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國慶的水彩日記(一)

蘇國慶
font print 人氣: 57
【字號】    
   標籤: tags:

「如何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是幾十年來困擾我的問題,沒有風格在當今藝術潮流中是不可能生存、將不被承認的,於是注定幾十年來的孤獨和寂寞,沒有交談者、沒有共鳴者,只有沉默。繪畫工作沒有養活我和我的家人,在那極端困難和衝突的日子裡,連作夢都盼望著風格,可是風格仍然沒有來眷顧,還是要生活、要真實的活著,要抵住生存的全部壓力、抵住沉淪與崩潰、抵住滅亡。人其實很渺小,生命有限,經歷知識太平凡不過了,沒有太多可以誇耀,最終還是回到私密領域,自己面對生活、面對繪畫、面對生命的不斷質詢。

日記是一種絕對自我對話──最代表個人特色真實的私密性對話紀錄,一向都不在乎外在的反應和觀感,很有拒絕交流溝通的潛在反社會性。人在和人與社會的相處中總有隔閡,存在著距離與誤解,而為了說明解釋又常常過份逾越、虛假粉飾而變得面目全非,令人困惑非常而不得不冷淡以對。我只喜歡畫畫、只會畫畫、也願意畫畫,但我更需要的是先生活,所以我大部分的人生就在這樣的爭執矛盾中踽踽前行,期間難免有為博取認同、有為爭取讚美的努力之作。尤其當意識到風格的誘惑時,又堅持自由真是煎熬、困難而痛苦,往往在夜眠中驚醒,久久瞪著虛空黑暗。


(圖片:作者提供)

截至目前生命中有二次以圖畫日記形式記錄生活。1978年於台北曾有一段禁錮日子,那時候年輕、有野心、有不平、有憤怒控訴,那是完全不同的心路歷程──在平靜表層的遮掩下隨性叫嚷、尖聲吼叫。另一次則是1993年在Diamond Bar,風青玥談、人屆中年──那是一次計畫性的作業,生活平和安靜,沒有巧機媚俗,慾望低沉,捨去知識,心志完全回歸平凡日子的體驗,每一天記錄每一天,也就是這本水彩日計畫集的產生背景,一年人生課業的筆記。


(圖片:作者提供)

這些作品大部分在室外進行。在寫生的前提下,想像力似乎呈現虛弱狀態,但事實上當我面對景象時,一個個人生階段──或不完整、或未完成、或煽情、或沉穩──並沒有因風景的存在而失去活力;相反的,卻因色彩的注入,想像力活潑鮮明的展現開來。雖然寫生色彩的運用、掌握,看起來和大自然的色彩沒有太大的變換,很客觀的,可是我喜歡橙黃、鮮綠、紫藍、群青等色彩純度很高的顏色;再由於寂寞的心情,即使所寫的是自然的安穩性,我仍然任性的使用色彩──主觀的表現色彩。色彩是我想像力發揮的媒介,在在提示心理情境。孤寂的顏色、憂愁的顏色、絕望的顏色。


(圖片:作者提供)


(圖片:作者提供)


(圖片:作者提供)

林間一隅或城市僻處荒野瞬間,對真實瞬間的觀察,東方式細緻入微的觀察是作畫的習慣,風間雲飄水蕩山樹靜止,什麼都如往常一般沒有特別變化,獨自一人在某個時刻靜靜的看,也靜靜的畫上一整天,偶然不相干的地方內心激出火花。術一向是我的象徵,嚴謹的造型,如人的軀體,既熟悉又陌生。畫樹而追求水彩中濃稠色調的渾厚與豐富,水分的控制和色彩濃度,色相互補對比等技術,參數筆觸變化幻為形式自然而協調。


(圖片:作者提供)

光線也是繪畫的另一視點。我探討畫面光源猶如探索生命原點般神祕嚴肅,沒有光,我的繪畫我的生活將失去意義。微妙的逆光、側光、微光,雕塑生活中淡淡哀愁──川端康成式的哀愁──指向我現代生活的疏離感。


(圖片:作者提供)

