說孔子的學說,還是以「我」為中心的學說。(待續)@

1《叔本華文集》,中國言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72頁。
2《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84頁。
3《莊子》,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一版,659頁。
4《莊子》,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一版,7頁。
5《莊子》,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一版,272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孔子以「知天命」作為最高理念,以禮作為實踐行為,以知人之辯作知識論來鞏固禮的實踐行為。
  • (shown)《論語》記載孔子說「仁」很多,據統計,仁字出現109次。其對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我們試舉幾個例子......
  • (shown)孔子這個「仁」,確是有些含糊其辭,但你要找出它的毛病,又找不到。其下,則與道德倫理相聯結,其上,則與天命相連繫。
  • (shown)如果我們將孟子「自得」之道與牟宗三先生說聖人無體,不可言且無可訓來看,孟子這個「仁」,還是「有執的存有論」。如依莊子說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來看,這三者孟子都未能達到。
  • (shown)後儒把孔子的仁說成是「惻隱之心」,又說「仁也者,人也」,把仁同等於「愛人」、「博愛」等等,都是一種意為的構造,這對孔子的仁,只能說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 (shown)《易.繫辭傳下》說「天地設位,聖人成能」就是這個意思。聖人與仁人是劃等號的:能做到聖人也就是仁人,能做到仁人也就是聖人了。
  • (shown)如果說,仁是儒家君子所要達到至善的最高理念,那麼要實現這個最高理念的路子就是義。「人路」,也就是人應該的行為方式。
  • (shown)孟子以「集義」來實行他的人生目的。他的這個「義」,有點類似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說的「道德律令」。這個道德律令是義不容辭的純粹實踐理性,即「義務」。
  • (shown)父子之義是親情關係,君臣之義是尊等關係。父子是父子,君臣是君臣,這兩者是不能等同的。這種君臣關係等於父子關係,就如同現代的「我把黨來比作母親」、「祖國啊,我的母親!」是一樣的。實則這義不是那義,是不能亂點鴛鴦譜的。
  • (shown)仁者一定能愛人,但愛人不一定就是仁者;智可以辯言,但智者不一定就是知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