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楊雍建愛民即政績

史鑒

(攝影: / 大紀元)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楊雍建愛民即政績

楊雍建,字自西,浙江海寧人,順治十二年進士。他當廣東高要知縣一年就被推薦作京官。他究竟在任上做出了什麼卓異政績呢?

高要正當廣東要衝,總督在此駐紮。因此軍隊來來往往絡繹不絕,軍需供應負擔很重。每次軍隊命令一到,就強徵數以百計的民夫。衙役怕民夫逃跑,就把民夫像牛羊一樣串上繩子,拴在衙門露天空地。當時楊雍建上任不久,正值除夕,衙門裡喝酒賀歲。楊雍建喝著喝著,忽然起立說:「民夫也是人,怎忍心讓他們露宿!」命令將民夫安置在屋內,撤掉酒席給民夫吃。民夫們磕頭感謝,有的流下了淚水。

平南王、靖南王兩藩王共同鎮守南海,靠權力將鹽、谷、絲、麻等商品高價賣給公家,從而大發橫財。高要縣境內羚羊峽產硯石,藩王派副官開採硯石,每天役使民夫不計其數。民夫點著火把在洞穴裡採石,許多民夫一氧化碳中毒而死。楊雍建極力減少徭役和公款購買。副官要送給他硯,利益共享,楊雍建堅決推辭,不肯接受。

有軍官拿著軍隊命令來高要縣索要榕樹條,相傳用榕樹條做成的大炮引火繩風雨不熄。軍官頤指氣使、要這要那,楊雍建將他鞭打一頓。軍官回去向將軍哭訴,將軍又向總督王國光告狀。王國光說:「書生意氣寧折不屈,廉吏風範剛正不阿,怎可冒犯他!」於是給軍官打了頓板子,而將楊雍建推薦給朝廷。

楊雍建的政績,不是血漿經濟,不是強拆賣地,不是面子工程;不是引進污染工業,不是發展色情行業,不是推行教育產業;不是計劃生育,不是維穩截訪,不是鎮壓法輪功;就是愛民。在當今邪黨紅朝末政中,楊雍建的政績沒有一項「硬指標」,是要扣分、挨批評、寫檢討,乃至「一票否決」,免職丟官的。相反,那些緊跟邪黨「運動治國」的貪官酷吏,那些殘酷迫害法輪功的人權惡棍,在邪黨眼裡「一俊遮百醜」,被邪黨愛不釋手。

官員愛民是傳統文化,古人評判官員政績時多少要給愛民留下一席之地。邪黨利用了傳統文化,在宣傳上把「愛民」吹得震天響,可是邪黨實際執政從來不把愛民當回事。只有解體中共,才能停止邪黨對傳統文化的破壞,才能停止邪黨對中國人民的迫害。

施世綸為民不顧身

施世綸,施琅的次子,為官廉潔正直,體恤下民。

施世綸初任江蘇泰州知縣。當時淮安下游遭受水災,康熙帝詔令兩位大臣蒞臨泰州監督堤工,欽差大臣的幾十名隨從狐假虎威,將鄉里騷擾的雞犬不寧。施世綸查清這些「中央來人」的不法行徑,將他們治罪。

湖廣兵變時,清廷調撥援兵助剿。軍隊沿途騷擾地方,搶奪民財,如同一群蝗蟲。軍隊經過泰州境內時,施世綸一方面準備好糧草供應,另一方面派衙役和老百姓每人手拿一根木棍夾道「歡迎」,有擾民的不法官兵,立刻逮捕治罪。官兵怕亂棍齊下,都老老實實過境而去。

施世綸後來擔任揚州、江寧知府,所到之處民眾都懷念不已。施世綸為父親施琅守孝離任時,數以萬計的百姓乞求他帶孝留任。百姓不能如願,就每人出一文錢,在知府衙門前建起兩座亭子紀念施世綸,取名「一文亭」。

施世綸屢次陞遷,晚年擔任漕運總督,奉命勘查陝西災情。陝西旱災嚴重,急需朝廷放賑。可是施世綸一查糧倉,積儲大多有名無實,被貪官貪污挪用了,以西安、鳳翔兩地最為嚴重。施世綸將要上疏稟告。總督鄂海急了,私下要挾施世綸:你兒子正在會寧當知縣,小心他仕途坎坷!施世綸笑著說:「我自從進入官場,自身都顧不上,還顧得了兒子嗎?」毅然彈劾鄂海,鄂海因為瀆職失察被罷了官。施世綸為災民爭取到救濟金五十萬兩銀子,派人分十二路視察貧民,按口給糧,遠近百姓都得到了救濟。

康熙帝曾這樣評價施世綸:「朕深知施世綸廉潔,但他遇事偏執,百姓與書生訴訟,他一定偏袒百姓;書生與縉紳訴訟,他一定偏袒書生。」施世綸的個性可見一斑。邪黨給自己貼上道德標籤,猛烈抨擊所謂「剝削」、「壓迫」,自稱自己在為勞苦大眾謀福利,在為「無產階級」「推翻三座大山」,在「解放全人類」。然而試問當今大陸黨官有幾個能似施世綸體恤下民、嫉惡如仇呢?

