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目如電

作者:雲浩
font print 人氣: 493
【字號】    
   標籤: tags:

明朝時廣東有個書生魏某,考中進士後授湖廣江陵府推官。赴任時,途經聖壽寺,他來到寺門前,見一老僧帶十幾個僧人相迎。

魏某說道:「蒙僧眾相迎,為何如此厚待?」有一個小和尚說:「師父平日不輕易見人。三日前,定中知貴人將到,早上吩咐如此。」魏某問老僧說:「果然能預知嗎?」老僧謙遜地答禮,魏某當晚就宿寺中。

魏某上任後,在一次斷案中,濫用職權受賄六百兩銀子,使一無辜者含冤而死。他亦知此事欺心害理,僥倖無人知道,但又怕人知道,心中總是惴惴不安。

一次魏某外出辦事,途經聖壽寺,不見前番遠迎光景,到了寺門前見到上次的小和尚,遂問:「你師父怎麼不能預知了?」小和尚道:「確實師父不曾吩咐。」老僧聞訊趕忙出來道:「凡遇貴人過往,本寺神明三日前托夢報知。先前張閣老鄉試時,避風來敝寺,神明都來說,後來張閣老大貴。今公累次來都報,只這次誤了不知何故。」

魏某道:「果有此事?我今去武昌,往回不過十餘日。上人可為我一問是何緣故。」老僧果向神明祈禱,夜中得一夢,神明將所以然之故說出,老僧甚是驚駭,感嘆道:「莫言天庭高,神目無不照。」

相隔半月,魏某又來仍不是前番遠迎光景。魏某道:「神靈想是不靈。」老僧道:「當然靈。」魏某道:「既靈怎又不報?且我前日,央你問得何如?」老僧道:「不好說。」魏某道:「無妨,有話但說。」

老僧欲待不言,恐被說平昔都是誑言,只得道:「神明說公異日該撫全楚,位至塚宰(亦稱太宰,六卿之首),此地屬其轄下。平日通報以此之故。」魏某笑道:「哪有這事。今日不報,想我不能撫楚了。」老僧道:「真難說。」

魏某又催促,老僧道:「神人說,近日公得了一人六百金,捉生替死,在斷一人。天符已下,不得撫楚,故此不報。」這幾句嚇得魏某坐立不安,汗透衣衫,強作鎮靜道:「下官怎敢貪財枉法?」言罷急忙準備起行,又囑咐老僧不可洩露剛才所說。

魏某不久患病只得告假回籍,幾年後身故。

職司獄訟,人命關天,略失檢點,悔之無及!為人為官一定要嚴於自律,遵循天理,堅守道德和良知。千萬不要作惡,即使惡念也不可生起,切不可與惡勢力同流合污,陷害正人。

資料來源︰《歷史感應統紀》、《太上感應篇例證》等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恕題聯懸於吏部大堂:「仕於朝者,以饋遺及門為恥;仕於外者,以苞苴入都為羞。」饋遺、苞苴均指賄賂,此聯告誡人們.............
  • 王文肅公惘然若失,緣由是曾經有某官吏誣報一些海上經商的人為海盜,很多人都知道這些海商確屬冤枉......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