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和〈泰山刻石〉

作者 : 方林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423
【字號】    
   標籤: tags: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其雄才大略,吞併各路諸侯,統一中國,分天下為36郡,自稱始皇帝。作為秦始皇最為重要的戰略謀臣李斯,在秦始皇統一大業中立下不朽之功,因此,司馬遷在《史記》裏稱其為:「因時推秦,遂得意於海內,斯為首謀。」

始皇26年,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發布政令,在全國「書同文字」。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均採用小篆書體,以此頒布天下。李斯小篆既是秦代官方文字,又是後世篆書藝術之祖。竇臮《述書賦》亦云:「斯之法也,馳妙思而變古,立後學之宗祖。」

李斯所留下的書法遺存,當是隨同始皇出巡,所至之處的紀功刻石作品。見於史料的刻石一共有七處,它們分別是:泰山、瑯琊臺、嶧山、碣石、會稽、芝罘、東觀刻石。而能全面反映李斯小篆風貌者,唯〈泰山刻石〉而無他選。

〈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秦始皇28年,始皇巡狩泰山時所立。石四面環刻,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詔及從臣名字。《史記.秦始皇本紀》詳載其事及辭。據王昶《金石萃編》記:「石高四尺五寸,寬一尺四寸。」小篆,四面氛。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詔與從臣姓名。共22行,行12字。

北宋劉跂是歷史上最早對〈泰山刻石〉進行詳細考察的第一人,他兩次登臨泰山,弄清了刻石的石材、形制情況,最大發現是弄清了刻石四面刻字,除了秦始皇刻辭,還有二世刻辭。他親自墨拓,得146字,在〈泰山秦篆譜序〉中作了詳盡的記載,為研究秦始皇刻石提供了寶貴資料。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都有著錄。

〈泰山刻石〉為典型秦小篆,在書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遺緒,下開漢篆之先河。觀其書法,用筆似錐畫沙,勁如屈鐵,體態狹長,結構上緊下鬆、平穩端嚴、疏密勻停、雍容淵雅,有廟堂之概。

元赫經讚道:「拳如釵股直如筋,曲鐵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勁益飛動,回視諸家肥更痴。」《岱史》稱:「秦雖無道,其所立有絕人者,其文字、書法世莫能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徽州民居的白牆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蘊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稱為「徽州三絕」,已經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寶貴遺產。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說:「徽州三絕,牌坊為最。」
  • 人們誤解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我們不妨翻開典籍,看看歷史真相。
  • 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時期,創始於隋,又延續至元、明、清三代,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 七尺之軀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
  • 「明鏡高懸」在更早的時候卻叫「秦鏡高懸」,為甚麼叫秦鏡呢?
  • 在古代生男孩就在門的左邊設置木弓,生女孩就將佩巾掛設在門的右邊,這是最初古人慶祝新生兒出生的一種宴客禮儀。
  • 徽州石雕是傳統「徽州四雕」(石雕、磚雕、木雕和竹雕)之一,在徽州城鄉分布很廣,類別亦多,主要用於寺宅的廊柱、門牆、牌坊、墓葬等處的裝飾,屬浮雕與圓雕藝術,享譽甚高。
  • 如果讓不耕耘的人也可以收穫麥子,人民就會喜歡有敵寇入侵。讓百姓養成僥倖獲利的心理,這種影響幾代都不能停止。
  • 針灸術是中國特有的、具有悠久歷史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手段,也是中華特有之神技。相傳,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三皇之一的伏羲,他曾經「嘗百藥而製九針」。
  • 韓貽豐,工詩文,善書法,旁通醫學,為清初針灸醫家,尤賞識「雷火針」治病,並對之加以改進,名「太乙神針」,所治多效,乃有醫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