事實勝於雄辯。當今邪黨貪官連「為人民服務」的招牌都嫌礙事,公開講自己要為政府說話、為政府服務,為政府掙錢。貪官酷吏倚仗邪黨勢力橫行無忌,就算出了事也有黨票當抵罪符。保全百姓的官員被邪黨狠狠整肅,促進百姓身心健康的法輪功被邪黨凶殘鎮壓。殘酷現實證明:邪黨根本不把百姓利益當回事。「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良知尚存的中國官員只有退出邪黨,抵制迫害,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當官為民的初衷。

楊馝凍昏官

楊馝,字靜山,官至光祿寺少卿。康熙年間楊馝擔任固安知縣,參與興修永定河水利工程。

當時永定河水利官員黃某攤派施工費不均,拖到冬天才開工。百姓清晨下水,都凍得兩股打戰。楊馝同情百姓,允許日出後下橛。黃某巡工姍姍來遲,他嫌百姓來的太晚了,吹鬍子瞪眼,要鞭打百姓。楊馝為百姓力爭,黃某卻一意孤行。楊馝索性就牽著黃某的馬站在冰冷刺骨的地方,說:「只要你能去,百姓就能去!現在太陽已經高了,你穿皮裘一件又一件,還瑟瑟發抖,縮成一團,還要責令打著赤腳幹活的百姓披星戴月趕來嗎?」

黃某被凍得夠嗆,惱羞成怒,要打報告彈劾楊馝。恰逢巡撫李文貞經過柳家口,他聽說此事,召見楊馝,對他說:「你年紀輕輕就能這樣愛民,真像古代的任延(東漢著名地方官)啊。」慰勞他,請他喝酒御寒,解下身上的皮裘給楊馝穿上。楊馝因此沒有被彈劾。

後來楊馝調任宛平縣。康熙帝巡視京城南郊時,固安百姓男女老幼爭相請求留下楊馝。康熙帝說:「另外給你們固安縣一個好官,行嗎?」一個女子回答:「為何不另外給宛平縣一個好官呢?」康熙帝大笑,認為固安百姓說的實在,於是允許楊馝仍當固安知縣,但發給知府俸祿。

之後楊馝升任雲南麗江知府。麗江本來是苗族地境,新歸朝廷管轄。楊馝於是召集苗族土官、頭人,讓他們充當典史、鄉長,命令百姓每人種一棵榆樹,每畝地蓄一溝水,為百姓興建孔子廟,制定婚喪禮儀。只用了一年時間,當地風俗就為之一變。苗族百姓為他建廟祭祀,號稱「第一太守祠」。

趙申喬微服私訪

趙申喬,字慎旃,江南武進人,康熙年間名臣,非常清廉,但也有偏激不能容人的缺點。

趙申喬巡撫湖南時,曾經帶著布政使、按察使到市井中微服私訪,詢問政事得失。一位百姓極力稱許趙申喬,卻痛罵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和按察使兩人慚愧的汗流浹背,不敢吭聲。趙申喬於是帶著布政使、按察使離去。不久又回來找到那位百姓,對他說:「你提布政使和按察使的意見,他們一定恨你。但是有我在,你不用擔心。」於是將手中扇子送給那位百姓,說:「拿這個給布政使,就沒事了。」第二天,布政使把扇子還給趙申喬,趙申喬慢慢說:「人言可畏啊!」此後布政使、按察使不敢不奉公守法。

下屬某縣發生水災,趙申喬與一個僕人連夜划小船來到縣城下視察災情。清晨趙申喬出現在縣衙門坐堂,縣令才知道趙申喬來了,趕緊起床拜見。趙申喬只索要了一碗粥,喝完就視察災情去了。

當今邪黨官員下基層視察,前呼後擁,騷擾地方後心滿意足的「受騙」而去,不但勞民傷財,還鬧出愚弄百姓的笑話。與古代清官實實在在的微服私訪相比,當今百姓寧願邪黨官員少視察為妙。

陳汝鹹好官可惜

陳汝鹹,字莘學,少年時隨父親講學,致力於慎獨。康熙三十年,以會試第一名考取進士。離開翰林院後擔任漳浦縣令十三年,惠民德政不可勝紀。他調任南靖縣之際,漳浦百姓爭相赴省城呼籲讓他留任。上官不許,漳浦百姓就回來收集農具堵死城門,晝夜守護。陳汝鹹離任那天,百姓扶老攜幼上街,跪在他周圍,哭著說:「老爺不要走,讓我們百姓有條活路。」簇擁著轎子,使轎子無法前進。陳汝鹹下轎走入李太學家,半夜借守城衛兵兩匹馬,扮成巡邏者,抄小路從北門離去。漳浦百姓追思不已,於是在北門建起月湖書院,塑陳汝鹹像瞻仰禮拜。