寫生冊頁的空間形式在傳統中國就普遍存在著,這種線狀時間延續記載了自我認知、定位、還有生活的游移漂泊,在很大的程度上敘述生活追逐生活的過程。日記形式的繪畫,風景圖像的紀錄,「我」的位置變得相對微妙,將「我」溶入景物之中或抽離出來,其意義是模擬的、矛盾的,「我存在」的私密性將因此公開一覽無疑。例如我講數是直立的凸出的,讓天際線表現變化,同時因為改變了天空山水平地草園等平行因素,豐富了自然景觀,山風水景的美於是形成。當樹處於禁止姿態,人於樹的比關係忽然變得詭異。於「我」來說是「我在看」風景,但變化之後何嘗不是風景「在看我」!自我世界裡,世界是由「我」來定義,但換一個角度從自然來看人的世界,也不過是一個快速變換的舞台,任萬物觀賞評比。


(圖片:作者提供)


(圖片:作者提供)

自然間確實有令人情迷的場景,即使是不經意間頭上飄過一片雲,或移動姿態的瞬間與某株樹梢形成對話的剎那,都有風情、都是風景。或者隨處往周圍遠望大樓轉角一晃消逝的人影,車潮不斷、陽光艷照,那一旅陰影似乎沒有和人影同步消失,反而印映在地上,怵目驚心。為什麼那麼匆忙又不帶走身影,那身影是幻象?是實存?是靈魂?還是依戀的心情遲遲不肯離去?

繪畫能表達這情境?繪畫應該表達這情境?在21世紀繪畫已經迷失沒落的時代,我是作了不同的回答,在各個不同的年齡,且不知答的對不對或好不好。有可能是根本上的錯誤:不該問那個問題──那個人生最荒謬最弔詭的問題。而那一整年我好像沒有觸及它。

文章圖片提供:蘇國慶的水彩日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周美晴台灣基隆報導)7歲學練書法,14歲開始畫水彩,成長過程中也畫過油畫,做過美術設計,但最愛還是水彩畫,對水彩畫一往情深的陳陽春,將起源於英國的水彩畫,融入中國水墨,變成自己獨有的風格,變成台灣的水彩畫。曾於世界各國舉辦過145次個展,5日受邀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辦畫展,也為基隆及海大校園特色景點作畫。
  • 舊地重遊,喜的是園區一切如故,路徑各處增加了照片及說明,可見平日一定有許多生態教學及遊覽的活動;草木健朗、欣欣向榮,自然是如此堅強、豐富,無論動物、植物、昆蟲皆種類繁多,願它們常在。
  • (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蘭陽水彩瑰寶‧陳忠藏七十藝術全國巡迴展,即日起於中壢藝術館展出。(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蘭陽水彩瑰寶‧陳忠藏七十藝術全國巡迴展,即日起於中壢藝術館展出。
  • 今年台灣國際水彩畫協會,特別為台灣和美國兩地推動水彩藝術活動,呼應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的特殊意義,一場跨國際知名水彩畫家的邀請聯展,百餘幅精彩畫作自今年二月起,分別在美國賓州州立大學HUB-Robeson畫廊,及喬治亞洲Carrollton Cultural Arts Center展出,7月份作品陸續送回台灣,9月3日~18日,在台北的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展出,愛好水彩藝術的民眾不用出國,當代國際水彩風華盡入眼簾,這是值得賞析的年度水彩大展。
  • 這次的「水彩門診」單元比較特別,因為生病的是我自己,我為自己看病,拿自己開刀。以下的四幅畫,雖然已畫完一段時日,但看來看去總覺得有些不妥,我大約知道它那裡犯了錯,但為求慎重,一直不敢貿然更改。 但,醜媳婦總得見公婆,最後,我終於鼓起了勇氣,為自己動了整型手術。
  • 揚‧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祕隱居型藝術家(1682─1749年),也是公認18世紀最傑出的荷蘭靜物花卉畫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豐富、具奢華感、色彩飽滿、紋理細緻,以及高度細緻的寫實而倍受尊崇。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揚‧范‧海瑟姆謹慎且不怕麻煩地在畫布上一層又一層地塗上薄釉彩的技巧。儘管許多人試圖模仿,但同時代的畫家都沒有辦法做到。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