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兵仙戰神韓信

【千古英雄人物】韓信(1) 胸懷大志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295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他創造了一個歷史,五年之內結束了秦朝末年天下群雄逐鹿的混亂局面,中原大地再次統一。漢得天下,皆他之功。

他成就了一段神話,戰必勝、攻必克,千古無二的霸王項羽亦是其手下敗將。

他乃歷史上多少年不遇的大根器之人,懷王霸之志,忍胯下之辱,無故加之而不怒,完美詮釋大忍之心。

觀其用兵布局,已至聖界仙境,如天馬行空,一氣呵成,皆從天而下,又舉重若輕。其用兵之神,史上無出其右者;不世才華,令人歎為觀止。他指揮的戰爭均為中華歷史上史詩般天成之作,出神入化的指揮藝術和經緯天下的軍事謀略垂馨千祀。

韓信,史稱「國士無雙,兵仙戰神」。

韓信彩像。(清殿藏本)

第一章 胸懷大志 避世用晦

韓信,江蘇淮陰人,出生時家道業已中落,因此沒有關於他家世的詳細記載,只知道他少年時期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清貧。但他家中收藏兵書和寶劍,韓信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很多兵書,也受到良好的教育。從這些方面推論,「韓信乃韓國之後」(明李廷機著《鑑略‧秦記》),韓信祖上是貴族。

母親去世後,韓信的生活更加艱難,常常無飯可吃。因為貧困,他飽受別人的白眼和欺辱,也受到過他人的施捨。歷史上許多成語典故都和韓信的這段經歷有關,比如:昌亭之客、晨炊蓐食、胯下之辱、一飯千金、能屈能伸,等等。

南昌亭亭長看韓信非等閒之輩,眼下雖然貧困,日後必出人頭地,所以對他很是照顧,經常讓韓信去他家吃飯,時間一長,亭長妻子心生嫌惡,想出了晨炊蓐食的辦法把韓信趕走。她提前讓家人吃完早飯,鍋碗瓢盆也都收拾得乾乾淨淨。韓信像往常一樣來到亭長家時,等待他的是空空如也的飯桌,連殘羹剩飯也沒留下。韓信一看就明白了,扭頭就走,從此再沒有去過亭長家。後來由此演變出來兩個成語:昌亭之客、昌亭旅食。

韓信讀書之餘,有時到河邊垂釣。有位洗衣服的老嫗,後人稱為漂母,很同情他,時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他。韓信心裡非常感激,發誓將來要報答她的恩情。後來韓信衣錦還鄉,果然贈給漂母千金以酬謝她當年的幫助。「一飯千金」的成語由此而來,意思是受人滴水之恩,以湧泉相報。

明謝時臣所繪《四傑四景圖》之《王孫一飯圖》軸,絹本,淡設色水墨,(日)靜嘉堂文庫藏。此畫表現韓信受漂母施飯的故事。(公有領域)

歷史上對韓信的第一篇記載是《史記》中的《淮陰侯列傳》,說韓信少年時代是個無所事事之人。其實韓信胸有囊括四海、席捲宇內之志。清朝漢學家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五中說:「(韓信)寄食受辱時,揣摩已久,其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皆本於平日學問。」從他不僅熟讀兵書,而且涉獵廣泛,諸如天文地理、規章法度及軍事常識等等無一不精,對百里奚佐秦稱霸等歷史典故也耳熟能詳,還著兵書、修訂軍中律令等,說明他博覽群書、學識豐富,並非遊手好閒之人。

另一件事也反映了韓信少年時就胸懷大志。十五六歲時,韓信母親過世。雖然家中貧困,他還是挑了一塊寬敞高地將母親埋葬,墓地周圍足以安置萬戶人家居住。這表示韓信當年就相信自己將來可以官封萬戶侯。

韓信未成名時還有一件很出名的事件是胯下受辱。當時韓信雖然衣食無著,但志存高遠,經常隨身佩帶一把寶劍。淮陰城裡一個屠夫的兒子,是個無賴,想羞辱韓信,就在鬧市中擋住韓信的去路,說:你佩帶寶劍幹什麼?帶著寶劍你敢殺人嗎?敢殺人就把我的腦袋砍下來。不敢殺人的話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面對這突然其來的挑釁,韓信毫無懼意直視對方許久,最終仍神色坦然俯身從無賴的胯下鑽了過去。