陳汝鹹到了南靖縣,強盜們紛紛自首接受招撫,百姓齊聲稱頌。隨即陳汝鹹升任刑部主事,又提拔為御史。當時海盜陳尚義乞降,陳汝鹹主動請求讓自己入海招撫。他向康熙帝辭行時,康熙帝關切的囑咐:「你是我身邊大臣。風濤不測,你不必親自下海。」後來隨行的千總果然遇到颶風。任務完成後,陳汝鹹回來覆命,康熙帝又關心的說:「你如果和他一起入海,難道不會受驚嗎?」

康熙五十二年,陳汝鹹奉命祭祀炎帝、神農、舜帝陵,並慰問駐防官兵,出入苗疆,籌劃治理良策。康熙五十三年,陳汝鹹又奉命赴甘肅賑荒。臨行時,康熙帝叮囑:「邊境地區窮苦,恐怕沒什麼好伙食,那裡出產肉蓯蓉、土參,朕也嘗過,味道很好,要吃啊。」陳汝鹹叩頭謝恩,但一來到甘肅境內,看見餓殍遍野,就不再吃酒肉了。陳汝鹹撫慰饑民,曾經一天徒步翻越九座山,到平涼後,就開倉散糧,並且調運鎮原倉儲糧賑災。最終陳汝鹹過於勞累病倒,在固原逝世。官員檢視他的行囊,只有一件衣服,一弔錢。康熙帝聽說陳汝鹹去世,悼念不已,連稱:「好官可惜!好官可惜!」

一個清官能為百姓帶來多大益處,為社會創造多大價值啊!康熙帝愛護清官,才造就了盛世。相反,貪官橫行的虛假「盛世」被百姓譏為「河蟹盛世」。邪黨迫害法輪功,眾多信仰真善忍、認同真善忍的清官被邪黨視為異類,遭到各種形式的迫害打擊,他們的遭遇讓知情百姓為之流下眼淚,真是好官可惜啊!恣意迫害他們的邪黨、江xx流氓集團、610犯罪組織、監獄勞教所惡警惡人,難逃正義的審判!

(據《清稗類鈔》)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 宋朝時,河南的劉溫叟多次擔任要職,但是清貧自守,是當時人的道德楷模。
  • 宋太祖開寶三年,供備庫使李守信到秦隴間買木頭,貪污了許多錢,後來被他部下告發,李守信害怕的自殺了。太祖命蘇曉來審理這件案子。
  • 張平是宋朝人,他在秦王府任職時,因為勤懇能幹而遭人嫉恨。幾個官史誣告他偷拿王府中的錢物,秦王報告到開封府尹。雖然經過審問沒有查到證據,但是秦王還是把他打發走了。張平也不喪氣,說:「雖然現在我命運不濟,但以後未必沒有福分。」
  • 清代後期,有個叫彭三的人,他因為幼年喪父,所以母親對他有些寵愛的過頭了,成了溺愛。結果,彭三便養成了好吃懶做,橫行霸道的性格,經常在外惹事生非,鄉鄰對他的印象都極壞。
  • 人們把用錢買官,叫做「銅臭」。東漢時的崔烈,曾名重一時;漢靈帝時,他花錢五百萬,買官當上了司徒,結果是很快名譽掃地。崔烈問兒子崔鈞說:「外面的人,對我議論紛紛,他們在講我什麼呢?」
  • 仁公心地善良,樂於施捨,視助人為其樂事,是位廣積陰德的志士。一生做了很多助人之事,同時是位遠近聞名的大善人。向仁公所居的山村出口處有一座涼亭,這裡是仁公常去的地方,很多有難回不了家的得到了盤纏,很多生病、無錢求醫的人得到了救助。
  • 長安有戶姓張的人家,一天,張氏在家獨居的時候,有只斑鳩突然從外飛入,落在床上。四周靜寂無聲,人鳥四目相望,似乎兩者冥冥之間有種說不出的聯繫。面對不速之客,張氏有點奇怪,又有點害怕,就打破沉默,請求斑鳩:「斑鳩斑鳩,你不會說話,那就用行動來告訴我。如果你飛來是為了給我帶來禍患,那就請飛上屋頂;如果你飛來是為了給我帶來福氣,那就請飛進我懷裡。」
  • 北宋人晏殊七歲就會寫文章,被地方官員以神童的名義推薦給皇帝。正好皇帝親試當年進士,就命晏殊和這一千多人一同參加殿試。晏殊一點也不害怕,提起筆來,一會兒文章就寫好了。
  • 南京僉都御史海瑞先生,不幸病死在衙門內。同鄉蘇民懷, 檢點他的遺物,只見竹籠中僅有俸銀八兩,葛布一匹,舊衣服若干件而已。
  • 郝質是北宋將領。貝州發生叛亂,副丞相文彥博領軍前來平定,命郝質駐守貝州西城外,見貝州城河上有一座亭子很雄偉,擔心被叛軍焚燬,就派郝質的副將前去駐守。郝質認為那座亭子不重要,派副將去營中督造攻城的戰具,副將推辭,郝質說:「如果亭子毀了,我來擔當責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