清任伯年繪《韓信胯下受辱圖》。(公有領域)

一代文學宗師蘇軾在《淮陰侯廟記》中描述了韓信少年時代不惜「辱身污節」以「蓄英雄之壯圖」的境界:「應龍之所以為神者,以其善變化而能屈伸也。夏則天飛,效其靈也;冬則泥蟠,避其害也……將軍乃辱身汙節,避世用晦,志在鵲起豹變。食全楚之租,故受饋於漂母;抱霸王之略,蓄英雄之壯圖。志輕六合,氣蓋萬夫,故忍恥胯下。」

能坦然受辱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意志消沉、苟且偷安之人,即所謂的「膽怯」者;另一種是志向遠大、能屈能伸、忍辱負重之人,即真正的明智之人。「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軾在《留侯論》中的這段話是韓信甘受胯下之辱的完美注釋。

人們認為韓信忍胯下之辱是偉人之舉,淮陰人特地在當年的地方修了一座「胯下橋」,藉以紀念韓信志存高遠、不與小人一般見識的大度胸懷。#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點閱【千古英雄人物之韓信】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縱覽中華數千年歷史,創世主通過聖皇、真人、名臣、戰神、詩仙等為華夏子民開創生存環境,規範道德標準,豐富思想內涵,奠定正統文化,欽置立國體制,並通過朝朝代代天國眾生下世結緣實踐,帶來不同的天國文化,於中華大地融入、演繹、充實中華神傳文化。
  • 伏羲氏是我們這次文明的始祖。伏羲順應宇宙造化之妙,契合天地自然,法天象地,開創新宇,使天地有別,四時、星辰有序。
  • 《史記》記載,堯的父親是帝嚳。帝嚳有四個妃子:姜嫄、簡狄、慶都和常儀。
  • 在堯的晚年暴發天下大洪水。《聖經》記載的諾亞大洪水也大慨發生在這一時期。當時天下分為冀、豫、兗、青、徐、揚、荊、梁、雍九州。九州之外,即為四海;四海之外,就是八荒。《說苑.辯物》稱,古代中國「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島。」
  • 堯清楚自己的兒子丹朱德才不足以繼承帝位,他時常注意尋訪繼承自己帝位的人。《呂氏春秋》記述,堯以天下讓於子州支父,子州之父婉言謝絕。《高土傳》記載,帝堯讓位給許由,他不接受,說自己要「修身養性,不問世事。」堯欲以天下讓巢父,巢父也不受。
  • 共工孔壬採用「壅防百川,墮高埋卑」的治水策略,歷時多年,徒耗巨款,沒有成效。加之孔壬「虞於湛樂,淫失其身」,最終治水失敗,無功免職。
  • 久遠年代以前,黃河上下游不是連通的,距今一百萬年以前的「黃河運動」,使黃河上游切開積石峽流入臨夏——蘭州盆地,與下游貫通。距今十五萬年的「共和運動」,使黃河上游溯源侵蝕到龍羊峽以上,下游切開三門峽東流入海。
  • 按計劃治理徐州一帶,包括徐州、揚州和豫州的一部份。徐州東起大海,南至淮河北岸,北到泰山。河流有黃河、淮河及沂水;山系有蒙山、羽山。向東治理泗水、沂蒙水,向南治理淮水,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向東和泗水、沂水會合,東流入大海。沂蒙山、羽山可以種植了。
  • 舜被舉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堯讓他代行天子的政務,攝政八年。堯帝崩後,舜守孝三年。舜讓位給堯帝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有事不找丹朱而找舜。舜覺得天意所歸,於是,舜乃於正月初一祭文廟登天子位,建都蒲阪,國號有虞,崇尚紅色。
  • 帝舜歸天後,服喪三年完畢,禹為了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躲避到陽城。但天下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來朝拜禹。禹繼天子之位,國號夏。
評論